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2期 ID: 152996

  

高职高专学院辅导员提升职业自豪感新探

◇ 高 娟

  导论:高职高专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扩展的新区域,大多数学校成长历史不长,教学和科研积淀不深,文化底蕴不够,这就决定了其中的辅导员队伍力量相对普通高校薄弱。主要原因是招聘的辅导员大多是近一两年毕业的本科毕业生,教育管理经验不足,自身具备更多的还是当学生的体会,更何况辅导员因为不担任课堂主讲教学任务,对学生最主要的学习上的表现和效果了解甚少,即便有所了解也是间接得来。因此,辅导员要想担当起学生第二课堂的培养教育重任,无疑是任重道远的,如果他们缺乏忠诚党的教育事业高度责任心,缺少职业自豪感和幸福感,也就更难完成时代和社会所赋予他们的光荣使命。由此可见,加强对高职高专学院的辅导员职业自豪感的调查研究,结合高职高专学院自身的特点,采取多种方法和措施,调动辅导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其工作经验和理论水平,对于做好高职高专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高专学院辅导员职业自豪感的现状
  
  在国内外对职业自豪感问题的研究中,一般认为自豪感是人们所具备的客观条件、需求因素以及工作(或生活)绩效等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个体对自身存在与发展状况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是满意感、快乐感和价值感的有机统一。为了解高职高专学院辅导员职业自豪感的现状,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也从多渠道、多途径和多所高职高专学院中,随机选用了近五年来从事辅导员工作的多名人员的相关情况作为分析研究这一问题的基础,并选择与职业自豪感线性相关的若干因素作为衡量依据,分析比较得出如下表格中情况:
  
  从以上表格中可以看出如下现状:
  
  1、愿意选择辅导员职业工作的女性较多,高学历的较少,博士生没有,且工作年限普遍较短;
  
  2、就整体而言,辅导员们的积极情感、事业心和自豪感相对社会其他职业偏高,但是对工作稳定的信心、成就感和对薪酬待遇的满意度较低i
  
  3、任职年限长的辅导员普遍更加关注工作成就感,渴望自我实现,而辅导员队伍的成长、建设及发展的空间不太大,现职辅导员职业的危机感较重;
  
  4、几乎各校辅导员工作负荷偏重,每个辅导员工作任务、管理幅度和工作时间超常。
  由此可见,辅导员职业自豪感的总体情况不容乐观。
  
  二、影响高职高专学院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障碍因素
  
  入仔细分析,影响高职高专辅导员职业自豪感的因素可以概括为以下方面:
  
  (一)工作责任过重、工作自荷过大
  高职高专学院学生与普通本科高校学生在学习水平上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高职高专学院学生是从高考录取第四批中来,总体上说这批学生还没有很好的解决学习目的和学习动力问题,导致学习功底不够扎实,自觉性、自律性、自信心和毅力较差,学生管理工作高难度,不仅管理工作复杂而且突发性事件容易发生。因此许多高职高专学院在加强辅导员工作上不约而同存在“重管理、轻教育”有失偏颇的现象。在工作形式上,许多高职高专学院均要求辅导员做到“三同”(同吃、同住、同活动)和“三查”(查课堂、查寝室、查自习);在工作内容上,辅导员工作涉及与学生相关的方方面面,学校学工部门、系领导、教务部门、财务部门、后勤部门等等,诸多部门在工作中都可以“名正言顺”地对辅导员工作进行领导,最终导致“一国三公、政出多门”工作关系混乱的状况,辅导员则成为“超级秘书”和“优秀二传手”,把“该做的做了,不该做的也做了”,无形中致使辅导员工作负担超常,自身无法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和提高,久而久之不仅产生职业倦怠现象、角色冲突问题以及心理失衡状况,并且会严重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学校综合全面发展。
  
  (二)岗位责权利失衡、职业发展空间有限
  就目前高职高专学院辅导员的状况而言,任职年限有长有短,因此对岗位责权利的期望值必然存在差异,具体讲,他们对薪酬待遇、培训机会、职称职务等物质因素关注程度各不相同。从调查中发现,特别是在薪酬待遇上,辅导员的经济待遇不尽如人意,不同的高职高专学院其待遇虽有一定差距,但和普通本科高校辅导员相比较,甚至和高职高专学院专业教师相比较,差距甚远这一点上却是一样的。也就是说辅导员岗位责任担子之重和薪酬微薄极不相衬,反差过大,严重失衡;在培训机会上,大多数高职高专学院没有系统的辅导员中长期培训计划,培训的随意性较大,在培训经费投入上也不如专职教师充足;在职称评定上,存在“教师系列”和“行政系列”两头都不靠的现象,发展空间受限,尤其值得指出的是某些高职高专学院在辅导员聘用年限问题上,存在短期行为。这些问题从短期看都将严重损害辅导员工作的连续性和队伍的建设,从长期看也将造成高职高专院校教育质量的下降,甚至进一步造成高等教育失衡。
  
