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渴望教师的爱就像禾苗需要雨露阳光一样,在教育中,教师要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学生,要用自己的语言去打动学生,要用自己的善良、真诚去爱护学生,从而展现自己的师德魅力。
一、行为的魅力——润物无声似细雨
谁都愿意得到老师的关注和重视,尤其是孩子。温馨的话语,再加上亲切的动作体态:一次凝视、一个微笑、握一下手、摸一下头、拍拍肩膀、弯一下腰、倒杯茶、让个座——学生会被教师的无声行动所体现的爱所包围,为这份真挚的温情而感动。
当得到老师的一句温暖的问候,或一下温柔的抚摸时,他会觉得无比幸福,这样就会消除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感,进而产生亲近感,从而有利于完善学生的人格,当学生身体不舒服时,我会为他倒上一杯热水,这一杯热水,好似一场春雨点点滴滴滋润学生的心田;当学生没带笔而心神不宁时,我会悄悄地把我准备的笔送给他,这一支笔,好似一道彩虹在师生之间建起了一座心灵之桥;当夏日上操时,学生站在炎炎烈日下,汗流满面,我走过去,用手帕把汗水轻轻擦干,这轻轻一擦,好似一缕清风在学生的身上吹拂。不经意的小事间,教师的关怀对学生人格的完善起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对学生的关怀一视同仁,对后进生不冷淡,对不声不响的学生不忽视,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到老师是喜欢他的,是重视在乎他的,是关心他成长的。
二、语言的魅力——好言笑语似甘露
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信任和尊重,这是“人性中最根深蒂固的本性”,也是一个人保持愉悦心情和旺盛热情的需要,教师的语言要有魅力,要富有人情味,这样的语言必然能让学生愿意接受,从而达到教育目的。
教师对学生多说一些温暖的话语,使其深深地感到教师真诚的关爱,从而拉近师生的距离,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塑造。因为只有教师得到了学生的尊敬与信任,学生才会乐于接受教育和帮助。一名学生作业没交,他告诉我忘在家里了,对此,我对他说:“我相信你,为了写好这次作业,你一定花了不少心血,可惜今天不能看到。”我不仅不表示遗憾,而且还暗示学生,我非常希望看到其“花了心血”的作业,学生听了这样的话,如果真的忘了带来他不会感到委屈,只会觉得后悔,如果确实没有完成作业,回去也会“花不少心血”补上,就是这一句看似简单的话语,好似一江春水滋润着学生的心田。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知识的增加,中学生的独立意识增强,他们不喜欢老师高高在上的架势和盛气凌人的说教,期望和老师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有一次,班上一名学生爬窗户进教室,我及时找他谈话,首先表扬了他最近作业书写的进步,然后问:“你是爬窗户进教室的吗?”学生不好意思地低下头,我为他找台阶:“我知道你坐在窗户边,从窗户进教室很近,而且那时上课铃已响,你想早点进去做准备,对吗?你这种想法是好的,可是爬窗户把窗台、桌凳都弄脏了,衣服也容易搞脏弄破,而且不安全,我看不太好,你觉得呢?”学生抬头见我一脸真诚,发自内心的地说:“我再也不爬窗户了。”这些商榷性的话,把教师和学生摆在平等对话的位置上,从而创设一种民主的气氛,沟通了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渠道,学生乐于接受,也易于接受。
三、情感的魅力——关怀理解如阳光
人心是土地,感动是泉水,谈心容易动心难,不动其心也枉然,白居易描写弹琴女子的琴声感人时说:“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其实说话的道理上与此相同,所谓“情深方能意切,感人全在真情。”教师适时的把自己的喜恕哀乐表现给学生,学生通过教师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受到感染。
在班级工作中,常常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偶发事件,这就需要教师善于抓住教育机会,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教育。在一次“献爱心”活动中,我发现贫困学生陈军一直低垂着头,是为自己仅捐了一本书而觉得没面子吗?在接下来的表扬会上,我特地表扬了他:“陈军同学家境不好,照顾他生活的妈妈没有经济来源,在这次活动中,他带来了一本书,你们看,这本书包着书皮,里面干干净净,一定是陈军最心爱的东西。虽然很便宜,但是爱心却是无价的啊!”陈军脸红了,头埋得更低了,但我看出,他很高兴,这在无形中也教育了全体同学,使他们明白了“爱心”的真正涵义。
有的孩子缺乏自制力,易冲动,一点小事就对人拳脚相加,面对这样的孩子,我觉得光给他讲道理不行,如果用自己的情感区感染他,有时会起到震撼的作用。当学生常有令人赞叹不已的想法或做法时,这时教师要适时地用充满笑意的表情,告诉学生的肯定与欣赏,同时也是弘扬一种正气,是在十分鲜明地向学生表明自己赞同的态度,这是语言表达所不能的。
师德的魅力是无穷的,它照亮学生的成长历程,指明前进的方向,点燃学生的希望之火,净化学生的心灵,消除学生的不良习惯,从而使他们健康地成长,作为新世纪的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修养,才能增添师德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