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洛克的重要教育思想之一。文章以洛克的《教育漫话》为主线,结合我国古代相关的育儿经验,在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上找到了切合点,对洛克的健康教育思想进行了进一步阐述,并依据其重要性讨论了其现实意义及借鉴价值。
[关键词]
洛克;心理健康教育:现实意义
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年)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在他的教育巨著《教育漫话》一书中,从唯物主义经验的角度,即所谓的“白板”学说出发,谈到了关于儿童教育的方方面面,所阐述的教育理论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尤其是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至今读起来还令人深思,富有启迪意义。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1.关于啼哭
洛克在《教育漫话》第111节对幼儿的哭声进行了分析。洛克认为儿童的啼哭有两种,一种是“顽梗的、跋扈的”,一种是“吵闹的、怨诉的”,第一种啼哭常常是无理取闹的,是儿童“傲慢或顽梗的公开宣告”,是不允许的。至于第二种哭,我们可以从一定程度是上给予关照。虽然这一观点在其道德教育中提出来的,但从健康教育的角度去解释,关于洛克的啼哭,也是有道理的。
“任其啼哭”也曾是我国古代保留下来的一条育儿经验。唐彪在《教女遗规》中就指出,孩子刚出生时不要频繁的去抱他,应该“任其啼哭”。孩子啼哭而不去理他,看似太过分,但也不是没有道理的。按中医看法,啼哭可以清火,所以父母完全不必要去哄正在哭泣的孩子。当然,孩子的哭,有时候是因为身体的某些不适,大人理所当然应当给予照料,但对于那些刚出生不久的婴儿来说,哭对他来讲,就是一种运动了。张从政在《儒门事亲》中也认为,哭对于刚出生的孩子来说是他们唯一能够使用的工具,家长若一听见孩子的哭声就抱起来喂食或满足其他无理要求,这样以此来平息哭声的做法不但对其健康不利,而且很容易使孩子养成不良倾向,孩子以后就会以洛克分析的所谓的第一种“哭”来作为向大人提出要求的武器。
2.避免惊吓
洛克在智育一篇中提到用精灵鬼怪的形象去吓唬孩子的那中做法,他认为那是不妥当的。洛克不愿意在儿童年幼时就受到关于精灵古怪观念的侵扰。他指出有些成人。为了能让孩子对自己言听计从,就去恐吓他们,使得孩子幼稚的心灵从小就有了这种精灵古怪的印象,这样儿童的心理就被恐惧、焦虑、脆弱所困扰支配,这是对他们一生都不利的。
洛克这一观点虽然是从智育的角度理解的,但是从健康教育的角度来谈,古人也认为,在孩子面前突然出现的异物、异声或者某个动作有诱发疾病的可能。万全《育婴家秘》中指出:“小儿神气衰弱,忽见非常之物,忽见未识之人;或闻鸡鸣犬吠,或见牛马禽兽,嬉戏惊吓;或闻人之呼叫,雷霆、锐爆之声,令有不惊动者也,皆成忤惊痫之病。”他同时还认为:“凡小儿嬉戏,不可妄指他物作虫、作蛇。小儿啼哭,不令会装扮欺诈,以止其啼,使神智昏乱。”徐春甫在《古今医统·婴幼论》中还告诫成人,不要猛将小儿高举或放倒,这时候小儿表面在强笑,但内心已受到惊吓,这会对他们心理上造成影响,我们要避免因此而带来的不良性格的形成。
二、现实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都普遍意识到“健康”这一概念的界定已远远不止停留在了生理层面,如何去培养一个身心健全的儿童成了所有家长都关心的话题。而家庭,却是形成他们心理环境的重要场所,正如华生指出的那样,儿童的恐惧心理,跟爱和怒一样,是家庭造成的。父母不经意的言行举止可能都会对他们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从一些小的细节着手来形成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十分必要的。
哭,是人类最基本的情绪体验,它最初是生理性的,以后就带有社会性了。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啼哭会减少,并在后来的教育中形成了“哭”是一种不勇敢、没能力的行为表现的观念。但如果儿童正常的情绪不能得到宣泄,可能不利于健康的情绪情感的发展。美国生物化学家费雷认为,如果人在悲伤时不哭很容易造成慢性影响。哭作为一种常见的情绪反应,对人的心理起着一种有效的保护作用。所以,从小识别哭声,并给予合理的应对,是有利于儿童走向健康的情感发展轨道的。
老卡尔·威特在其教育著作中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用幽灵、恶鬼、地狱、妖怪之类的故事,来恫吓孩子是有害的,它直接影响到孩子已形成的光明的内心世界,也直接阻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对儿童来说,心理障碍很可能就因为一个恐怖电影镜头的惊吓而产生,并且蒙受这种刺激后很容易泛化。当孩子一出生下来,我们就不可避免的在开始为他们创造各种情绪生活,家庭中的一些平凡的嘈杂之声对于一个行为系统还未成熟的儿童来说就足以引起一种恐惧。比如有强有力的吼声、关上孩子房门的砰然声、一些“不准”、“禁止”时的敲打他们手指时的痛苦刺激等,都会深刻影响他们今后的生活。因此,“对于那些简单的不合理的恐惧,我们不应该简单地放任自流”,而是应该洞悉他们的心理,注意生活和教育中的细节,避免一些不良情绪为儿童今后的心理问题埋下隐患。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生物年龄是一个很值得注意的因素,夸美纽斯曾指出,儿童虽然处在一个比黄金还珍贵的时期,却有着一颗比玻璃还脆弱的心。今天,我们在关注孩子吃饱穿暖的同时要更多的留意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只有多观察,多思考,才可能去更好的理解他们,教育他们。
参考文献:
[1][英]约翰-洛克,教育漫话[M],杨汉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唐淑,何晓夏,学前教育史[M]辽宁: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