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其重要目的是要让学生在语言能力提高的同时,得到创新能力的提高。为此。须把握阅读教学中创新教育的本质,使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得到思想感情的升华,语言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阅读教学;创新教育;创新能力;语言能力
一、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注意发散思维的训练
古人说得好:“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疑问是思维的契机,创新质疑则是创新的先导。人类的思维活动往往是要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而引发的。因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从教会学生发现问题开始,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在发现和思考问题中深入进行再阅读,从而培养学生创新质疑的意识和能力,推进创新性思维的发展。
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她又擦着了一根火柴。”有位学生提出了疑问:“小女孩开始舍不得擦燃火柴取暖,现在为什么舍得?”显然,这一问题闪现着思维的智慧火花。我不急于回答,而是引导学生把这句话与“她终于抽出了一根”进行对比,找出他们的相同与不同之处。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谈,有的说:“从这个‘又’字可以看出小女孩擦燃第一根火柴时,思想斗争激烈,她怕父亲发现少了火柴会揍她。”有的说:“小女孩这样不顾一切地擦燃火柴,是因为她太渴望得到食物,因为她已经一整天没吃东西了。”还有的说:“一根小小的火柴,火焰是多么有限,可小女孩却追不及待地擦燃,她多么可怜啊,说明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发现了小女孩两次擦燃火柴时的不同心态,明白小女孩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变化,她渴望得到温暖,得到食物,得到快乐,得到亲人的关爱。得到生前没有得到的一切。
二、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促进创造能力的培养
增扩想象:利用学生学过的课文,要学生对有关内容进行合理的补充、扩展或接续,它是学生走向完全独立的创造想象的过渡形式。在学习《船过三峡》一课时,我针对课文中介绍的三峡的山高、陡、形状多的特点,问学生:“形状多表现在哪里?”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像蘑菇,像骆驼,像仙女。”接着我指着多媒体屏幕让学生展开想象:三峡的山像仙女,这位仙女在干什么呢?同学们浮想联翩。有的说,仙女在眺望远方,有的说在俯视江水,引起了对往事的回忆,还有的说,在为过往的船只当航标……多么富有想象力的回答啊!这样的训练既让学生领略了三峡山的奇,又训练了他们的发散思维,既使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的创造性。
画图想象:语文教材中一篇篇生动形象的课文,是作者把自己体验过的生活场景通过想象转换成语言固定下来,再传达给学生的。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在语言中想象画面,在想象画面中感悟语言,从而领会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有时也可以要求学生把自己对课文语言的理解用图画画下来。如教《宿新市徐公店》,对整首诗都可师生边讨论边画下来。难点在后两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黄蝶”要不要画?怎样体现诗的意境?这有争议的地方,正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创造想象极佳处,我认为可以让学生“各显神通”。又如《庐山云雾》一课中写庐山云雾瞬息万变,趣味无穷时用了一段精彩的文字,为了使学生读懂这段文字,并受到美的感染,可要求学生将文中来时的雾、去时的雾、浓时的雾、稀时的雾这四处庐山云雾的描写,用画表现出来。由于学生主体接受的不同,个性的不同,画出来的画也不尽相同。这不同处就体现了学生不同的创意处。
三、根据学生善于模仿的特点,努力创设语言实践的情景
儿童是善于模仿的。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尤其是儿童的语言能力的发展是从模仿开始的。学生在模仿课文语言时,能获得发现的乐趣,能获得成功的喜悦,这就是孩子心目中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怎么模仿昵?我的做法是努力为学生创设语言的情境,即抓住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关键词语、典型段落,精心设计一些练习,让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及时地把一部分课文语言转化为自己的“积极语汇”。
1.注重仿写,转化语言。借鉴课文,仿写实践,运用一致,才能融会贯通,有所创新。例如,《两块银元》中有这样一个句式:孙老汉见两位首长日夜操劳,又是敬佩又是心疼。忙沏了一壶茶送过去。这句话写了人物的所见所感所为。学完这句话后,我当场要求学生仿写:
(1)孤寡老人刘大妈见同学们擦了窗,搬煤饼忙得满头大汗,又是高兴又是心疼。
(2)警卫员见刘邓首长——。
学生通过仿写实践,大多会运用这种句式了。
在内容多元、形式多样、角度多变的书面设计练习中,创造性练习设计更值得提倡。所谓创造性练习,指那些能运用已有知识,经过发散思维得到独创性结果的练习。这种练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如教学《说茶》一课,我设计了这样的填空题:
(1)我国是( )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的( )国家。(除“茶”外,下面再写两个)
(2)我国是( )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 )的国家。
(3)我国是( )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 )的国家。
这样的训练,融语言、思维于一体,知识、能力于一炉,既是语言训练,更是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训练,从课内到课外进行了延伸。
总之,语文教学培养创造思维、创造能力的道路是广阔的。我们要善于利用语文教材,激发思维矛盾,在语言的品味中深究课文,在思维的碰撞中引发灵感,让语文课成为书声琅琅的语文课,成为能说会写的语文课,更成为创新思维精彩纷呈的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