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高校办学日趋功利化,对大学语文教育的认识不明确。大学语文教育已被严重边缘化,现有教材和教学手段也不适应当前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基本要求,从而导致一系列问题的产生。针对目前大学语文教育现状,应该尽快对大学语文教育重新进行定位,改变当前一成不变的教育模式,将人文性、工具性与大学语文教育相结合,强调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
[关键词]大学语文;人文素质;现状;对策
近年来,关于大学语文的讨论,不绝于耳。不知从何时起,大学语文课程已经不知不觉地被边缘化了,这个变化让学生和老师都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物质丰富、资讯发达的社会诱使学生们的精神层面更趋世俗化,因而功利性学习成为校园主流,他们的学习兴趣集中于实用性强的科目,而大学语文等人文素养课程被严重忽视。就当前大学语文的现状而言,许多教师和学生对大学语文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民族文化传承以及传统文学教育的框架之下。大学语文课程改革迫在眉睫,但如何改?大学生需要什么样的大学语文?
一、人文素质的培养与大学语文教育的职责
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多元价值观和各种思潮的大量存在,在社会中,经济利益的追求已经压制了人文关怀,物欲的车轮挤压人们对意义、价值、使命等的追求,人们追求感官享受的当下性排斥了对人的精神性因素的追求。人们的理想消失了,激情减退了,“人性”缺失了,人们不再悲天悯人,仁慈之心不见了。一些大学生精神空虚,内心苍白。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他们难以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面对生活中的坎坷时不知所措,缺少一种坚忍不拔的毅力和独立思考的精神。于是,新的精神危机出现了,现代青年的精神无所归依。
一切矛盾都指向一个问题,那就是高校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缺失。我们认为,对于当下大学生来讲,他们接受的教育应该是一种与现代社会背景相适应的现代人文素质教育。因此,培养大学生的现代人文素养的教育才是当务之急。
大学语文,是普通高校中面向文(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理、工、农、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等各类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的素质教育课程。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充分肯定大学语文教学是渗透人文教育的主渠道的地位。“大学语文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主干课程。在高校,素质教育很大程度要落到大学语文课程上,其人文素质教育作用是一般政治理论课和人生修养课所无法替代的。”把大学语文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统一起来,将大学语文教育定位在人文教育的高度,通过引导学生感受、领悟语言文字的巨大魅力而引领追问生存的意义和存在的真相,激发学生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以及想象力与创造力,培育和滋养其健全的人格与社会关怀意识。大学语文教育课程,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应该扮演着“人文教育”的重要角色。
二、大学生缺乏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已出过去的“精英教育”转到“大众教育”,入学生源的语文素质普遍偏低。很多大学生,不仅是理工科的大学,甚至是中文专业的大学生,缺少最起码的语文素养。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大学生经常出现语文的常识性错误,最基本的语文能力都存在问题。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语文知识面不广,行文不注意逻辑,还有错别字:有的大学生字写得潦潦草草,歪歪斜斜;更有部分大学生连请假条都写不明白,写文章“一逗到底”:文秘毕业生不会写公文,医学毕业生写不明白病理,更不要说大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了。总之,这一切都说明当前大学生缺乏基本的语文素养。
这一现状如不解决则严重地妨碍大学生成才。作为当代大学生,无论学习何种专业(文、理、工、农、医、法、经济、军事等),都必须加强语言文学方面的修养。对大学生实施通才教育,是世界性高等教育的总趋势,文理渗透、文理交叉是新时代对人才提出的要求。在发达国家高等学校对学习本国语文都有严格要求和做法。如在美国,所有的大学一年级学生都要上英国文学课,是必修的。语文素养构成了学生个体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坚实基础,这是现代人必备的,也是终身持续发展必需的一种素养。这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由此,语文素养的培养须面向全体学生,力争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这一目标,获得现代公民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借鉴国外的做法,看看我们的现状,今天我们仍然必须重申呼吁:大学语文教育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三、对大学语文学科认识的混乱
