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2期 ID: 148125

[ 焦燕 文选 ]   

《汉书》在宁夏大学馆藏目录书中的著录情况

◇ 焦燕

  摘要:本文通过对宁夏大学馆藏中有代表性的22种目录书籍的查阅,对《汉书》在这些目录书中的著录情况做了调查和研究。从著录的不同卷数以及不同种类目录书籍的角度分类,结合分析相关版本信息,了解到《汉书》从问世起经过不同朝代的流传,重刊,战火等,不但版本各不相同,卷数不同,甚至相同版本的卷数也有不同。有些《汉书》因为易主,重修等原因出现亡佚,流传海外以及残卷的情况。不同于很多专家学者专注于《汉书·艺文志》的研究,本文专注于历朝历代对《汉书》的传承和著录情况的研究,在历代著录信息中了解主流史书的传承情况。
  关键词:《汉书》 史部 目录
  
  一、《汉书》的研究现状
  
  《汉书》又称《前汉书》[1],也叫《班史》,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东汉班固撰,主要记述汉高祖元年(前206年)至王莽地皇四年(23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历史,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的史书。很多专家学者对《汉书》的研究主要有两种:一是从历史学角度对《汉书》的研究和考查,而且经常和《史记》放在一起做比较。二是对《汉书·艺文志》简称《汉志》目录学价值的分析,还有对《汉书》文献载体价值的研究,以及对《汉志》校勘学的研究等。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近现代的柴德赓(1908-1970)的《史籍举要》。有些论文是以《汉志》为第一手资料,并参考唐朝颜师古《汉书注》、顾实《汉书艺文志讲疏》和陈国庆《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主要从文献学这一视角入手,阐述《汉志》在文献学领域的一系列理论建树,并评价其在文献学史上的地位。有些论文如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中国古典文献学学位点的谢秉洪的博士论文《汉书考校研究》,此文以享有盛誉的中华书局点校本《汉书》为中心,从古籍整理学的角度出发,综合运用校勘学、版本学、语言学和文化史等方面的知识,参考相关资料,对《汉书》进行较为系统的考校研究。通过对中华书局点校本与底本王先谦《汉书补注》本的重新覆校,举例说明点校本存在的径改、径增、径删等诸多不合古籍整理规范的暗改现象,分析了点校本在学术成果吸收及文字校勘处理方面存在的一些漏校、误校、误排的情况。相比较而言,研究《汉书》在历代目录丛书中的著录情况的论文和著作较少,本文就是一篇根据笔者从宁夏大学图书馆中选取22本目录书刊所查阅和研究后写出的关于《汉书》历代的著录情况的论文。同时本文就不同朝代的著录版本以及相同朝代著录不同版本的情况作简要介绍。
  
  二、《汉书》的作者以及成书情况
  
  《汉书》的编著者班固(公元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自幼聪明好学,九岁时就能文能诵;成年后博览群书,对各家的言论都会细细考证研究。据《史通·正义》记载,写过《史记》续篇的人就有刘向、刘歆、冯商、扬雄等十多人,书名仍称《史记》。班固的父亲班彪(公元3—54年)对这些续篇很不满意,于是采集了很多看到的和听到的历史故事和传闻为《史记》作六十五篇《后传》。班彪死后,年仅二十三岁的班固,动手整理父亲的遗稿,决心继承父业,完成这部接续《史记》的巨作——《史记后传》。[2]就在班固着手编撰《汉书》后不久,永平五年(公元62 年)有人上告说班固私改国史,班固被关进了京兆监狱,家中的书籍也被查抄。其弟班超便上书,在明帝面前申说班固著述之意。明帝了解情况后,很欣赏班固的才学,任命他为兰台[3]令史。从永平元年(公元58年)开始至章帝建初七年(公元82年)历时二十四载,根据六十五篇《后传》增补而成的《汉书》接近完成。开创了断代史的体例。章帝时班固为玄武司马,奉诏集《白虎通德论》。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班固为中护军,随大将窦宪出击匈奴,撰《燕然山铭》,窦宪被杀后,班固受诛死于狱中。[4]他一生著有诗文四十余篇,以《两都赋》最为有名。《汉书》未竟之八表及《天文志》,由其妹班昭与马续奉诏续成。[5]《汉书》出版以后,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学者争相传诵。《汉书》包括帝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汉书》是在《史记》的基础上编写的,但《汉书》是四体的,改“书”为“志”,更“世家”为“传”。十二帝纪是从汉高帝到平帝的编年大事记。有八表,前六表分别谱列王侯世系,百官公卿表记录秦、汉官制沿革和汉代公卿达成的迁免,古今人表分历史人物为九等,是对汉代以前历史人物的评价。有十志:律历、礼乐、刑法,食货、郊祀、天文、五行、地理、溝洫、艺文,叙述古代到汉朝的典章制度和经济、文化。有七十传,除匈奴传、西夷两粤朝鲜传、西域传记载汉代边疆各民族的历史及《叙传》外,其余都是西汉人物传记。这四个组成部分的形式尽管不同,但通过它们之间的互相联系、互相补充而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汉书》确实是断代史的典范。
  
