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传世佳作颇多,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游褒禅山记》一文,虽以游记命题,但所写重点却不在于记游,而在于写作者游览中的心得和体会。文中蕴含了作者对生活难得的感悟与思想,故笔者以为对本文的教学在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句、理清思路,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应把教学重点放在“缘文释道,因道悟文”上,既使学生在朗读背诵中提升语言素养,又使学生在讨论中领悟本文表达的思想。
本文共五段,先记述褒禅山命名的由来,再记叙游览褒禅山后洞的情形,接着写未能深入华山后洞所产生的感想和体会及由仆碑而引起的联想,最后记同游者姓名和写作时间。本文内容并不复杂,结合课文注释,理解和把握文章内容并不难;再让学生熟读背诵,感受、体会本文的语言应该也不成问题,重点是如何启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文章内容,对王安石在本文中阐述的思想尽可能深入地领悟。
首先,作者在写游览华山后洞的经过时,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而游者也随之越来越少的情况,进而论述了“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最后提出结论:要想看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就必须有不畏艰险,一往直前的坚强意志,同时还要具备足够的实力和可资凭借的物质条件。在这里作者对“志”、“力”、“物”三者关系的论述,是令人佩服的。处在北宋时期的王安石不可能有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作指导去认识生活与事物,但他在本文的阐述却体现了他所具有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和唯物观。他强调“非有志者”不能见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强调“志”在实现行动目标,成就事业中的重要性,同时,他主张并非有“志”就无所不能,注意到还应具备足够的实力和外物条件,“志”只是主观愿望,属于精神层面的东西,自身实力的客观情况也不容忽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也不能脱离实际,不能缺乏必要的物质条件,这些思想在本文中的论述在今天看来实在难得。在现实生活中,为人学习,做事创业,无不包含着王安石先生讲的这个道理。我们中有不少人要么空有“志”向,毫无行动;要么“志存高远”,无视自己的实际能力和拥有的现实物质条件;要么平生无大“志”,只叹自己能力不足,缺乏物质基础,一事无成时,专找客观原因,不找主观原因;要么是有足够的能力和物质条件,就是没有奋斗之“志”。这等人若去重温《游褒禅山记》,认真感悟,用心与作品交流,自会大彻大悟,获益匪浅。
王安石先生说得好,“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对“志”、“力”、“物”三者辩证关系的正确是人首先应有“志”,人的能力是有大小之分的,各人拥有的物质条件也并非完全相同,有足够力量和物质条件实现某一目标而未达到,“于人可讥”而“在己有悔”;有坚定的“志”向,为奋斗目标竭尽全力,却因能力有限,必备的物质条件不足而未达到理想目标,在己无悔,于人也不可讥。王安石在本文中阐述的观点即便在现代依然有其难得的意义。他这种力图精进,勇攀高峰的精神,与他后来在变法革新中所表现的不怕围攻,百折不回的精神也是完全一致的,这种进取精神,今天仍能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鼓舞。
其次,作者在写华山山名的本末时,从今人对“花山”读音之误联想对古籍的以讹传讹,从而指出对待古籍要持“深思慎取”的态度。这既是王安石对当时学者的劝勉,也是作者自己治学态度的写照。王安石在治学方面,就有颇多创见,不为前人之见所束缚。比如他与门人一起修撰《诗》、《书》、《周礼》三书的经义和《老子注》等书的注疏,以代替汉儒以来的章句之学。再如他写的咏史诗和怀古诗,也多半一反常人之见。这种学者需深思慎取观点的提出在当今社会依然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屡见不鲜的学术造假又怎能不让世人为之深恶痛绝?唯书本唯权威又不知造就了多少悲剧性的人与事?无论是一般性学习,还是专门的学术研究,“深思慎取”的态度都很重要,它会使我们少犯错误,少留遗憾,这也不失为一种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态度。对近千年前王安石的这些思想感悟,我们在感到难得之余,还应注意引领学生仔细领悟,加深认识,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
最后需指出的是本文所述“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启示我们在生活中为人处事应保持头脑清醒,有主见,不能人云亦云,盲目从众,否则“咎其欲出者”也理由不足,“悔其随之”也枉然。多份主见,少份盲从,自会少份后悔,少份遗憾。
“缘文释道,因道悟文”,其实正是语文课语言素养和人文熏陶两种功能辩证统一的具体表现,如此教学实践,也符合新课程改革“三维目标”的教学要求,有利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和他们心智的健康成长。
(谭咏,李凌翼 湖南省邵阳市新宁县第一中学 422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