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赵树理的小说《小二黑结婚》,具有鲜明的乡土气息与时代特征。作家运用新的创作理念指导创作,把悲剧素材变成喜剧作品,新的故事情节凸显了新时代的爱情主题;作品旨在追求通俗大众化的风格,塑造新型的爱情主人公形象,展示了人物性格的新变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审美力。
关键词:赵树理 《小二黑结婚》 爱情主题
爱情根于人性的追求。“有人类就有爱情。它激动着世世代代的心,给人以欢乐,也给人以痛苦,使得一些人疯狂,使得一些人毁灭,留下了优美的诗篇,也留下了悲痛的传说。”(周国平:《永恒之女性》)赵树理的小说《小二黑结婚》,其爱情主题具有鲜明的乡土气息与时代特征——原滋原味的乡村恋情,坚贞不屈的抗争情歌,红色经典影响下的美丽史话。其成功的奥秘,在于爱情主题的创新。
一、悲剧变喜剧:新的创作理念开出的报春山花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时任中共北方局调研室调研员的赵树理积极响应号召,于1943年4月来到山西左权县调研,从房东的亲戚那里得知,他19岁的侄儿——民兵队长岳冬至被两个村干部以“乱搞男女关系”为名带去批斗后吊死。村干部都说他是自杀,可现实是他的遗体被吊在牛棚上,腿还半跪在一堆牛粪上,这显然是被人谋杀的。原来,岳冬至与村里姑娘智英祥要好,而村长和村秘书都贪图智英祥的姿色,常去纠缠,均遭到拒绝,二人可能是出于嫉妒才将岳冬至害死。当赵树理听说岳冬至在一次“反扫荡”作战中击毙过两名日军,被抗日政府授予“特等射手”的称号,是当地有名的“抗日英雄”时,立即带这位老乡到司法部门报案,协助公安部门到村里进行调查,终使案情真相大白:杀害岳冬至的凶手正是那两个村干部。虽然凶手受到了法律的严惩,但令赵树理吃惊的是,村里人都认为村长和村秘书打死岳冬至,触犯了法律,固然不对,但岳冬至有了童养媳还与智英祥好,败坏了村里的风气。尽管边区政府颁布了《婚姻暂行条例》、《妨害婚姻治罪法》,但要在婚姻问题上破除“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等沿袭千年的陈规陋习,实现婚姻自主、婚姻自由并非易事。于是,赵树理以这一案件为素材,创作了《小二黑结婚》这样一部宣传恋爱自由追求婚姻幸福的小说。
《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全新的创作理念催开的一株报春山花,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当时以至后来的文学创作影响深远。1943年年底,彭德怀将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送给了毛泽东,毛泽东称赞说:“太行山出了一个了不起的青年作家!”郭沫若、孙犁等文坛巨匠也都给予了赵树理肯定与好评。
《小二黑结婚》通过解放区一对青年男女的恋爱故事,揭露了农村封建残余势力的腐朽与可憎,批判了落后的迷信思想,歌颂了新的人物、新的风尚。小说主要展示人物间的矛盾冲突,有小芹、小二黑与金旺弟兄的对立矛盾,也有小芹、小二黑与自己父母的人民内部问题。最终区长的英明定夺让有情人终成眷属,使恶势力受到了制裁,也得以使小说以“大团圆”结尾。作家把原本发生在生活中的这一真实悲剧,变成了喜剧,这种结局符合自古以来我国民众的审美接受心理,因此受到广泛的好评。
二、通俗大众化:新的故事情节凸显新时代的爱情主题
赵树理的小说以通俗见长,面向大众,深受广大读者欢迎。他认为“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固然是很好,但“文坛太高了,群众攀不上去”,主张用“群众口头上的语言”来创作通俗化的作品。孙犁称赞“他的小说,突破了此前一直很难解决的、文学大众化的难关”。周扬在《新的人民的文艺》一文中说《小二黑结婚》是“反映农村斗争的最杰出的作品,也是解放区文艺的代表之作”,称赞赵树理是“一位具有新颖独创的大众风格的人民艺术家”。
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描写的是解放区青年农民的爱情,而且是最终取得了胜利的爱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长河中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漪澜。小说的人物形象饱满,情节描写细致,它夹杂着历史的血泪,折射出了时代的变更,在人物命运的冲突中,直面苦难,又闪烁着爱情之美。众所周知,旧时代青年男女的结合只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没有恋爱的自由,由此酿成的爱情悲剧在古典文学中随处可见,如《红楼梦》中的宝玉黛玉尽管青梅竹马、志同道合,却最终还是被拆散,“金玉良缘”取代了“木石前盟”。“五四”以后,新文学作品中的爱情描写较过去有所发展,从鲁迅的小说《伤逝》中描写子君、涓生为自由结合而进行斗争却失败的悲剧,到《小二黑结婚》中农村青年男女争取婚恋自由获得胜利的喜剧,可以丈量出中国革命文艺发展在二十多年间迈出的巨大步伐,凸显了新时代的爱情主题,特别表现了农民爱情主题的新发展,从而显示了新文学爱情观随着时代前进而演变的鲜明轨迹。
