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2期 ID: 153064

[ 石刘保 文选 ]   

刍议当前语文课堂教学评价

◇ 石刘保

  一、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评价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一直起着指挥棒的作用。为使评价适合素质教育的需要,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评价与考试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尝试,但现行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与新课程改革还存着一定的差距。主要问题有:
  
  (一)评价功能单一
  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现行的教育评价过分强调总体性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忽视形成性评价,忽视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二)评价标准单一
  评价的内容过于注重学业成绩,而忽视全面发展和学生个体差异。现行的评价把其价值定位在甄别功能上,与之相应评价内容主要是智育、注重知识的技能。这种单一标准,不仅忽视学生的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良好的学习态度、习惯等尤其缺乏重视。
  
  (三)评价方法单一
  注重量化评价,忽视质性评价:注重相对评价,忽视绝对评价和个人内在差异性评价。以量化的方式描述、评定一个人的发展状况时则表现出僵化、简单化和表面化的特点,而且,量化的评价把复杂的教育现象也简单化了或只是评价了简单的教育现象。
  
  (四)评价主体“错位”
  被评价者处于被动地位。评价主体“错位”,是政府、学校、教师在开展教育评价时明显呈现出“他评”的特征,使被评价者始终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地位。这种错位,忽视了被评价者的作用,使教育评价活动成为一种被动消极的活动。
  
  (五)评价重点偏离
  重结果,轻过程,注重终结性评价,忽视形成性评价。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是面向“过去”的评价;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是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
  
  二、新课改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要求
  
  (一)评价的指导思想
  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以《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依据,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为价值取向,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关注教师的发展与提高,充分发挥双主体的作用;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全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评价的基本要求
  1.正确把握评价的方向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不仅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方法,改善课程设计,优化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不是为了评判学生的优劣,对学生进行分等鉴定,而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评价要具有科学性
  对课堂教学的评价,要严格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评价目标。评价标准要体现科学性,学生只要达到这个基本标准就是合格。评价的方法要体现科学性,要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科学的评价方法。评价的过程、内容要体现科学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
  3.评价要有激励效应
  课堂教学评价要关注教师的发展和提高,要利用各种因素,激发评价对象在内心中产生向上的要求,调动执教者不断探究、实施教学策略,选择教学方法的欲望。要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改进学习方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和快乐。
  4.评价要具有针对性
  在《语文课程标准》评价理念的指导下,要根据教师的不同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教学过程中教师行为和学生的表现,进行客观的评价。评价的目标要准确,评价的内容要具体,评价的条理要清晰,评价的语言要中肯,要实话实说,不要感情用事,还要注重评价策略。
  
  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与标准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评价的基础和前提。一节课要教什么知识,进行什么训练,培养什么能力,取得什么样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十分清楚,学生也要心领神会。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准确、鲜明、具体,要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依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确定目标、重点、难点。教学目标要体现基础性、全面性、发展性。
  
  (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体现结构化、问题化、经验化。结构化就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正确,落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突出基本概念,结构合理,联系紧密。内容的选择要有可操作性,体现操作过程的生成性与示范性。问题化即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展示知识的“再产生”,要体现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问题的设计要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要具有启发性、思辨性;内容呈现要层次分明,激活思维的问题序列。经验化则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重视情感体验、自身实践、联系社会、关注自然、关注人生。
  
  (三)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是教师和学生活动的过程。包括活动过程的情境、活动过程的运作、活动过程的效果、活动过程的体验。教学程序的设计要科学合理、循序渐进、条理清晰、环环相扣,体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四)情感态度
  课堂教学的评价要特别关注教师的情感态度,师德修养和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习惯与学习行为。这是实现教学目标最基本的保证。公平民主、爱心诚心是一个教室最基本的师德。
  
  (五)教师基本功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具备丰厚的文化底蕴,精湛的教学技艺,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富有感染力的人格魅力,具备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教师的教学语言、板书、及教学手段、教学技能等基本功都展现一个教室的基本素养。
  
  (六)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是关注教学目标是否落实到位、资源的利用是否合力且充分、学生的发展是否全面发展。
  结语:课堂教学是由多因素组成的综合体,教学评价不能单一地从某一侧面进行。以往的评价重点是评价教师的“教”,而不是评价学生的“学”,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评价也应转到以评价学生的“学”为重点上来。上,述评价内容,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有宽泛的相容性,如果人为地把评价内容完全独立割裂,这也不是明智的做法。

刍议当前语文课堂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