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简·爱是一位经历坎坷而弥久愈坚的女子,她的传奇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灰姑娘们,她的成长路程启示我们:一个人只有实现了从生存领域到精神领域的飞跃,她才能是纯粹的人、真正的人。
关键词:简·爱 “需要层次论”
《简·爱》是一部自传色彩很浓的长篇小说,是英国19世纪著名三姐妹作家之一的夏洛蒂·勃朗特所著,是作者在心灵感悟和精神追求下一气呵成的,饱含着作者无限的情感和个性魅力。纵观主人公简·爱的成长经历,大体上可以分为盖茨海德舅妈家时期——劳渥德孤儿院时期——桑菲尔德家庭教师时期——干草村任教时期。虽然简·爱出身不幸,在成长过程中又饱受压迫和不公正的待遇,但她依然形成了自己独立不羁的人格,不卑不亢,保持着清醒而有尊严的自我。
本文着意从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来解析简·爱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所经受的个性压抑及其自强自尊个性的形成。马斯洛认为人有五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属于不同层次,构成一个需要的“金字塔”。
第一、生理需要,即基本生物需要,如对粮食、水分、性、睡眠等的需要,这是人生存的基础条件。毋庸置疑,简·爱对于生存的态度一直是坚韧独立的。她自幼父母双亡,寄居在舅妈里德太太家。里德太太讨厌简这个性格孤僻、长得又不讨人喜欢的小女孩。因此,简的地位连使女都不如,在吃穿用上受尽了表兄妹的欺侮,她回手反抗,却被舅妈关进舅舅死去的红房子,肉体上的痛苦加上心灵上的屈辱和恐惧,使她重病一场。她意识到抗争与独立的重要性,所以她公开与舅母对抗,发出了再也不想呆在盖茨海德的呐喊。
被舅妈当作包袱甩进劳渥德福利学校时,简·爱才十岁,孤儿院教规严厉,生活艰苦,简继续遭受着精神上和肉体上的摧残。学校的伙食量少质差,卫生条件恶劣,然而这些恶境没有让简放弃,在这里她学到了丰富的历史、语言、绘画等各方面的知识。她毕业后留校任教两年,直到好友海伦患病去世,她厌倦了孤儿院里的生活,才登广告谋求家庭教师的职业。
生存是第一要务,在恶劣的条件下,简·爱选择的不是放弃生命,也不是怨天尤人,更没有放下尊严,苟且偷生。相反,她平凡的长相背后拥有的是一颗纯净得如水晶般的心灵,在她脆弱的躯体下蕴藏着顽强的意志。
第二、安全需要,如保持生命、财产、职业、心理等安全,免于恐惧的需要。简·爱一直都缺乏安全感,从父母双亡开始,她就过着寄人篱下、受尽屈辱的生活,到后来寄宿孤儿院,饥寒交迫,疾病威胁,朋友去世,简·爱在青少年时期一直就在生存命脉线和心理支撑线上寻找着出口。即使后来到桑菲尔德做家庭教师,起居条件有所改善后,简·爱也一直缺少安全感。庄园的人际成份复杂:男主人罗彻斯特性格忧郁,喜怒无常;小主人阿黛尔是私生女;只有菲佣费尔法克斯太太还算是性情温和,待人和蔼,但是对于半夜庄园的疯狂笑声也总是神秘地回避着什么。
当简·爱对与自己能“真真实实的平等”的主人罗彻斯特产生了爱情时,罗彻斯特却在家宴上向英格拉姆小姐大献殷勤,简被召进客厅,受到英格拉姆母女的冷遇后,她不得不忍受屈辱,离开客厅。尽管受到伤害的简·爱知道罗彻斯特也深深迷恋着单纯、聪颖、有着优雅气质的自己,但此时,她的内心充满着失落感与自我保护意识。当别人无法给你安全,你得学着自己坚强;当别人无法慰藉你受伤的灵魂,那你得学着自我疗伤。这种自我保护使得简·爱想要离开,另谋出路,也使得简·爱终于将积压已久的情感化为铿锵有力的爱的宣言:“我不是根据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血肉之躯同你说话,而是我的灵魂同你的灵魂在对话……”
简的安全感遭遇的最大冲击是在她的婚礼上,有人证明罗彻斯特先生15年前已经结婚,他的妻子就是那个被关在三楼密室里的疯女人。刚刚拥有平等爱情找到安全感的简不得不再次漂泊,孤独地踏上寻找安全感的征途。
第三、归属与爱的需要,如与他人交往、爱别人和接受别人爱、成立家庭、归属等的需要。简·爱的一生有四种最为可能的归属倾向:其一,留在盖茨海德,学着忍辱负重,与里德太太一家相处,在亲人监护下成长,等待灰姑娘的奇迹;其二,像谭波儿小姐一样,伴随朋友海伦在劳渥德福利院做教师,投身教会,找到事业归属和友情归属;其三,在桑菲尔德庄园、干草村做教师甚至跟随圣约翰远渡重洋到印度布教传道,把个性之爱化为人类之爱;其四,追求自己平等的爱情,成立属于自己的家庭。罗彻斯特娶简·爱,是因为她自尊自强,不卑不亢;圣约翰向简·爱求婚不是因为爱她,而是需要一个很有教养的助手。在爱情与恩情、小爱与大爱的抉择中,简·爱决定遵从自己信念与个性的呼喊,回到一无所有的罗彻斯特身边。在简·爱看来,婚姻的基础只能是爱情,而真正的的爱情不取决于任何外在条件,所以她能冲破财产、门第等种种的障碍,达到男女双方精神的契合和心灵的沟通。是的,她身材矮小,脸型难看,胸脯平坦,处境低下,然而她独立坚强,人格高尚,博学智慧,而后者才是两人超越年龄、地位,达到心灵契合的主要原因。是的,灵魂才是一切。
