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柳永《望海潮》写杭州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杭州自古以来的繁华、西湖引人入胜的风光和人们充满诗意的生活图景以及官员的闲情逸致。
关键词:柳永 《望海潮》 赏析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柳永《望海潮》
柳永《望海潮》词描绘了杭州的繁华和西湖的美景,向我们展现了当年杭州的和谐景象以及人民安居乐业的情景。
宋初经过近百年的休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人民得以安居乐业,并且出现了汴京、杭州等许多大都市,伴随着大城市而来的是各行各业的手工业者、商人以及众多的娱乐场所,人们过着“竞赌新声”、“量金买笑”的花天酒地的生活。许多文人墨客都尽情地吟咏过太平盛世,柳永的《望海潮》描绘的就是一幅“竞豪奢”和“嬉嬉钓叟莲娃”的风俗画。“为北宋前期兼有‘山水登临之美’与‘人物邑居之繁’的大都市杭州的传神写照”[1]。
据杨湜《古今词话》记载,此词是柳永献给当时杭州太守孙何的。柳永和孙何为布衣之交,一日,柳永过杭州,想去拜望老朋友孙何,哪想孙何门禁甚严,柳永不得其门,于是写了这首词,找到当时杭州城的名妓楚楚,叫其在孙何府会时演唱,若孙何问何人所作,但说柳七。后孙何请柳永赴宴。我们看看《古今词话》的记载:
柳耆卿与孙相何为布衣交。孙知杭,门禁甚严。耆卿欲见之不得,作《望海潮》词,往诣名妓楚楚曰:“欲见孙相,恨无门路,若因府会,愿朱唇歌之。若问谁为此词,但说柳七。”中秋夜会,楚宛转歌之。孙即席迎耆卿预坐。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词开头就叙写杭州悠久的历史,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杭州自古以来的繁华。东南,指长江中下流一带。形胜是说地理位置优越,风景优美的地方。《荀子·强国》:“其国塞险,形势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三吴指吴兴、吴郡和会稽三郡。郦道元《水经注》:“吴兴郡、吴郡、会稽郡为三吴。”都会,大都市。“起首三句,入手擒题,以阔大的气势笼罩着全篇”[2]。从空间和时间上总写杭州城,给人以大气磅礴和历史的厚重感。杭州在整个长江下游的巨幅画面中,犹如一颗闪烁的明珠,千古以来熠熠生辉,闻名遐迩。开篇从地理位置的优越,大都会的闻名遐迩,历史的悠久三个方面,称赞人间天堂杭州,俯仰古今,为下文的描写作铺垫,颇具高屋建瓴之势。
接着词人把目光转向杭州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桥栏杆上都雕刻着各式精美的图案,街巷桥边,杨柳堆烟,风光如画。挡风的竹帘,绿色的帷幕中,高高低低的楼阁里居住着十万户人家。“柳永带有平民视角的眼界和归属感使他更能恰切地体察到城市的盛名之象并非来自煌煌高堂与富豪之家,因为他们毕竟不是这个世界的真正主体,而那些安居乐业的‘参差十万人家’才是这个城市的灵魂所在,他们的生活与审美才真正代表着这座城市”[3]。“烟桥画桥,风帘翠幕”对仗工稳,从环境和住宅方面写杭州之美。这几句写杭州人口之繁盛,自然环境之优美,写人与自然的和谐景象。从“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可以看出杭州城当时的富裕景况,使我们看到了一幅繁华气象的都市全景图。宋王存《元丰九域志》卷五记载当时杭州户口“主一十六万四千二百九十三,客三万八千五百二十三”。柳永写此词时杭州户口可能小于此数,但也不会相差太大,可见柳永基本上是写实。又宋吴自牧《梦梁录》卷十九载:“柳永咏钱塘词曰:‘参差十万人家。’此元丰前语也。自高庙(宋高宗)车驾自建康幸杭驻跸,几近二百余年,户口蕃息,近百万余家。”可见杭州当时之繁富。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云树,高耸入云的大树。堤沙指钱塘江堤,即钱塘江两岸蜿蜒着高耸入云的大树,钱塘江上巨浪翻滚,有如卷起千堆霜雪,浩浩荡荡,横无际涯。“绕”字写江岸两旁的大树如巨龙般蜿蜒而去,再加上“怒涛”“霜雪”“天堑”等意象,极写钱塘江的壮观景象,极具气势,呼应上文“东南形胜”,再次展示钱塘胜景,使行文结构显得更加严谨。钱塘江自古号称天险,为杭州城的天然屏障,日夜守卫着这座人间天堂。从这几句中我们再一次看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美景,钱塘江的壮丽风光。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市,街市,即沿街店铺。珠,圆的珍珠,玑,不圆的珍珠,罗绮,绫罗绸缎,指代各种各样的商品。这几句尽情地抒写杭州城的富足。“作者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仅仅选取了珠宝、服饰来形容商业的发达、家庭的富裕,真是匠心独运”[4]。市场上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商店里陈列着珠宝玉器,家家户户存满了五光十色的绫罗绸缎,他们竞相地炫耀着自己的奢华生活。以“珠玑”“罗绮”这些精致的物品极力展示人们生活的富足豪奢,向我们奏响着一曲曲都市繁荣富强的乐章。
