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国内体育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还存在许多弊端,从课程设置理念到具体教学过程都没有体现出体育院校特色,教学效果不容乐观,所以改革刻不容缓。本文在分析国内体育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现状之后,从教材选择、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考评方式的改革等几个方面提出一点意见。
关键词:体育院校 大学语文 现状 对策
自1978年匡亚明和苏步青率先倡导设立《大学语文》课程至今,已有32年之久。目前,全国已有400多所大学把《大学语文》作为公共课开设,包括体育类院校。体育院校学生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但在文化素养这方面缺陷却较大,所以,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成为新时代高素质的体育人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是,由于目前国内体育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与其他普通院校并未有太大区别,且没能体现出自身的特色,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存在不少弊端,亟待调整和改革。
一、现状分析
(一)过于注重人文素养而缺失对学生基本功的训练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是许多学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不管是教材的选择还是具体教学过程,都是以此为主。教材中、课堂上都充斥着大量的文史哲知识,以帮助学生建立用审美眼光审视社会人生的能力,让他们能够关注和思考人类社会历史的重大问题,从而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和人文素养。诚然,普通院校的学生在中学时代已经培养了良好的语文功底,进入大学后扩充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是很有必要的。但是,体育院校大学生高考分数要求比较低,文化素养和文字功底较普通院校学生要薄弱得多,尤其是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生,他们入学文化考试是由国家体育总局组织出题,各招生学校组织考试、阅卷、划定录取分数线,试卷难度远低于全国统一高考,大部分学生对字词句、语法、修辞等基本知识都不能完全掌握,很多学生甚至错别字、病句连篇,连常用应用文如信件的基本格式都不知道。所以,对体育院校学生而言,最紧迫的是要加强他们的基本功训练,过多的强调人文素养是不合适的。《大学语文》课程应该以培养他们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及理解水平为主,通过教学,逐步提高他们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阅读和理解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语言文字清晰地表达思想,顺利地与人沟通交流。
(二)教学方法有待改进
由于专业的特殊性,体育院校理论课教学,尤其是公共基础课教学较普通院校而言有更大的难度和更高的挑战。体育专业的学生以体能运动为主,如羽毛球专业、篮球专业、网球专业、散打专业、体育舞蹈专业等,这些都需要大量运动,耗费大量体力,学生甚至要经常停课参加各种集训和比赛。总之,他们花费在理论课上的精力和时间要比普通院校学生少得多,这对理论课老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的要求也相应会更高。目前很多体育院校理论课教学方法比较滞后,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教学效果非常不好。另外,教师使用电脑的能力参差不齐,课件的制作水平也有待改进。
(三)课程设置与专业联系不紧密
体育院校的课程设置应该能够体现出专业色彩,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热情,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但这对包括《大学语文》在内的很多公共基础课而言都是一个难题。《大学语文》课程与专业联系不紧密,是目前国内体育院校很普遍的现象。教材上,绝大部分体育院校都是使用国内大学语文课程的公共教材,如武汉体育学院及其独立学院使用的是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以及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出版《新编大学语文》,教材没有自身特色。教学过程中,由于相关知识的缺乏,教师也很少能将教学内容与专业教育联系在一起,学与用相脱离现象比较严重。
二、改革对策思考
(一)教材的选择
为了切实提高体育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效果,教材的选择是重中之重。国家应该针对体育院校学生统一编订教材,或者各大体育院校针对自身的特色编订适合本校学生的教材。教材的编订一定要适应体育院校学生的需求,要特别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教授和技能的培养。教材应该包括“作品选读”、“常用应用文写作”与“口语交际”三大部分,使学生在阅读理解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提高思维品质和审美悟性,同时掌握常用应用文写作的基本技巧,提高书面表达技能,初步具备走向工作岗位的基本素质,并且通过对学生进行口才、演讲等表达能力的培训,使他们能在社会交往中如鱼得水,交流自如。另外,教材中也应该适当地加入一些诸如介绍体育名人、体现体育精神的文章,让学生从中得到鼓舞和受到启发,从而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专业学习和训练中。这样,《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才能真正体现体育院校的特色,才能更好地适应体育院校这块特殊的土壤。
(二)教师的选择
徐中玉先生曾说过:“开‘大学语文’这门课,一定要找系里知识最广博的教师来教授。”大学语文内容广博,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历史、哲学、文化都有涉及,这就对大学语文教师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不仅要“专”,更要“博”。另外体育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师还必须具备一定的体育知识,这样才能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将课程知识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从而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而这是很多体育院校的语文教师所缺少的。例如,武汉体院的督导就经常指出,语文老师上课时不能将语文知识跟学生专业很好地结合起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应该派专业教师定期对大学语文教师进行培训,语文教师也应多向专业师生请教,使自己能更好地胜任教学工作。
(三)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主要以教师讲解、分析、归纳为主,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所产生的效果越来越受到大家的质疑,尤其是在体育院校,更是难以行通,所以革新教学方法刻不容缓。
