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2期 ID: 153024

[ 董丹丹 文选 ]   

音乐教育的魅力

◇ 董丹丹

  [摘要]在实际教学中,音乐课往往被作为副科来看,不受教育者所重视。影片《生命因你而动听)和《放牛班的春天》都说明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即能帮学生找到自信,增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同时能陶冶情操,让学生回归到纯真善良的本性。
  [关键词]音乐教育;魅力;放牛班
  
  欣赏影片《生命因你而动听》和《放牛班的春天》,让我想起了以前的音乐课堂。非专业的音乐老师拿来录音机,放课本上的歌曲,把歌词抄在黑板上,让我们跟着唱。尽管以这样简陋的方式上课,音乐课仍让人感到振奋,大家一起合唱时,那种共鸣让人感到了生活的美好。上高中后,校领导觉得应全力对付高考,音乐课被停掉了,和同学欣赏音乐的机会就是在用来放英语听力的录音机上换上歌曲磁带。当时在感觉到处充满硝烟的紧张氛围中,听到那些歌曲让人感觉很放松,知道自己还没有与世隔绝,生活当中还存在着一些美好的情感,比如亲情、友情和懵懵懂懂的爱情。于是对生活也有了新的期待,忘掉了眼下的枯燥与乏味,感受到周围有这么多同学和自己一起在奋斗,身上肩负的压力也随之减轻了,对于同行的“战友”也有了更多的珍爱。这些都是偶尔的“奢侈”的音乐享受对内心的触动,那时对音乐课是如此的渴求。想到这些不免为自己所受到的音乐教育如此欠缺感到悲哀,但是现实生活中这样的覆辙还在继续重演着。电影《生命因你而动听》和《放牛班的春天》再次告诉我们,音乐教育有着别样的魅力。
  
  一、《生命因你而动听》
  
  影片中有三个学生因音乐课成就了他们各自的人生。
  
  (一)金发女孩——葛楚·凌
  全家都有特长唯独她没有的葛楚,凌也想让自己拥有某种专长,但吹单簧管三年了,吹出来的仍是嗓音。音乐教师贺伦发现后,让她每次课后单独练习,但半年时间过去了她仍没有任何进步,她便决定放弃了。贺伦却不放弃,一改对着乐谱吹的做法,告诉葛楚,凌音乐是用来玩的,是关于心灵的,关于感觉的,感动别人的,诉说生命之美的,而不是印在纸上的音符。拿开乐谱后,葛楚,凌头两次还是失败了,他便用美好的意境去启发她,结果成功了。单簧管里吹出的美妙声音对努力了多年而没有进步的葛楚,凌来说意义非凡,让她越过了因没有特长而自卑的那座山,从此可以自信地面对一切了。在毕业生晚会上,她表现得很出色,后来成为了州长,这和她从这里竖立起来的自信是密不可分的,和善于启发诱导学生的音乐老师——贺伦的努力也是分不开的。所以优秀的音乐教师可以改变学生的命运,学生也能从学某一种乐器的经历中悟出人生的大智慧。
  
  (二)高高笨笨的男孩——路易华斯
  路易华斯是一个不擅长体育也没有任何音乐基础的学生,体育老师为了让他能拿到学分,便让贺伦老师教他一门乐器。为了和体育老师达成交换协议,贺伦同意了,并为路易选择了鼓。从打拍子开始,着急时贺伦用手提着他的鞋子跟着节奏动,见不奏效,就让他带个头盔,贺伦敲他的头,他敲鼓,经过不懈的努力,路易终于找到节奏了。随着让人们热情高涨的银乐队前进时,路易看起来是如此的自信,在观看的父母高兴地喊着他的名字。学打鼓的艰辛历程让他明白了自己虽然笨,但只要比别人多花点时间还是可以成功的,后来他连续三年打入洲际摔跤决赛,并成为伍长为国捐躯了,受到了国人的尊敬和爱戴。从这可以看得出,路易华斯后来有意义的人生也是和学打鼓及优秀的贺伦老师是分不开的。
  
