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2期 ID: 148206

  

中考作文训练误区及纠正

◇ 况成雷 王至章

  由于作文在中考语文中的特殊地位,作文训练一直为语文老师所重视。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效果并不见佳。笔者从作文教学及多次中考作文阅卷中深切感受到:目前,有些作文训练已走入误区,从而严重影响学生整体作文水平的提高。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过多在点上下功夫,情感失真
  当下的中考作文训练,普遍的做法是,尽可能多地收集近几年各地区中考作文真题,逐一进行写作练习,意欲使真正的中考作文在平时练兵中找到影子。平心而论,这种做法可能有一时之效果,但收效甚微或者说贻害无穷。
  “新课标”反复强调“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而前者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即使在中考考场上遇到类似的作文题目,也往往写不出什么佳作来。写出的作文大多味同嚼蜡,没有新意,也难以得到理想的分数。这种训练模式已经出现“年年这样做,年年不见效”的现象。
  原因何在?在练习的本身。这种训练,只在点上下功夫,割裂了作文是点、线、面有机结合的规律。
  我们知道,一篇优秀的习作,是由多个基础元素有机构成的。写作之前的审题与立意,选材与拟题,开头、展开与结尾就是文章的点,这些点的延伸才是线,由线组成面,即文章。文章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过多在点上下功夫,只能造成情感失真。情感是否真实才是中考作文的重要评分标准之一。写作是要讲灵感和顿悟的。真实为文,倾情而作。只有用真情打造,才会闪烁出诱人的光彩。读之才能如品佳酿,甘美醇厚,回味无穷。
  作文不是“点”的简单相加,我们要认真回忆和筛选材料,再进行适当加工、组合与提炼。应该选择那些能触及自己灵魂的东西,感动自己的材料,将某个片段、细节或某一句话提炼为习作的“动情点”,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细微处见真情,这样才能打动人、感染人。
  合理的做法与过程应该是:一方面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作文能力进行点或线的专项训练;另一方面对每一次作文都应进行点线面的综合指导。只要练得多了,学生学会审题,学会处理、运用材料了,学生的习作能力也就提高了。也就是说,要多练过程而不是结果。这就是“授人以渔,而不是鱼”的道理,决不应在习作上搞题海战术。
  二、语言与思想的分离,内容单薄
  一个时期以来,大家都在作文怎么写上下功夫,相对忽视写什么的问题。出现了过分偏重语言形式的写作倾向。一篇大家公认的成功习作,往往堪称是语言的盛宴。当然,一篇文章中,离了语言,再好的思想也是标语口号,而离了思想内容,再好的语言也是文字垃圾,说得好听一点是文字游戏。显然语言与思想内容的关系密不可分。
  而现实中,有的教师要求学生:写记叙文,前必加题记,后必缀后记,中间还要拟几个小标题;写议论文,就写成辩论赛,记者访谈等,过分追求语言的华丽铺张。还有教师认为:平实即伧俗,华丽则富美,写成文言即古奥,大量运用对偶排比即为华瞻,意象晦涩即含蓄有意境,大量引用诗文即为博雅。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思想。
  语言,的确是作品中无所不在、处处充溢的成分。读者首先是读语言,但并不主要是读语言。鲁迅先生在《作文秘诀》中用12个字概括道:“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的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更符合我国的传统美学。
  那种刻意追求语言美的形式主义,必然导致文章思想的贫乏、内容的空洞。忽略或轻视思想上的充盈与提炼,这样的文章永远不会是成功的文章。以适合的方式而不是矫情或夸耀的方式进行写作,才是学生作文的至上追求。
  三、阅读与写作的割裂,缺乏生活
  从信息论来看,有输入才有输出。阅读相当于输入,写作相当于输出。它们的关系的确如此。文章写作应该是用作者喜欢且熟悉的方式表达作者的经验世界。叶圣陶老先生也说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我国古代的说法:“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而现实中,初三学生忙于毕业复习,哪有空余时间读书?即使看书,也看那些与考试有直接关系的书籍,功利心态明显。这种脱离家国天下事的做法,很难写出切合时理的文章。
  我国古代曾把阅读分为读有字书和读无字书。读无字书指了解民间的风土人情、关心时事。初三学生即使再忙也应通过多种形式,积极走进生活,积累情感。自然、社会、人生永远都是写作的沃土。要获得生活的真情实感,根本的办法就是去观察生活、亲历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在生活中积累素材。还可以用看电视、听广播等形式了解社会时政,同时积极阅读自己喜欢的作品。中学生应该有自己喜欢的作家和作品,但现在很多中学生一时还说不上来喜欢哪些作家作品,这是不正常的现象。学习也并不都是枯燥乏味的,我们的课堂也不缺少幽默,我们真正缺少的是感知幽默的耳朵。
  以上几点现象和做法,处处存在于我们平时的作文训练之中,往往为我们所忽视,因而影响到作文教学的质量。我们应充分重视这些误区,认真纠正这些存在错误的做法。
  走出斗室,放眼处春光无限。
  生活,永远是写作的泉源。
  我们做语文老师的要牢记这一法则。
  
  (况成雷,王至章 山东省胶州市第十四中学 266316)

中考作文训练误区及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