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701-761)和李白(701-762)都是盛唐诗人。王维的《山居秋瞑》(以下简称《山居》)和李白的《秋登宣城谢朓北楼》(以下简称《秋登》)这两首五言律,都以秋天傍晚的景色作为描写对象,借景抒情富于画意诗情,写法上多有相似之处。但由于各自心境不同,两位诗人同调秋色,各抒心曲。将两首诗对读,不仅会有珠壁相辉之美感,而且会品尝到不同的人生况味。
《山居》是王维的后期作品,可能是他在辋川别墅时写的。当时,唐王朝由盛转衰,张九龄见放,李林甫得势,正直的人遭受迫害。日趋黑暗的社会现实,使王维的政治热情冷却下来。因家庭影响,他本来就已接受了佛老思想,思幕归隐山林,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这时候,王维已经过起了半官半隐的生活来。《山居》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诗,诗人用清新的笔调,绘制了一幅山中秋景的美丽图画,于其中寄托了自己向往山林的高洁情怀。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首联紧扣“山居”和“秋瞑”铺开了画面的底色,适逢“新雨”的青山,愈显苍翠秀丽。秋天的傍晚,更是清新爽朗,山野之中空旷寂静,有如出离人间的圣地。读之,令人油然生出几分皈依之念,联想诗人的生活处境,不难看出,诗句之中寄寓着诗人远离仕途、归隐山林的向往,和他从污浊的官场走到清静的山林后的解脱。
“明月松问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如果说首联勾勒了一幅山水画的总体背景,颁联和颈联则是几组精心设计的工笔。一场秋雨,洗净尘埃,雨过天晴,天朗气清。一轮明月渐渐升高,皎洁的月光筛过松冠,落在地上。松林中清泉流淌,水浅处,溪流敲击着河道凸凹不平的石底。发出丁丁冬冬的响声,从那深幽处流出,在山脚下聚一湾清潭。清潭有修竹围岸,荷花铺水。竹林那边响起一阵嬉闹声,浣衣少女结伴回家,洒下一路银铃般的笑声;渔舟返航,舟过之处,荷叶摇动纷披。松间明月的光辉,石上清泉的乐音,荡漾在修竹茂林中的少女笑声,穿行于荷花丛里的渔舟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好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又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游国恩《中国文学史》)。美妙的境界让人备觉心境恬淡,可是,除了“天机清妙者”——山中人王维,谁能参出这蕴涵于“明月”“清泉”中的佛理禅机?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尾联直抒胸臆,意思是任凭它春花凋谢,秋景更令人陶醉,自己完全可以归隐于山林之中。据说,此时王维“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全唐书?王维传》)。他苦心经营辋川别墅,恣意纵情于山水,偶有别离,总是依依不舍,“依迟车马动,惆怅出松萝”(《别辋川别业》)。由此看来,尾联所概括的,是逃避官场之险恶、摆脱名利之羁绊后的安适和快慰,高蹈出尘、远遁山林时的淡泊与洒脱。
天宝十二年(753)以后两年多,李白隐居宣城,往来江左。自从天宝三年被排挤出京开始第二次漫游,到隐居宣城期间,大约又是十年光景。李白年事已高,又在仕途中屡经挫折,其雄心锐气自有所减,他盘桓于名山胜水,炼火烧丹,狂歌痛饮,来消磨自己的雄心。但是,“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想法,毕竟是他的终生理想,然而,至今政治上仍无所成就,这种冷酷的现实在啮咬着李白的心灵。《秋登》就是在这种复杂的心境中成诗的。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睛空。”
首联也是从大处着笔,勾勒登楼所见的美景: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陵阳山,伫足于谢朓楼,举目望远,此时天朗气清,宣城如在画里。比照《山居》,李白的这两句所概括的景象,虽然也给人一种明朗秀丽的感觉,但少了幽深多了扩大。
《秋登》与《山居》在结构层次上完全相同,颁联和颈联也是几笔特写。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这一联描写水和桥。句溪和宛溪夹城而过,夕阳斜照,光辉落在溪流上,溪水沦涟。横跨溪流的两座桥,弧形桥梁映上了绚丽的霞光,多像从天空落下来的彩虹啊!《山居》的颁联也写水,一条山溪从松荫中走出,溪流清浅,闪烁着明月的清辉;《秋登》写的是双溪合流,源远流长,如明镜夹城,水域阔大而平静,泛着向晚的红霞。两相比较,如果说王诗中的明月清辉,让人感觉到的是山林的恬静,那么,李诗中的夕阳霞光,让人感到晚景中尚存热烈。李白写了不少赞美人文与自然景观的名诗,表现了他热爱祖国的深厚情感,和昂扬向上的积极进取精神。揣摩这一联诗,想象诗人营造的壮美意境,也自然会感到渗透在字里行间的生活激情。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颈联注重了秋色的调配,“寒”、“老”炼字凝重。秋光染黄了树叶,灰蒙蒙的炊烟笼罩下的橘柚梧桐,泛着黄绿交杂斑驳陆离的色调,使人感到已是秋光渐老的时候了。《山居》的颈联用修竹、青莲续写着自然的秀美,用浣女、舟子把快乐推向了极至;《秋登》的颈联则突起情感波折,用秋天的苍寒,透露出了心中的悲凉。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尾联也是直抒胸臆,抒发了自己不被人理解的苦闷和孤独。与《山居》相比,同是直接抒情,但抒发的情感却各不相同,王维居幽境乐此不疲,李白怀古人忧从中来。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诗人:他同情人民——“暂因苍生起,谈笑安黎元”(《书情赠蔡舍人雄》),他有志于仕途——“无令管与鲍,千载独知名”(《读诸葛武侯传书怀》)。然而,他不为权贵所容,不为朝廷所用——“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远大理想和残酷现实的巨大反差,让他的心灵深受煎熬。登临“谢眺”楼睹物恩人,联想到谢眺近似自身的遭遇,自然会感慨万千,谢眺便被视为千古知己了。联系尾联回首颈联,便可透视到李白心中发生悲凉秋意的病灶。从写法上看,颈联反映出的那种感受,为尾联的直接抒情奠定了基础。
综观全诗,也许有人认为,《秋登》前两联洋溢在壮美景象中的激动,与后两联寄托在苍寒秋色里的悲凉不协调。其实,这两种情感是有联系的,诗人正是因为对生活爱得深沉,才在抱负不能施展的时候产生悲凉苦闷的情感。而且,仔细玩味,我们会发现诗人登楼时心潮起伏、情感变化的轨迹,我们会听到诗人的震颤心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