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墙上的斑点》是弗吉尼亚,伍尔夫于1919年发表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是一篇实践了作者描绘内在真实的艺术主张的作品。这篇看似无序可循的作品并非只是作者毫无目的的思绪飞扬,其中也隐含着深刻的思想。本文即从文章结构的分析着手,对其进行初步的分析解读。
[关键词]墙上的斑点;弗吉尼亚·伍尔夫:意识流小说
一、作者介绍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的一位女作家和女权主义者。她生于1882年,其父是一位学识渊博、颇具声望的哲学家和评论家。她自幼身体孱弱,没有上学,是自学成才的,最好的学校就是她父亲的图书馆。从小就经常与维多利亚时期的文人墨客见面。伍尔夫1905年开始职业写作生涯,开始为《泰晤士报文学增刊》撰稿。1912年与雷纳德·伍尔夫结婚,他是一位公务员、政治理论家和出版商。在丈夫的鼓励下,伍尔夫开始了小说的创作。三年后,她的第一部小说《远航》问世。
伍尔夫抨击传统和陈旧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小说创作上,成功地运用了意识流理论和手法,成为英国文坛的意识流小说大师。但不幸的是她患有严重的精神分裂症,并多次发病。也许这与她早年受到的许多精神创伤有关:首先是1904年她父亲的去世;还有她幼年时曾受到过同父异母兄长的性侵害,身心受到极大的摧残;她的第一次婚姻也是不幸的,她的第一任丈夫是同性恋,他们结婚后不久就离婚了。可以想象这一系列的打击对一颗细腻敏感的心是何等的残酷。
不过,她的第二任丈夫雷纳德先生一直无微不至地照顾她、爱护她,他们共同生活了29年,这一段时期也是伍尔夫创作上的丰收季节,但这并没有减轻她的病情,她的精神分裂症越来越严重了。1941年3月28日,这位20世纪公认的意识流创作大师在衣服口袋里装满石块,一步一步走进了乌斯河,结束了她59岁的生命。
二、意识流小说介绍
“意识流”一词首先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的。他说,意识的流动并不是一点一滴零零碎碎的表现的。意识是流动的,用一条“河”或者一股“水”的比喻来表达它是最自然的。
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初叶在西方兴起的一种用与传统的写法不同的创作方法写成的小说。它是以表现人们的意识流动、展示恍惚迷离的心灵世界为主的一种小说流派。意识流小说既没有划一的规格,也没有公认的统一的定义。它打破了传统小说基本上按故事情节发生的先后次序或按情节间的逻辑联系而形成的单一的、直线发展的结构,故事的叙述不是按时间进展依次循序直线前进的。而是随着人的意识活动,通过自由联想来组织故事。意识流小说中故事的安排和情节的衔接一般不受时间、空间或逻辑、因果关系的制约,往往表现为时间、空间的跳跃多变,前后两个场景间缺乏时间、地点方面的紧密的逻辑关系。时间上常常是过去、,现在、将来交叉或重叠。但这样的作品也不是毫无组织的一片混乱,自由联想也不是毫无依据或漫无边际的。这种小说常以一件当时正在进行的事件为中心,通过触发物的引发,人的意识活动不断地向四面八方发散又收回,经过不断循环往复,形成一种枝蔓式的立体结构。
三、作品赏析
1、结构分析:
正如前面提到的,意识流小说没有明显的故事情节,看上去似乎很混乱,但这只是假象,只要认真研究,总能发现其中上午线索和结构框架。
伍尔夫的这篇《墙上的斑点》也是没有故事、没有情节、没有场面、没有冲突,甚至没有人物——只有一个在自我世界中浮想联翩的“我”。但我们可以发现有一个贯穿全文始终的支点,那就是“墙上的斑点”,由这个支点开起,作者的思维向四面辐射出去。具体分析文章的结构,可以看出,“我”对这个斑点的猜测共有六次:
一、为了确定什么时候第一次看到了这个斑点,作者想起了冬天炉子里的火、城堡塔楼上飘扬的红旗和无数红色的骑士潮水般地骑马跃上黑色岩壁的侧坡的景象。(第一段)
二、看到斑点好像是钉子留下的痕迹,就想到了挂在钉子上的肯定是一幅贵妇的肖像画,由此想到这所房子以前的主人,想到了铁路旁郊外的别墅。(第二段)
三、看到斑点太大太圆了,不像钉子留下的痕迹,就想到了生命的神秘,人类的无知,想到了遗失的东西,想到了生活飞快的速度,想到了人的来世。(第三、四段)
四、觉得斑点很可能是一个暗色的圆形物体或一片玫瑰花瓣,就想起了特洛伊城、莎士比亚,想起了人类保护自我的本能,想起了伦敦的星期日,还有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第五——七段)