《小二黑结婚》在文学史上的创新,还表现在历史旧势力与时代新人的冲突中。围绕着解放区一对农村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由的主线,小说还体现出了新与旧、美与丑、正与邪的较量:一种是小二黑、小芹与二诸葛、三仙姑——新生力量和落后人物的斗争;另一种是小二黑、小芹与金旺兄弟——美好人物与邪恶势力的斗争。矛盾焦点都是围绕小二黑与小芹的爱情婚姻主题而展开的。作家将现实残酷的悲剧转化为美好的情感追求,热情歌颂了农村社会的历史变革,歌颂了新一代农民的成长。小二黑、小芹主动掌握自己的命运,努力争取婚姻自主,由此成了解放区农民冲破封建传统的正气化身。作品宣扬的爱情主题新颖独特,描写的男女主人公争取爱情胜利的执著情感力透纸背,任凭封建家长的阻挠与恶霸的逞凶,都阻碍不了小二黑和小芹这对解放区农村青年争取自由与幸福的意愿。他们忠贞不屈的斗争,在民主政权的支持下,最终于取得了胜利,这表明只有在解放区艳阳天的环境中,才能开出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绚丽花朵。小二黑与小芹的爱情是喜剧的大团圆的结局,是新时代促成了他们的大团圆,而“喜”的结局也体现了时代的“新”。因此,作品的主题思想远远超出了爱情的范围,正如周扬在《论赵树理的创作》中谈到:“作者在这里讴歌自由恋爱的胜利吗?不是的!他是在讴歌新社会的胜利(他们开始掌握自己的命运,懂得为更好的命运斗争),讴歌农民中开明的、进步的因素对愚昧、落后、迷信等等因素的胜利,最后也至关重要,讴歌农民对封建势力的胜利。”
三、山花永不凋:人物性格的新变化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
深刻的主题往往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性格的变化展现其强大的艺术生命力的。赵树理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肯定了小二黑和小芹是年轻的进步力量的代表;他们争取婚姻自主的斗争,在新政权的支持下突破阻碍获得成功,显示出了民主政权的力量及新思想的胜利和新一代农民的成长;小说同时用鲜活纯净、幽默风趣的语言,环环设扣的故事,将包办儿女婚姻的旧派人物也刻画得栩栩如生。
《小二黑结婚》中落后人物形象的代表是二诸葛、三仙姑。二诸葛刘修德是小二黑的父亲,是个迂腐迷信、谨小慎微而又善良老实的旧式农民。他以“命相不对”为由,阻止小二黑与小芹的自由恋爱,但这是对儿子“爱”的表现。与二诸葛对应的是小芹的母亲三仙姑,她轻浮放荡,是旧中国农村中的一个变态人物。她本人的婚姻并不美满,装神弄鬼只不过是封建礼教迫害下的妇女畸形心理的显现。作为一个封建婚姻制度的受害者,她不但没有反抗,反而在面对女儿争取自主婚姻时百般阻挠。然而最终的结果是她“到了区上,在一群人围观下,居然红了脸,撑不住气了,一道道热汗在脸上流”,说明她还没有丧失最后一点羞耻感,也终于被唤回了她做人的自尊心,同意了女儿小芹的婚事,换了自己的打扮。她的自愧,悄悄把香炉撤了的举动,正是她思想发生转变的良好开始。而这个转变,恰恰是在新政权的教育帮助下而发生的转变。赵树理塑造的二诸葛和三仙姑这两个人物,采用了新的美学观念,在批评他们旧思想的同时,又给他们指出了光明的出路。作家的创新之处在于用喜剧的笔调,在“笑”的氛围中深刻揭示农村小生产者精神的落后、陈腐,说明实行民主改革、移风易俗确实是势在必行,从而展示了新生事物一定会战胜旧事物的历史趋势。
赵树理笔下的落后人物不同于以前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他们对新的政权是拥护的,只是他们习惯于用旧眼光来看待新事物,所以和新事物新社会不协调,但他们在新事物新社会的影响下是可以转变的。作家对这些带有浓厚的封建意识、狭隘心理的落后农民,采取了诙谐的喜剧描写手法,进行了幽默的讽刺,让人物在笑声中告别过去。
总之,小二黑与小芹争取婚恋自由的动人故事,二诸葛与三仙姑滑稽而生动的行为话语,在那个时代打动了千百万读者,继而又以各种文艺方式被搬演传播,甚至在当代还引起了大洋西岸文坛探讨的兴趣,可见其爱情主题的审美力是生生不息的。《小二黑结婚》就像一株报春的山花,以其繁茂的枝叶,强韧的生命,扎根于中华民族的深厚土壤中,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其爱情主题与审美价值将历久弥远。
参考文献:
[1]喻晓薇:永不凋谢的山花——《小二黑结婚》创作、影响史话[A].樊星主编.永远的红色经典[C].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
(谢灵,潘丽娜 安徽省蚌埠坦克学院 2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