  (三)有天赋的漂亮女孩——露云娜·摩根
  露云娜·摩根是一个拥有美丽歌喉的女孩,心中虽然有梦想,但准备高中毕业后帮父母经营餐馆。在一次由贺伦负责的音乐话剧的筛选中她表现出了极具天赋的一面,从聊天中贺伦了解露云娜的最想实现的意愿是唱歌,想往纽约,在千万人前歌唱。贺伦指出她有天分,不要管别人怎样说,做自己想做的。就这样露云娜在贺伦的鼓舞下,前往纽约去追逐自己的梦想去了。露云娜对贺伦说过,你爱音乐,也让我们爱上了她。也正是因为贺伦这伯乐的发掘并给予鼓励,露云娜才迈出了追逐梦想的脚步,而在我们教学中连专职的音乐教师都没有,就谈不上发掘有天赋的学生了。
  最后学校由于财政的问题,要取消乐队,校长也谈到在艺术和数学中选择,他取数学。在校董事会上,贺伦也努力过,他说:“我不是为考虑,而是为我们曾提供的教育和你们今天提供的抗辩,你们培养的是无思想的一代。”最终还是没有结果,自己倾注了一辈子心血所做的事情,发现是可有可无的,让他觉得很可笑。但影片结局是令人振奋的,在贺伦离开学校的时候,学生都来为他送行,州长葛楚,凌主持欢送会议。她所说的话算是对贺伦一生的总结与肯定,“贺伦老师对我的一生有深远的影响,对我们许多人亦然。他或许会认为这大部分的人生都是虚度,据说他经常在写交响乐,那可让他名成利就的交响乐,却没有发达,也没成名,除了在本区,所以他或许认为自己很失败。但他错了,我认为他的成功比功成利就更甚,环顾你四周的人吧!这儿没有一人不曾受你影响,全因你我们都成了更好的人,我们是你的交响队,是你作品的音符和旋律,是你生命的乐章。”从讲话中看出音乐老师即我们通常说的副科老师能带给我们生命美的享受的同时,也可以改变我们的命运。然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就像影片中学校的做法一样,继续培养着无思想的一代。
  
  二、《放牛班的春天》
  
  第一次听到“放牛班的春天”,并不明白影片为何叫这个名字,看完之后并知道“放牛班”就是指的那群毫无纪律的孩子,“放牛”的孩子就是很散很野的。“春天”就是伟大的马修老师给他们带去了生命的春天。
  
  (一)放牛班
  那是一所工读学校,里面的孩子性格乖张,行为恶劣,虽有天使的脸容,却具有魔鬼的心肠。马修老师去顶替的那位老师,因为没收了一个孩子的烟,手臂被他们用剪刀刺伤了,缝了十针,当天麦神父眼睛又他们被弄伤。马修老师第一次进教室的时候,在走廊就听到教室很吵闹。当他走到教室门口,就有孩子叫着“秃头老师来了”。接下来便是恶作剧,让骷髅抽烟,做得更过分的是让马修老师摔了一跤,抢走他的皮包。等他重新回到教室时,黑板上画着他的秃头画像。第一天下来,马修就感到精疲力竭了,他不知道为什么要去那里,院长令他害怕,建筑物也让他害怕,孩子也让他感到害怕,感觉他们随时会来取他的性命。通过这些,可以看出那帮孩子是多么难管教,这就是放牛班。不禁思忖,如果换着是自己,面对这样的孩子,我选择的可能是逃离,而伟大的音乐教师马修没有退缩,用人类发出的最美好的声音——歌声让他们找到了遗失的纯真,给他们带来生命的春天。
  