关于大学语文学科的认识代表观点主要有两种:一种教学现状是将高校语文教育作为中学语文教育的延伸。高校语文教育特别是大学语文课程的教育中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和文化修养的培养上。在教学内容上,立足本国,重视吸收我国优秀的文化、文学遗产,兼顾历史、哲学、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但这种语文教育也有一定的缺陷,无论是从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模式都还局限在中学语文教育的笼罩之中,没有有效地将高校语文教育与中学语文教育区别开来,没有彰显高校语文教育的特殊性以及其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
另一种语文教育模式,是完全以一种笼统、模糊的“大学人文”课程来取代大学语文的高校人文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思想跳出了传统高校语文教育偏重知识性和工具性的特征,跳出了民族文化、文学以及国粹的框架,以人类普适价值为参照,将时代性和世界性两个重要的元素带入其中,以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带领学生进行古典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相互观照,以达到培养大学生强烈的人文意识和人文情怀。这类教育思考没有将学生的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统一起来,而是过分偏重人文思想,而对大学生的语文能力实践的培养淡化了。
总之,对大学语文学科认识的混乱导致学科地位不明确。“与公共基础课相比,大学语文虽开设人数众多,教师队伍庞大,却没有学科支撑”。
四、大学语文教学观念的落后
目前,大多数大学语文教材偏重知识性和工具性,教材选文没有时代感和审美性。这些年来,无论是大学语文教育的理论探讨还是教改实践,主要局限在“大学语文”一门课程的讨论上,主是从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文学性及其学科定位,大学语文教育现状及母语教育危机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讨。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教学实践,学界都没有脱离这个范围,都集中在大学语文课程的教育以及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这两个范围内。
就当前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而言,许多教师和学生对大学语文教育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民族文化传承以及传统文学教育的框架之下,现在的大学语文教学理念与教学手段陈腐落后,没有时代感和审美性,教学空洞枯燥。部分教师授课的方式仍旧是中学语文教育方式的沿袭,教学就是分析字词句篇、归纳中心思想、艺术特色的老一套。因而大学语文教育被看成“高四语文”。一句话,教育理论以及授课教师教学方法的陈旧,已日益成为高校语文教育和学生学习的桎梏。据调查显示,大多数的文科生和理科生对语文课程的态度可以用“反感”一词来形容,最终导致了他们对这类课程的厌学和弃学“使得该课程的强大功能不能得到良好的发挥”。
我们要突破传统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教学法观念,不仅仅运用传统课堂教学、课堂讨论的教学手段,知识讲座、学术沙龙、影视剧观摩和鉴赏、朗诵会、文娱活动等等,都应成为大学生语文教育的重要手段。
五、加强大学语文课程的综合性与实践性
针对目前大学语文教育现状,应该尽快实施大学语文教育改革以改变语文教育的尴尬处境与现状,应该提出新的大学语文教育理论,对大学语文教育重新进行定位,尽快改变当前一成不变的语文教育模式,重新进行学科、课程分布,尽快建立健全科学的大学语文教育评价体系。特别是要针对普通本科生特别是理工科院校的学生,针对这类院校人文师资和文科专业薄弱以及注重应用人才培养的特点,将人文素质教育与语文素养的培养相结合,强调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
大学语文的综合性是指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是融听、说、读、写、想于一体的综合性实践课程。“大学语文应是一种综合教育”,大学语文教育应该对大学生进行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的素质教育,它是包含了大学语文、写作、普通话、演讲与口才等多门关于培养大学生语文素养的教育。
大学语文的实践性是指大学教育培养的学生应该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大学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其实践性的特点,要把大学语文教学延伸到课外,“教师要围绕大学语文教学。把学生引向课外学习”。大学语文教学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如举办口语基本功大赛、演说基本功大赛、应用文书知识竞赛、应聘模拟竞赛等,提高学生对母语语言感受的灵敏度,规范学生的汉语语言表达。提高学生的口语表现力。
总之,我们提出的大学语文教育,指的不仅是大学语文一门课程,而是要把大学语文教育放在整个大学教育的范畴之内,对当前大学语文教育的改革进行双重突围:既要从内部对大学语文课程进入深入的探讨,还要在整个大学教育环节大力推动人文素质教育的社会突围。
参考文献:
[1]陈穆瑜,大学语文在高等教育中的职能与作用[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8,(1)
[2]朱恒,不能承受之轻与不能承受之重[J],高等教育研究,2009,(1)
[3]王步高,我国大学母语教育现状[J]l中国大学教学,2007。(3)
[4]彭庭松,我所理解的《大学语文》教学[J],文学教育,2008,(05)
[5]强金国,文化素质教育视域下的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刍议[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