  三、《汉书》在目录书中的著录情况
  
  《汉书》流行的版本虽多,较著称的只有:最古的北宋景祐本,影印景祐本(即廿四史百衲本),明代南、北监本,汲古阁本,清代武英殿本。现今宁夏大学馆藏的有这样几种《汉书》:1960年中华书局根据王先谦注为底本的《汉书》一百卷,1962年中华书局出版的西北大学历史系标点本《汉书》(分册出版),有商务印书馆根据影印景祐本(也就是廿四史百衲本)的《汉书》一百卷,还有1999年远方出版社出版的《前四史》(共六册)中的《汉书》一百卷(马春野点校)以及开明书店铸版的《四史》(共一册)中的《汉书》一百二十卷。
  笔者通过对宁大馆藏22本目录书中《汉书》著录情况的查阅,发现这些目录书籍都把《汉书》归为正史类书籍;如果正史类再分等级,《汉书》必然归为正史第一类,可见其地位的重要性。这些目录书籍中,既有如《四库全书》这样的国家目录,也有如《徐氏红雨楼书目》这种的私家目录。无论官方还是民间,对这本书的著录和收藏都很重视。只是官方著录的版本信息更加详细具体,而私家版本信息比较简略。同时笔者还发现著录的不同版本的《汉书》卷数并不统一,甚至有的同一版本的卷数也不一致;有的著录的《汉书》连名字都各不相同,如果不是细查作者的情况,很可能误认为是其它著作等等情况。笔者将其总结如下:
  (一)著录《汉书》不同卷数的分类
  在笔者查阅的这些目录书中,总共著录《汉书》62种(包括重复的版本),这些目录书有的只是简单地记录《汉书》的卷数,作者和注者,如史志目录:《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等,有些国家目录如:《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和《四库全书总目》等,详细地著录了《汉书》的版本信息,以下都用省略号省略了。有些私家目录著录的版本信息也很详细,如:《皕宋楼藏书志》、《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等,有些私家藏书信息就特别简单,如:徐的《徐氏红雨楼书目》。
  1.著录“汉书或前汉书一百二十卷”有24种:
  国家目录:《四库全书荟要目录》;史志目录:《旧唐书·经籍志》;私家目录:《瞿氏补书堂寄藏书目录》,《书目答问》,《毛氏汲古阁刻书目录》,《汲古阁校刻书目》等。
  其中著录版本信息比较详细的目录书有7种:
  国家目录:《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四库全书总目》;私家目录:《爱日精庐藏书志》(2本),《皕宋楼藏书志》(2本),《善本书室藏书志》(2本),《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2本),《楹书隅录》(3本)。
  2.著录“汉书或前汉书一百卷”有16种:
  《书目丛刊》中记载的国家目录:昭仁殿天禄琳琅前编,鉴藏元版书七十九部(2本);史志目录:《宋史·艺文志》;私家目录:《鸣野山房书目》等。
  其中著录版本信息比较翔实的目录书有:私家目录:《金毓黻手定本文溯阁四库全书提要》,《善本书室藏书志》(2本),《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藏园群书经眼录》;其它:《中国善本书提要》(2本)等。
  3.著录“汉书或前汉书一百一十五卷”的有3种:
  《隋书·经籍志》:“汉书一百一十五卷,汉护军班固撰,应劭集解。” [6]
  《旧唐书·经籍志》:“汉书一百十五卷,班固作。” [7]
  《新唐书·艺文志》:“班固汉书一百一十五卷。” [8]
  这些均为史志目录,都只简单地著录了作者,卷数,再无详细信息。自此之后再没有出现一百一十五卷的《汉书》。
  4.私家目录记录的“汉书一百一十卷”有1种:
  清钱曾著的《虞山钱遵王藏书目录汇编》:“班固前汉书一百一十卷。” [9]
  鉴于以上四种情况的分类,在1962年中华书局的《汉书》中对于卷数差异有这样的说明:“班固在叙传说‘为春秋考纪,表,志,传,凡百篇’,那么《汉书》的自定本是一百卷。而《隋书·经籍志》和《旧唐书·经籍志》著录的作一百一十五卷,唐志又说颜师古注《汉书》一百二十卷。而《四库提要》仅云:‘皆以卷帙太重,故析为子卷’,没有说明那第一次被析出的十五卷和第二次被析出到底是哪几卷。现在我们查出第五十七,六十四,八十,九十六和一百卷的篇题底下都有颜师古说明析卷的注文(武英殿本第一百卷的篇题底下漏脱了那条注)。从此可知,颜师古作注时析出的就是这五卷。今本卷一,十五,十九,二十一,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八,九十四,九十七都有一个分卷,卷二十七有四个分卷,卷九十九有两个分卷,一共多出十五卷来,那第一次析出的大概就是这一部分。汉书经过了一分再分,表十卷,志十八卷,列传七十九卷,这就是这部一百二十卷《汉书》的全貌。”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导致《汉书》卷数不同的根本原因。