简·爱的选择与她成长过程中缺乏安全感、渴望归属感是分不开的。在缺少亲人、朋友、爱人的生活中,尽管简·爱已学会了独立自强,但是当真挚的爱与平等的交流如晨曦照在她孤独疲惫的灵魂上时,她还是迫不及待地飞向爱与婚姻的殿堂。
第四、尊重需要,如自重、被他人尊重、得到赞许等需要。简·爱有着强烈的平等意识与自尊意识。这种意识发端于对里德太太一家的抗争,得益于劳渥德八年穷困孤独生活的磨砺,最终积淀成为简·爱骨子里坚实的生命支撑。
正因如此,当她以为主人要娶漂亮的富家小姐同时又想留下自己时,她脱口而出:“你以为我可以留下来成为你觉得无足轻重的人吗?……你以为,因为我贫穷、卑微、矮小而且不漂亮,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在上帝面前,我们是平等的——我们本来就是平等的!”这简直就是向不平等宣战的檄文,是为维护自尊追求平等所发出的呐喊。
正因如此,简发出这样的宣告,“如果自尊心和现实需要,我可以独立生活。我不需要出卖灵魂去购买幸福”,“我愈是孤苦伶仃,愈是缺少朋友,愈是孤立无援,我愈要尊重自己”。正因如此,当她得知罗彻斯特还有一个疯了的妻子时,为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为了不沦落为情妇,她毅然出走。这是她的自尊需要的坚实底线。正因如此,尽管圣约翰临危相救,并以神的名义向她求婚,她回答“我蔑视你施舍的这种虚伪的感情”,并拒绝这种不平等、不真挚的爱。
简·爱是一位自重自尊、自强自立的女性。她身处苦海,却并没有迷失自我纯真的本性。她不漂亮,但善良朴实,纯洁高尚,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和伪善之辞。她在外表上是夏洛蒂·勃朗特的自画像,在精神上是夏洛蒂·勃朗特的理想,这是一个真正站立着的、具有现代意义的女性的象征。
第五、自我实现的需要,如寻求自我满足、成就、发展最优潜能的需要。如果说易卜生笔下娜拉的离家出走是叛逆女性对传统夫权的决裂,是追求自我个性解放;如果说列夫·托尔斯泰笔下安娜的卧轨自杀,是新时代女性对个性压抑的无言反击,那么,夏洛蒂·勃朗特为我们塑造的简·爱却是用坚韧的意志表达了对平等爱情、独立个性的追求。现代意义上的女性生存发展所需要的个性在此已初露端倪,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女性主义者们将《简·爱》视为女性反抗父权制压迫的胜利,颂扬简·爱的自觉的“反抗的女性主义”。
简·爱对于自我实现的需要,主要表现为她对爱情的平等追求突破了维多利亚时期的传统男权婚姻和英国当时以金钱为基础的世俗婚姻。
简·爱从一出现就被罗切斯特比做一只小红雀。女人自古以来常被比做鸟,只不过都是被男人养在笼中的金丝雀,但是简这个小红雀却选择了另一条道路——在天空自由飞翔。夏洛蒂·勃朗特塑造简·爱就是要告诉所有的女性,无论你是多小的一只鸟,也要有从闭塞的女性生存空间中冲破出来的决心和勇气。
简·爱始终追求着道德上的完美,坚持个人的独立性,爱情与此发生冲突时也是如此。在强烈的独立意识下她坚定一个信念:要追求平等基础上的爱情和婚姻。但她对爱情的追求却又始终不偏离个人所坚持的原则,她在个人情感与自我尊严的冲突中寻求着两者的统一。面对有身份、有财富、有地位的绅士,她显得不卑不亢,尽管他们的条件极具诱惑力。她在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表明:自己有权追求一份属于自己的爱情。她不美、卑微,却以自己的独特气质吸引着所有的人。简·爱以精神上具有的美德和力量吸引着千千万万的女性,在她身上,人们看到了她对爱情执著的追求以及在道德上的尊崇完美。
在历史文化的长廊里,我们欣赏着各种各样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他们或高雅、或猥琐,或坚强、或卑微……而夏洛蒂·勃朗特为我们塑造的简·爱这个坚强、独立的平凡女子,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如果你缺少张扬个性、表达自我的勇气,就像简·爱一样坚定地大声宣布:“在上帝面前,我们的灵魂是平等的!”
参考文献:
[1][英]夏洛蒂·勃朗特著.宋兆霖译.简·爱(JANE EYRE)[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2007.
[2][美]马斯洛著,成明译.马斯洛人本哲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3]张东明.文学与生存[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于洪飞 山东省威海四中 264417 山东烟台 鲁东大学2009级教育硕士 26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