  (三)工作承载与心理调适不同步,导致心理失衡加剧
  绝大多数高职高专学院辅导员是刚从高校毕业迅速进入工作岗位的,工作重担也是突然间承担起的。而辅导员的岗位技能和工作经验又不是一下能提高到应有水平的,这必然导致心理压力日益增大,在忙于工作而无更多培训提高机会的情况下,心理调适过程也必然放缓和延长。久而久之产生出一系列问题,如:职业倦怠现象凸显、角色冲突加剧、心理失衡显著、人际关系失调等,即职业自豪感缺失。而大多数高职高专学院更关注的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忽略了辅导员的同类问题,导致辅导员应对各种压力能力降低、工作效率下降。
  
  三、辅导员提升职业自豪感的关键所在
  
  近年来,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简称16号文件)、《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简称24号令)和《2006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的相继出台,辅导员队伍建设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和加强。这些制度的贯彻落实,对于建设和发展高职高专学院辅导员队伍、提高职业自豪感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由此可见,进一步搞好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增进认识和深化改革:
  
  (一)认真贯彻教育部24号令精神,端正和提高对辅导员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社会职业的稳定和发展有一条基本规律,即只有专业化,才有社会地位,才能受到社会的尊敬,如果一个职业是人人都可以担任的,则在社会上是没有地位的。教育部24号令规定:“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这一规定明确了辅导员的政治身份和工作职责,说明了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就我国高校整体情况看,普通高校在贯彻落实国务院16号文件及教育部24号令等方面,成绩显著、效果突出,真正形成了普通高校教学科研、思想政治、后勤服务“三驾马车”稳步发展的格局。在高职高专院校辅导 员队伍建设实践中,的确需要各级领导切实改变“辅导员工作没有技术含量,只能作为学院临时岗位来设置”的偏颇思想,在辅导员工作的评价与考核上,科学合理地设计指标体系,从稳定思想和长期发展着眼去除短期行为,为这支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发展提供支持;在辅导员的薪酬待遇,逐步缩小和专职教师之间的差距。
  
  (二)辅导员职业发展前景,提高辅导员自身素质和工作水平
  由于一些高职高专学院在对辅导员队伍建设问题的认识上存在偏差,导致这支队伍职业自豪感较低,流动性较大,普遍不够稳定。要改变这种状况,提高队伍的稳定性和工作水平,就需要明确辅导员的职业发展前景:在职称评定上,辅导员的职称评定要结合工作实际,划归到政工系列评审,并对标准和指标进行适当调整,成立专门的评审委员会;在行政职级聘任上,按照从事辅导员工作的年限,考核合格者给予相应的职级待遇;在学历学位提升上,要高度重视、积极鼓励、大力支持辅导员攻读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的更高学位;在培训提高上,要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制定中长期培训计划,提高辅导员从事思想教育工作的水平。
  
  (三)提高对辅导员自身特性的认识,增强辅导员自身的职业素养
  除了上述政策制度层面的影响因素外,辅导员自身所持的职业心态也是影响其职业自豪感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常做长新、长思长进”的工作,要求从事这项工作的人有相应的学科背景、有良好的个性素养和较强的发展潜力。其中,良好的个性素养尤其重要。作为高职高专学院的辅导员,要正确合理地评估自身的职业自豪感,要清醒地认识到新时期对辅导员队伍所提出的更高要求和这支队伍合理流动的必然性,要学会在处理繁忙的学生事务的同时,加强学习、不断总结,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把握住发展的机遇。十七世纪伟大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人们对于国家的贡献哪里有比教导和教育青年更好、更伟大的呢?”他如此高度地评价了教育工作的神圣意义,而辅导员的工作也正是肩负着这样一份神圣的职责。跟处于课堂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一样,辅导员同样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社会的先生和最无私的贡献者。也就是说辅导员的工作一样是“精心育桃李”“润物细无声”,辅导员工作特性也就是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以时代最先进的思想在雕塑学生的心灵,用无私的劳动在点燃学生立志成长的火焰,用高超的艺术在培养社会今天和明天的建设人才。辅导员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作用是任何学校的规章制度,社会媒体信息都不可能代替的。与此同时,还要注重增强辅导员的职业素养和情感素养,用自己丰富的思想和智慧、顽强的意志、高度的爱心去感染、熏陶学生,把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要把学生的成长和成功看成是莫大的幸事和乐趣,也就一定会促成辅导员职业自豪感的提升。
  高职高专学院辅导员队伍建设还处于不断探索与创新之中,有了党和政府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有了学院的措施保障和辅导员自身的心态调适,这支队伍的职业自豪感必将逐步增强,定能为高职高专学院的持续、健康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马傻如中国当代思想宝库[z]中国经济2001年12月第一版
  [2]汪沛和谐社会视野下的高校辅导员伍建设[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12)
  [3]杨玲,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尚需进一步加强[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
  [4]古冰,钟永建,古银华,成都理工大学辅导员队伍激励机制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08,(4)
  [5]宋琳,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的心理素质修养[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12)

高职高专学院辅导员提升职业自豪感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