  (二)《汉书》不同的版本著录信息分析
  笔者在查阅中发现有11种“汉书(集)注一百卷”,全部著录在一本《藏园群书经眼录》中。此书虽属私家目录,但记载的版本信息很详尽,书中注明了《汉书》当时的归属,作者在哪里见过《汉书》以及时间等。只是作者傅增湘先生记录的名字非“汉书”而是“汉书注”或者“汉书集注”的字样,笔者刚开始查阅的时候以为这不是《汉书》的版本,而是一种和《汉书》有关的著作,后仔细查看确定了这些“汉书注”或者“汉书集注”的作者,确实是汉班固所作,唐颜师古注的,加上后面的版本信息描述,确定这就是《汉书》,只是书名换了。如:“汉书集注一百卷,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存景十三王传,又司马相如传上,宋蔡琪纯父一经堂刊本……此书江南图书馆有残本,余尝见之(顾鹤逸藏书,癸丑)”等。著录的书名不同,可能是原书著录时就是这个名字,也不排除傅先生本人著录时改名的可能。因为后面记录的“后汉书注”也属于这种情况,既有作者又有注者,可能为了突出著作原文和注并存的情况。书中甚至记录了《汉书》当时在日本的情况:“汉书注一百卷,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宋绍兴湖北提举茶盐司刊本……(日本静嘉堂文库藏书,乙巳十一月十三日阅)”
  “汉书注一百卷,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存八卷,宋刊残本,半叶九行,每行十六字,白口,左右双阑,版心记刻工姓名。按:此本与北京图书馆藏内阁残本同。……(日本静嘉堂文库藏书,乙巳十一月十三日阅)”。但书中并没有说明《汉书》流传日本的原因。
  “汉书注一百卷,汲古阁刊本。……按:……近日弢庵前辈(宝琛)新逝,藻玉堂书坊从其家购出,乙亥五月二十七日携来求售。”
  “汉书注一百卷,存帝纪十二卷,志八卷,计二十卷,清影写宋景祐刊本,半叶十行,行十九字,注双行十八字,黑口,左右双阑。……按:此书近年归粤人潘明训……商让于我,正议以宋本书相易,及余游黄山回,则已为白建甫得之……惟索高价五千金,只望洋兴叹而已。乙亥五月廿三日沅叔记。”[10]
  从书中最后著录的“作者按”可以看出,如果当时藏书主人逝世,其后人会有卖其藏书的情况。或者藏主在世,却出现想易书、卖书的情况。这些都表明私家藏书很容易在各藏主中传来传去,所以会导致有的保存完好,有的就此亡佚,有的甚至流传海外。
  笔者在查阅中还发现了6种《汉书》残卷:《皕宋楼藏书志》、《善本书室藏书志》各著录了一本,《中国善本提要》著录了四种:“汉书残存二一卷四册(北图),元大德间太平路学刻本。”
  “汉书残存二十八卷六册(北图),明正统间刻本(十行十九字)……存卷为:纪七至十二,《志》七上至十一,《列传》十三至二十五,六十至六十四。”
  “汉书残存二十四卷四册(北图),明正统间刻本(十行十九字),原题‘秘书监上护军琅琊县开国子颜师古注。’此本存:《表》一至七下,《列传》二十至三十,三十六至四十一。”
  “汉书残卷存三十卷五册(北图),明正统间刻本(十行十九字),原题‘秘书监上护军琅琊县开国子颜师古注。’此本存《列传》七至二十五,三十一至四十一。” [11]
  根据书籍中版本信息的记载,各个朝代的《汉书》由于各自的版本析出的卷数不同,导致总卷数的不同;相同版本的《汉书》除了上述原因外,还因为战火毁坏,保存不利,自然灾害等导致的损毁,亡佚等情况,有的成了残卷,有的再无踪迹。比如:“太平路新刊班固汉书”这部元刊版本的《汉书》在这些书中出现的频率最高,出现了7次,其中有一百卷的,也有一百二十卷的。但以上著录信息表明这个出现频率如此之高的版本最后却成了残本。这样的结果可能是由上述原因造成的。其他的如:“汉书一百一十卷”,“汉书一百一十五卷”,如:《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等著录的,宋朝以后就没有再提到过。也许以后朝代中有相关版本,但因为前朝的目录书籍的版本著录信息过于简单,无法判断前后两者是否一致,光凭卷数不同无法断定版本是否不同,也许前朝著录的本就是残卷,只是没有注明而已。详细的版本信息的著录,能帮助我们分析研究各朝重刊重修后版本是否相同的问题。
  此外,除了高频出现的“太平路新刊班固汉书”外,《汉书》宋刊本出现的频率也非常高,后来元明清朝代进行重刊,也多以此本为底本。有的宋刊本属于相同版本,有的则不同。除了其他各种的宋刊本外,也有宋景祐本的记录,也有以此为底本的刊本。很多目录中都著录了关于各种宋刊本的记载。对于流行的《汉书》版本,汲古阁本在《书目丛刊》中提到一次,《藏园群书经眼录》中提到两次,同时也提到了清朝影印宋景祐本刊本的《汉书》,剩下的《汉书》版本从后世来看就有点参差不齐了。
  
