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歧路灯》是乾隆年间的一部长篇小说,作者用带有河南地方色彩的语言描写清初的河南社会生活。这部著作不仅在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它又是研究十八世纪河南方言不可多得的语言学资料。《歧路灯》中的“再”有一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已消失,所以值得我们关注。
[关键词]《歧路灯》:再;特殊用法
词汇丰富多彩、乡土气息浓郁、口语化程度高是《歧路灯》语言的主要特色。在《歧路灯》中,“再”是个高频词,作为语气副词共出现88次。除了一些常见的用法外,还有一种特殊用法。例如:
(1)孝移道:“我打算了,家中再少不得他。”(六回,63页)
(2)长班道:“嘻!要验箱子却好了。那衙役小班,再也是不验的,只说是赏酒饭钱,开口要几十两。这个饭价,是确切不移的。”(七回。67页)
(3)但见列着广锡方炉,两个方花瓶,一对火烛台盘,俱有二尺高,一个小铜磐儿,放着碎帛编的磐锤。至于满壁书画,却都是俗葩凡艳,再不晓的是个什么人家。(七回,74页)
(4)候冠玉道:“如今考试,那经文,不过是有那一道儿就罢。临科场,只要七八十篇,题再也不走。”(十一回,120页)
(5)说道:“我看那肉桂不真,也就怕助起邪热来。若是真正交趾桂,再无此理。”(十一回,125页)
(6)侯冠玉也道:“绍闻,我一向怎的教训你来?你再也不肯听。”(十四,150页)
(7)希侨道:“正是哩。像如舍下,有七八家子小子,内边丫头爨妇也有十来口。我如在外一更二更不回来,再没一个人敢睡。即如家中有客,就是饭酒到了天明,家中就没一个敢睡的。”(十七回。174页)
(8)王氏道:.“我若知道,再不叫你们干这小家寒气的营生。人家请你,是一个主家,你两个伙备一桌请人家,人家不笑话么?到底要自己各个席面,改日请人家一请。”(十九回,192页)
(9)张绳祖道:“你问,凭谁在我这里输下钱时,从来不肯与人弄出马脚。我只叫一辆小车跟的去,如不便宜拿出来,还许他空回来哩。再不肯声张,弄出可笑的事来。”(--十四回,237页)
(10)孟嵩龄道:“好说。今日既扰高酒,有甚见教的事请吩咐,再没个不遵命的。”(--十八回,261页)
(11)当时老太爷在日,久托鸿宇,今日少爷继世,又是承情的了不得。凡事要商量着行,再也不得错了。(三十回,274页)
(12)程公教训道:“谭绍闻呀,只你终身体面.再也不得齿于人数。(四十七回,435页)
从以上用例可以看出,这种“再”字,有几个显著特点:
1、从结构看,它的后面要有否定词出现。“再”后可以直接接否定词,也可以在“再”后加上“也”或“也是”再加否定词。
2、从语境看,多用于对话。上述各例,除(3)例外,其余都用于对话。
3、从功能看,它所表示的是一种强调语气。
4、从语义看,它表示决、绝对、断乎的意义。“再”所修饰的动词谓语是从未发生过的行为、动作。
“再”的这种用法在《红楼梦》中也出现多次,例如:宝玉道:“……真真古人说。‘一日三秋’,这话再不错的。”(八十二回。1068页)探春道:“断然没有的事。凭他什么,再没有今日出门之理。……”《歧路灯》中的语气副词“再”,与《红楼梦》中这种“再”大体上相当。
《歧路灯》中表示决、绝对、断乎的“再”限制于用在否定词的前面。但是用于否定词前面的“再”并不都属于这种用法。试比较下面两例:
(13)绍闻道:“再不醉了就是。”(十八回)
(14)王中道:“这盛公子,我常听人说,是个败家子,绰号儿叫做公孙衍。我前口若知道一墨儿时,再不叫大相公与他结拜。昨晚我才听奶奶说这事,所以我急紧去接。”(十六回。169页)
这两例的“再”,虽然都用于否定词“不”之前,但两者用法并不相同。我们通过句式变换,即可了然:
A再不醉了就是A’不再醉了就是
B再不叫大相公与他结拜B’不再叫大相公与他结拜
A和A’变换可以成立,因为“再”表示“醉”这一动作的重复和继续。换言之,谭绍闻醉过,自己发誓说今后不再醉了。而B和B’的变换不能成立,因为语义改变了:B句意思是“叫”这个动作过去从没有发生过,即王中从未叫大相公与他结拜。“再不叫大相公与他结拜”中的“再”表示绝、绝对、断然:而B’中的“再”表示这一动作的重复和继续。B和B’语义完全不一样。
《歧路灯》中“再”的这种特殊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已消失,为了能准确地理解原文,我们需要结合上下文,运用句式变换的方法,这样才能正确把握“再”的这种特殊用法。
参考文献:
[1]李绿园著,栾星枝注.《歧路灯》(三卷本)[M].郑州:中州书画社,1980
[2]张生汉《<歧路灯>语词汇释》[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
[3]方平权.《汉语词义探索》[M]长沙:岳麓书社.2006
[4]许保华.(日)宫田一郎主编:《汉语方言大词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9
[5]顾义生《(红楼梦)中“再”的一种特殊用法》[J].《中国语文》1989车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