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形势的发展,人们对课堂教学改革意识越来越强。为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就语文教学谈点看法,我认为在今后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突出掌握“读、讲、思、疑、练、补”六个字,以供大家在教学实践中参考。
一、要突出一个“读”字。
读是语文学科的特点之一,是传统语文教学经验的总结和发展,它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其他所不能代替的。因此,一定要把“读”放在首位,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对识字、理解、陶冶情操、增强语感、积累词语的作用,教学应该围绕“读”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使学生读有所感,读有所得,读有所悟,真正尝到读的甜头。如:预读,扫清阅读障碍:初读,感知大意;细读,实现理解;精读,品词尝句、迁移运用。
在指导学生读书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和加强朗读和默读的训练,因为“朗读和默读是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必须做到:
(一)要明确读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二)朗读的形式和方法要灵活多样。
(三)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加强朗读指导。
(四)读后要作评价。
在指导学生读的过程中,要教给学生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要体现一个“讲”字。
(一)课题要细讲。
课题是文章的纲,纲举才能目张。要根据不同的题材,不同的命题
形式,抓题眼、诗眼,关键词语等指导学生释题,巧设悬念,启发思维,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二)中心句、过渡句、过渡段要突出讲。
因为这些在文中起统帅作用,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抓住这些句段,好比抓住人物的咽喉、战场上的要塞,将此突破,辐射全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重点词语、重点句子要精讲。文章不是无情物,它是由优美的词语和句子组成的,饱含着作者的丝丝情感。教学时,教师要选准最能体现中心的锦词例句,精读这些词句,能起到突出重点,课题有新意,防止面面俱到的作用。
(四)能点燃思维的火花处要略讲。文章的开头难,留有思维余地的结尾更难。每授完一课,一定要挤出时间,引导学生品赏作者的开头和结尾遗词造句的匠心,以此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体会这些开头和结尾的妙处,学习文章开头结尾的方法。
三、要诱发一个“思”字
(一)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如《一块特别的石头》,可以从课题谈话导入,例如:为什么说这是一块特别的石头?它特别在什么地方?这块特别的石头能够说明什么?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课文。
(二)提出的问题要有价值、具有争议性。如;学习《虎门销烟》一课时,让学生讨论交流以下问题:10销毁鸦片时的壮观场面是怎样的?20为什么说虎门销烟这一壮举大长了中国人民的之气,大灭了外国侵略者的威风?
四、要注重一个“疑”宇
(一)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要培养典型,以点带面,课堂上教师要创设有利于质疑的环境,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哪怕是一点进步,教师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以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
(二)要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指导学生从课题、词语、句子、课后练习题进行质疑,进而启发学生读后把心里的话说出来。
(三)要认真帮助学生释疑,引导学生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释疑的过程中,教师不可代替。一般问题可指导学生查工具书解决。关键、重点、难点的问题,可组织学生讨论,最后教师作适当的讲解、纠偏和点评。总之,释疑应让“学生自求得之”,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五、要狠抓一个“练”字
常言道:“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练”就是做练习,目的是巩固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检验教学目标是否落实。课堂上要腾出时间,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自己去谈、去思、去说、去写,学会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去分析、去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上“从动手做联系,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体现了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对某个句子深刻全面的理解,要先让学生人人动笔,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最后集体订正。这样练习,既能把教学任务落实到实处,又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有利于提高练习的效果。
六、要落实一个“补”宇
“补”就是补缺补漏,一节课或一篇课文授完以后,总有一部分后进生过不了关。对于这些后进生的学生,教师就要针对他们存在的问题,在“补”字上下功夫,让所有的学生在同一起跑线上起飞。“补”首先要补上思想课,勉励他们专心致志地学好功课,增强他们只要刻苦攻关,就一定能学会的信心和勇气;其次,要因人施教,缺什么补什么。这样做,才能实现“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的素质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