五、看到斑点像一个凸出在墙上的圆形物体,于是想到了古冢、退役的上校、牧师和他的老伴以及学者。(第八——十二段,主要在第八段)
六、再仔细观察这个斑点时,觉得好像在大海中抓住了一块木版,于是就想到了树和树的生存。(第十三段)
七、最后终于发现,这个猜测了半天的墙上的斑点原来只是一只蜗牛。(最后一段)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貌似散漫的叙述,实则结构对称,构思严谨。“我”的思想由斑点辐射开去,自由驰骋一阵后又回到现实中的斑点上,然后又由对这一斑点的猜测联想到其他的东西,思维又发散开,然后再回来,再想象。整篇文章就是在这种现实与想象的交织中进行的。只要我们把这几个“斑点”抓住就容易理清它的结构了。因此,在研读这篇文章时一定要注意一系列过渡句的使用,比如“如果这个斑点是一只钉子留下的痕迹”;“我还是弄不清楚那个斑点到底是什么……”等等。正是这些过渡句使小说的结构变得合理自然,更使意识的流动显得环环相扣,前后呼应。
2、主题分析:
意识流小说并非是作者茶余饭后闲来无事的一些毫无价值的幻想或胡思乱想,它也有自己的主题和思想。小说的主题正是浓缩在恣肆汪洋的想象和探求中。伍尔夫在《墙上的斑点》中那些看似“漫不经心”的意识流动中,或隐或现地表现出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给人印象深刻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在第七段末尾,“男性的观点支配着我们的生活,是它制定了标准,订出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并且我们希望很快它就会……被送进垃圾箱,给我们大家留下一种令人陶醉的非法的自由感……”。这体现了作者的女权主义思想,从中我们能读到那种充满了对男权社会的不满、压抑的愤懑之声。在伍尔夫看来,这些所谓的“标准”和“规矩”都是按“男性的观点”制定的,是用来支配女人的生活的。在本段末尾,作者还用了一个假设句,“如果真存在自由的生活……”,这深刻的揭示了男权社会中,女人不可能真正感受到自由的存在。因而,伍尔夫呼吁妇女应当毫不畏惧地摆脱这种男权的束缚,打破这种尊卑序列,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才能放飞自己的思想。这也是伍尔夫关注妇女问题在本文的体现。
其次,在第九段中,表现出作者对安宁生活的渴望。她认为那是“一个十分可爱的世界”,“这个世界里没有教授,没有专家,没有警察面孔的管家……”,“这里是多么宁静啊”!这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隐藏在“我”不断的想象中的,是作者自己内心感受的真实反映,也是对自己内心平静生活的渴望。这一点与作者的生平经历和自己的身体状况是相吻合的。
最后,这一点不是出现在想象中,而是在小说末尾出现的另一个人的话语中,他说:“该死的战争,让这次战争见鬼去吧!”这是作者在借他之口表达自己对战争——这里指一战——的憎恶。加上第七段中“那个浪漫的形象和周围一片绿色的茂密森林也不复存在”,“世界会变得多么闷人,多么浮浅,多么光秃,多么凸出啊!在这样的世界里是不能生活的”,我们从中读出的是一战即将结束时,整个欧洲的凄凉景象和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的无助和迷茫。
尽管意识流小说侧重的是内心和自我的描述,很少反映客观社会问题,但在伍尔夫的这篇小说中我们还是能读出很多作者的思想,有对人生的思索,有对现实的不满,有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
四、结 语
《墙上的斑点》是伍尔夫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也是意识流小说最的奠基作之一。在这篇小说中作者运用了许多写作手法和技巧,比如说暗示、排比、反复等,因此,它需要我们的仔细品读和多角度思考。对于一篇不朽之作,这也是极其必要的。
参考文献;
[1]王军英美女性作家与作品赏析[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9
[2]易晓明,优美与疯癫——弗吉尼亚·伍尔夫传[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