  (二)歌声给放牛班带来了春天
  马修发现班上的孩子编着小曲骂 人时,脑瓜灵光一现,并组织了放牛班合唱。他从零开始,让每个孩子唱一段,尽管唱的内容是下流的,但并不影响分出中低高音,最小的贝比诺当合唱团团长助理,还有一个五音不全的孩子当乐谱架。合唱团让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团组好后,他每晚都教他们简单的歌,有一首的歌词是:“我们是池塘畔底辅育院的精英,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令人伤透脑筋。”这歌词从孩子自己口中唱出来,其实在让他们做一种自我暗示:我们并不是不可救药的,而是这个学校的精英。渐渐地孩子们在玩乐中开始了服从,当他们坐在教室里整齐一致的拍打桌子的时,你就能体会到音乐的魅力了。当那一群孩子站在他面前歌唱时,你完全看不出他们的叛逆,而是有几分可爱,他们开始展现自己美丽纯洁的一面了,所唱的歌词中也含有了美好的事物。通过马修的努力,合唱团终于不断进步,这些孩子找到了自己生命中美丽的东西,并驻足欣赏,不再让灵魂漫无目的的飘荡。外在形象是心灵的折射,孩子们也渐渐地注重打扮了。做作业的时候,还讲起了朋友义气,虽然答案是错的,但让人觉得十分可爱。体育老师也不禁感叹:“运动和音乐都是促进国家团结的主要动力。”
  到最后不得不提到影片中的重要人物莫翰奇,父母离异,从小有偷盗行为,性格孤僻,做临工的母亲已经对他失望,当马修老师发现他具有一副美丽的歌喉后,并给他表现的机会,最终他成为世界著名的音乐指挥家。这样放牛班阳光灿烂的春天来临了,并绽放了世界著名的音乐指挥家莫翰奇这样一朵奇葩。马修老师临走时孩子们用歌声来与他道别,因校长命令不得出校,他们便从窗外扔出了表达对马修老师依依不舍之情的纸飞机。此刻,马修心中充满喜悦,他真想向全世界喊出来。作为观众,也有种想呐喊的冲动,甚至喜极而泣。这一群孩子从曼妙有序的歌声中受到了某种启发,通过美的音乐得到了心灵的救赎,找到了放浪情感的归位。通过这两部影片,我们可以看到音乐是救赎心灵的神圣乐符,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具有多么伟大的力量。
  
  三、名家阐释音乐教育的魅力
  
  文艺复兴以及十九世纪中叶以来,欧洲社会上的许多名家肯定地以为,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上下位置,和它的音乐的高品位有紧密的联系。早在八十年前,英伦岛国的诺贝尔文学奖收获者萧伯纳认为,在所有门类的艺术当中,只有音乐才是最具精神化的人类财产。这说明音乐是文明的产物,我们的教育在传播人类文明时是否忽视了她呢?
  苏格拉底说过:“儿童阶段文艺教育最关紧要。一个儿童从小受了好的教育,节奏与和谐浸入了他的心灵深处,在那里牢牢地生了根,他就会变得温文有礼:如果受到坏的教育,结果就会相反。”他认为,“音乐和体育是神赐给我们人类的,并服务于人的两个部分——爱智部分和激情部分。”“因此,如果孩子们从一开始就做游戏起就能借助于音乐养成遵守法律的精神,而这种守法精神就会处处支配着孩子们的行为,使他们健康成长。”可见音乐因触及到人的心灵并内化为某种气质,所以对人的影响是持久的。钱学森在谈到教育的问题时,讲到中国的理工科学生要提高艺术素养,认为艺术上的修养不仅加深了我们对艺术作品中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也使我们学会了艺术上的宏观形象思维。这些对启迪科学的创新是很重要的。科学上的创新光靠逻辑思维不行,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既然音乐教育对个人的成长如此重要,具有如此独特的魅力,那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是否用到了这一宝贵的资源去帮助学生成长,培养他们的志趣,完善他们的人格呢?这很值得我们反思。

音乐教育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