  四、结论
  从一本经典史书的问世,历经几个朝代的变迁,重刊,修改,同时也经历了战火,天灾等各种人为和非人为的因素,如今依然能有影印景祐本(即廿四史百衲本)等几个版本留下,确实珍贵。从各种目录书籍著录的版本信息来看,东汉后的每个朝代对《汉书》都非常重视,重刊重修了很多次,所以我们最终能看到完整的《汉书》。比起不被重视而亡佚的其他古籍来说,这个历史巨著还是幸运的。诚然,战火不断,兵荒马乱的时代早已过去,我们不必担心现存的古籍因此亡佚,但如今创造良好的条件妥善地保存古籍,最大限度的降低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因素,是我们保护古籍的必由之路。为了防止更多的古籍损毁,今后我们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很多。
  
  注释:
  [1]《汉书》的名称是班固自定的,见《叙传》。《前汉书》之称,是对于《后汉书》而言。梁元帝金楼子聚书篇说:“又使孔昂写得前后汉、史记、三国志、晋阳秋……合得六百三十卷。”为《汉书》加“前”字之始。
  [2]王充(班彪的学生)在《论衡·超奇》说:“班叔皮续《太史公书》百篇以上,记事详悉,义浃理备。”
  [3]兰台是汉朝收藏图书之处。兰台的令史共有六名,秩六百石,掌管和校定图书是其职责。
  [4]固家奴曾侮辱洛阳令仲競,及窦宪失败,其宾客皆被逮捕,仲競趁此捕系班固,遂死狱中,时年六十一。
  [5]奉和帝之命,班昭就东观藏书补写《汉书》中的《八表》,马续帮她写《天文志》,但班昭都谦逊地仍然冠上她哥哥班固的名字。
  [6][唐]魏征:《隋书(四)》,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988页。
  [7][后晋]刘昫:《旧唐书(六)》,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988页。
  [8][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五)》,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454页。
  [9][清]钱曾著,翟凤起编:《虞山钱遵王藏书目录汇编》,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36页。
  [10]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二)》,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84—193页。
  [11]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78—79页。
  参考文献:
  [1][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唐]魏征.隋书(四)[M].北京:中华书局,1973.
  [3][后晋]刘昫.旧唐书(六)[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五)[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元]脱脱,阿鲁图等.宋史(卷十五)[M].北京:中华书局,1985.
  [6][明]徐火勃 .徐氏红雨楼书目[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7][清]钱曾,翟凤起.虞山钱遵王藏书目录汇编[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
  [8][清]赵宇建.旧山楼书目[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9][清]沈復粲,潘景郑校订.鸣野山房书目[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
  [10][清]永瑢.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
  [11][清]永瑢.四库全书简明目录[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2][清]张金吾.爱日精庐藏书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3][清]金毓黻.金毓黻手定本文溯阁四库全书提要[M].中国公共图书馆古籍文献珍本汇刊·史部影印本.
  [14][清]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0.
  [15][清]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0.
  [16][清]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0.
  [17][清]杨绍和.楹书隅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0.
  [18][清]张之洞.书目答问[M].台北:新文体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75.
  [19]国立北平图书馆编纂部编撰.瞿氏补书堂寄藏书目录[M].北京:北平出版社,1936.
  [20]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1]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22]许逸民,常振国.中国历代书目丛刊[M].北京:现代出版社,1987.
  [23]陶湘,窦水勇校点.书目丛刊[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24]皮高品.中国历代名著名家评介[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1.
  [25]冉昭德,陈直.汉书选[M].北京:中华书局,1963.
  
  (焦燕 银川 宁夏大学人文学院750012)

《汉书》在宁夏大学馆藏目录书中的著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