上片十二句五十三字,写杭州自古繁华富庶,美丽怡人。
下片十一句五十四字,写西湖风情万种引人入胜的风光和人们充满诗意的生活图景以及官员的闲情逸致。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重湖,西湖以白堤为界分为里湖、外湖。巘,小山,三秋,指整个秋天。这几句是说,纵眼望去,大大小小的山峦环绕着西湖,使荡漾的湖水显得更加清新秀丽,秋天的桂花散发着阵阵香气,十里水面上开满了鲜红艳丽、亭亭玉立的荷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从时间和空间写西湖的夏秋美景,再用“三秋”“十里”加以强调,让人觉得这美景无时无处不在,使杭州更显美丽,令人心旷神怡,难怪“此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嬉嬉,嬉戏游乐的样子。菱歌,采菱时唱的歌。莲娃,采莲女。渔翁优美的羌笛声和采莲姑娘动人的采菱歌不分昼夜地飘荡在西湖上,他们是那么惬意,不管是晴朗的白天还是夜晚都尽情地嬉戏游乐。这几句赞颂杭州百姓怡然自得的幸福生活。这里,词人将我们带到了一个天人合一的境界,“蓝天,碧水,鹤发,红颜,桂子,莲花,自然和谐,浑融如一,这是一个多么惬意的世界,这是一种多么诗意的生活!他(她)们与身边的环境水乳交融,是那么的自然和谐!”[5]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考。”千骑,指随从侍卫之多,一人一马谓一骑。高牙,军前的大旗,此处指杭州太守出行的仪仗旗帜。异日,改天,他日。图将,画出来。好景,指杭城老百姓的富足生活和西湖美景以及词中未写到的美景。凤池即凤凰池,原来指皇帝禁苑中的池沼,后为中书省的代称,指回朝廷后好向人夸耀。同时柳永也是祝贺孙何能够升迁到中央去任职,进入中书省这样的机构去执掌朝政。这几句是说,大路上旗帜飞扬,太守出行的仪仗队英姿威武。太守一边开怀畅饮,一边乘着微微的醉意欣赏着祥和优美的音乐歌舞和怡人的自然风光,将来一定要将杭州的这美景用图画表现出来,拿到朝廷去向人夸耀夸耀。这几句突出孙何的风流儒雅,歌颂了孙何的良好政绩,并祝愿他以后荣登相位。同时又表明杭州优美,人民富足,城市繁荣,这些都是地方官的政绩,确实值得夸耀,同时我们也能感到市民与官员的和谐,只有在和谐富庶的社会,人民才能嬉嬉而居,官员才能吟赏烟霞。柳永写投献词无阿谀之媚,而是写得鞭辟入里。
柳永词中歌咏都市繁华的共有七首:《望海潮》、《瑞鹧鸪》(其二)、《木兰花慢》(其三)、《玉蝴蝶》(其二)、《如鱼水》、《一寸金》、《早梅芳》。其中以《望海潮》为最优秀。这首词气势之磅礴,境界之开阔,语言之繁富,与苏轼不相上下。
读完此词,一幅幅优美的图画纷至沓来,一开始奔入眼底的是“杭城鸟瞰图”,以大笔挥洒出杭州的壮丽之美,接着展开的是“都市全景园”,生活气息浓郁的富足气象充溢图中,再向城外纵目一眺,惊涛万丈的“钱塘潮涌图”赫然在目,仿佛无数观潮儿,弄潮儿在向我们走来,收住目光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江浙民俗画“市场繁荣图”,繁华的街市,人群熙熙攘攘,川流不息。下片首先展开的是“湖山全景图”,妩媚西湖让人流连,接着是一幅代表西湖乃至杭州的“四时风光图”,在这天堂杭州里生活的人们究竟怎样呢?看看“市民安居园”吧,湖上昼夜笙歌,百姓生活怡然自得,“太守宴游园”更是风流雅致。整个杭州城奏响的是一曲曲和谐的音符。《望海潮》不愧为描绘杭州的绝唱。
注释:
[1]谢穑:《论柳永乐章中的承平气象》,船山学刊,2006年,第62卷,第4期,第136页。
[2]厚艳芬:《繁华钱塘的绝唱——柳永〈望海潮〉》,国学,2007年,第6期,第30页。
[3]曹月:《柳永〈望海潮〉的平民视角解读》,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7期,第172页。
[4]马亦飞:《绘湖山壮丽风光 展都市繁华画卷——柳永〈望海潮〉赏析》,语文天地,2008年,第13期,第10页。
[5]张伦建:《天人合一 自然和谐——柳永〈望海潮〉词生态意识浅析》,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第131页。
参考文献:
[1]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辞典[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
[2]吴熊和.吴熊和词学论集[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
[3]吴熊和.唐宋词汇评(两宋卷:第1册)[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4]胡传志,袁茹.柳永集[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
[5]王星琦.柳永集[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
(谢懿维 贵阳 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基础部 55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