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4215

[ 赵 华 文选 ]   

生活在梦境与现实中

◇ 赵 华

  小镇上有两种声音一样的寂寥:
  白天是算命锣,
  夜里是梆子。
  敲不破别人的梦,
  做着梦似的,
  瞎子在街上走,
  一步又一步。
  他知道哪一块石头低,
  哪一块石头高,
  哪一家姑娘有多大年纪。
  敲沉了别人的梦,
  做着梦似的,
  更夫在街上走,
  一步又一步。
  他知道哪一块石头低,
  哪一块石头高,
  哪一家门户关得最严密。
  “三更了,你听哪,
  毛儿的爸爸,
  这小子吵得人睡不成觉,
  老在梦里哭,
  明天替他算算命吧?”
  是深夜,
  又是清冷的下午,
  敲梆的过桥,
  敲锣的又过桥,
  不断的是桥下流水的声音。
  古镇人相信天数,相信一切外在的神力可以主宰自己的未来。
  瞎子白天在镇上走,为镇上人算命;更夫晚上在镇上巡行,为镇上人守夜;失眠的夫妻听到了更夫梆子声想起了瞎子,想要为“吵得人睡不着觉的小子”算命。这就是诗歌所传达出的简单的意象。在悠久的历史中。这样的古镇散见于中国的任何一个角落。宁静,空虚,寂寥的小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生活波澜不惊,命运亘古不变。这里的人们,将命运交给了自认为有着先知先觉的算命人,将自己的美丽的梦想交给了每日不断重复着简单机械敲梆子的更夫。他们早已经习惯了这样单调的生活,他们不知道生活还能是什么样子的,因为他们看不到外面的世界,封闭的生存状态决定着古镇人纯粹的思维方式。
  瞎子与更夫,他们的生存方式本就是一个悲剧性的存在,古镇人的命运却似乎被他们左右。白天,瞎子带领他们进入那个神秘的虚幻的梦境世界,让他们感受着先知先觉的快乐。真所谓穷人算命,富人拜佛。古镇人将自己对未来的难以把握的命运交给这个敲算命锣的人,将在现实世界中无法满足的愿望以及难以摆脱的厄运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化解。古镇的善良的看不到希望的人们相信,在那双没有瞳仁的眼睛中可以预知未来。
  “敲不破别人的梦,做着梦似的,瞎子在街上走”,“敲沉了别人的梦,做着梦似的。更夫在街上走”瞎子“敲不破”古镇人的希望,更夫“敲沉了”古镇人的梦。愚蒙的人们在这梦中在这希望中传达着深深的惶惑、痛苦与悲哀。他们并不在乎生活的意义在哪里。白天沉睡在瞎子的预言中,晚上沉睡在更夫的节奏中。这就是几千年来大多数中国百姓的生存方式和精神追求。
  具有着深厚古典文化背景的诗人广泛地从中国古诗和西方现代派诗吸取营养,他的诗歌充满智慧的闪光和哲理的趣味。诗人的古典情怀带给了诗歌的古典情韵。反复强调的瞎子、更夫“在街上走,一步又一步。他知道哪一块石头低,哪一块石头高,哪一家姑娘有多大年纪”,这个小镇唯一能够抒写的就是这样一些琐碎单调的事情。诗人的高明是在单调的场面描写之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愫。单调重复的生活场景的叙述昭示着人们生活的一成不变。单调重复的调子喻示着人们生活的毫无生气。瞎子的预言左右古镇人的思维与他们对未来的判断。生活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百姓看不到未来的希望。
  “这小子吵得人睡不成觉,老在梦里哭,明天替他算算命吧?”他们将自己的生与死都是交给瞎子来评判的。“是深夜,又是清冷的下午,敲梆的过桥,敲锣的又过桥。不断的是桥下流水的声音”,是的,日子就如同小桥下的流水一样永不停歇,人们对未来的希望也如同这流水一样不变的将寄托于瞎子。梆子声中人们进入真正的梦境。算命锣中人们开始进入另一种假想的梦境之中。从深夜到下午,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着岁月的离去。
  《古镇的梦》精巧玲珑,联想丰富,跳跃性强,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的内容挖掘意料不到的深刻内涵,诗意晦涩深曲,冷僻奇兀,耐人寻味。如果不是细细品味,这样简单的叙述中如何能读懂诗心?

生活在梦境与现实中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