1.注意教学互动
由于教育体制的弊端,很多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养成了被动接受的习惯,自己不愿意也没有兴趣参与教学活动,这样只会导致恶性循环,大学语文教学诸多目的没法实现。相较而言,体育院校的学生比较积极活跃,胆子更大,表现欲也更强,如果运用适当的方法加以指导,往往会事半功倍。所以,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将启发式、提问式、讨论式、实践法融入其中,要大力倡导案例教学,实施项目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如安排一些篇章,让学生自己备课,制作课件,上台讲授,让他们亲身参与教学实践,体会教学过程中的收获与失败,快乐与遗憾。再如定期布置一些时下热点话题,让学生课后搜集整理资料,做好准备,上课时鼓励他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学生的参与,增添了课堂活力,扩充了课堂张力,使教学活动更顺利地开展,他们在讨论中也锻炼了口才与思辨能力。同时,让学生静下心来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关注自身和他人的生存境遇,试着去思考一些深刻的问题,对矫正他们身上的浮躁心态与功利观念,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具有很好的作用。
2.完善多媒体教学
目前,多媒体教学已经被各大高校广泛采用,具有听觉和视觉等多重效果的动态教学方式比单一的静态教学方式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参与意识。多媒体教学能将文字、图片、视频、动画、声音集于一身,使语文教学更加直观、形象和生动,使学生能够在色彩斑斓、丰富多彩的课堂环境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特别是对生性好动的体育院校学生来说,这种动态教学方式更适合他们。但是现在很多高校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越来越崇尚这种教学方式,上课基本上就是在不停地播放课件,一节课下来黑板上没写一个字。如果电脑出现故障或者突然停电,课程就没法进行下去。这种过度依赖多媒体的行为是不可取的,尤其是上大学语文课。诚然,多媒体的使用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给课堂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但是,它毕竟是一种辅助性教学工具,我们可以用它营造氛围,激发情感、唤起想象,但文学中深层的意境和思想不能光靠直观的图片、画面来代替,教师的引导与启发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教师应该学会借助多媒体的协助来完成自己的课堂教学,达到教学目的,而不能让多媒体取代自己的地位。
3.丰富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是有限的,写作能力的提高、人文素养的培养是个日积月累的缓慢过程,单靠几节课是不能达到或者不能很好地达到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的。所以,作为大学语文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要让他们善于在生活和实践中去学习,去锻炼自己。同时,学校和老师也应尽量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比如定期开展专题人文讲座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以弥补课堂教学中人文含量的不足;还可充分发挥学校社团组织的作用,定期开展一些大型活动,如与诗歌协会联合组织“诗歌朗诵比赛”、与演讲协会联合组织“演讲比赛”、与辩论协会联合组织“辩论比赛”,与文学协会联合组织主题征文活动等。一方面加强了校园人文氛围,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另一方面,使课堂知识在实践中得以运用。另外,体育院校的学生经常有机会参加各种大、中、小型比赛,可以利用这一便利条件安排学生写一些比赛新闻、报道、通讯等文章,学生在提高专业水平的同时,也锻炼了观察能力与写作能力。此外,学校可以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三下乡”,让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深入社会的各个角落,了解国情民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并且要求学生将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同学间相互交流。这样,将学习与实践紧密联合在一起,学生的思想品格与文化素养均得到了完善和提高。
(四)革新考核评价方式
目前,各大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的考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按平时作业完成情况来评定分数,有的按学生背诵诗词数量来给分,有的需要参加学校期末统一考试。总的来看,大学语文考评方式尚未定型,还在探索之中。任何一门课程都应该有一个统一而稳定的考评方式,这是课程教学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相较普通院校大学生而言,体育院校学生的文化功底比较薄弱,加上投入理论学习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所以考评方式需要灵活机动。前面提到体育院校大学语文教材应该分成三大部分,每一部分授课结束时,教师就给学生打出该部分的成绩,依据出勤情况、课内表现、课外实践活动情况和成果及其作业完成质量等几方面给出相应的分数。学期末,再对三大部分进行综合考评,有两部分分数达标,该门课程就可以顺利过关。这样的考核方式,细则明确,条理清晰,同时又考虑进了体育院校学生的特殊性,评分既不呆板也不随意。
在体育院校中,《大学语文》课程非常重要,该门课程的改革也迫在眉睫,只有改革才能更好地实现大学语文的价值和意义。当然,改革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还需要更多的同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经验,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相信总有一天,大学语文会在体育院校这块土壤里开出灿烂的花朵。
参考文献:
[1]徐中玉,齐森华.大学语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蔡建萍.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开封大学学报,2006,(2).
[3]李明清,丁璞.大学语文课程的现状与出路[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12).
[4]张秀芳.体育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4).
[5]赵环.素质教育视角下体育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探索[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郭姗姗 湖北省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 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