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学生对课文的阅读感悟首先应该是整体的领悟,而迅速、准确地把握整体也是一项最基本的阅读能力,它直接影响着阅读活动的质量。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与作者对话,奠定对内容理解的基础
“文以载道”。任何一篇文章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心境,因而,对写作背景及作者的人生经历的充分了解和把握,会有助于我们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和深层次理解,同时对与之相关的人和事的了解,也会使我们以更高、更远的视角对文章内容产生独到的见解和感悟。例如,笔者在讲解《祖国山川颂》时,是这样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解读文本的:
现代著名诗人刘湛秋在他的《中国的土地》一诗中,曾这样深情地写到: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一串串杜鹃花嫣红姹紫;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沙粒,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美丽: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泄千里。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
热爱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有情、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人,在各个方面都是一个真正的人。
大家耳熟能详的林则徐的一句话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今天我们随着现代著名作家黄药眠,一起走进祖国山川,感受他笔下祖国山川的壮丽美景,领略他字里行间流露的浓浓的爱国挚情!
二、与文本对话,循序渐进,多元个性化解读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活跃,关键是教师要能深入地理解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把握课堂,多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正确理解新课标的精神,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具体说来,引导学生对课文整体内容的把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从理解题目入手
文章的题目是全文中心的体现,尤其是题眼,学生可以通过它“窥一斑而见全豹”。从文章的题目切入,可以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从而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能力的境界和对优美语言的感悟。
2.从检查预习入手
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同,经历不同,基础也就不同,因此,预习后进行检查交流十分必要。通过交流学生能相互取长补短,并在教师点拨下去粗取精,在倾听中接受知识从而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与此同时,教师也能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从而调控整合教学预设方案,最终生成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独特体验的教案。
3.从课文插图入手
课文插图是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固然优美,包含的内容也博大精深,但课文中的插图更直观、形象、生动。在教学中解读插图,理解图意,并将它转化为教学资源,结合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是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好方法。
4.从设计问题入手
例如在讲《祖国山川颂》时,笔者只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
师:文中写了哪些祖国的山川美景?
生:珠峰、高原、西双版纳、平原、黄河……春夏秋冬,晨光落日,扬子江边,黄果树瀑布,家乡小溪。
师:在这众多美景中,作者以他饱含深情的笔触,如诗似画地对它们进行了描述。你最喜欢作者笔下的哪些景物或最欣赏作者的哪些语言?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踊跃不已。)
生1: 我最喜欢作者对黄果树瀑布的描写。作者在写黄果树瀑布时,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它的雄壮宏伟的气势、奔腾冲击的力量,读之振奋人心,令人顿时豪情满怀,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生2:我喜欢作者对家乡小溪的描写。他选取了秀水满涨、细雨如烟、红棉花开、微雨燕飞、春风牧笛等景色,写出了家乡的温柔、静谧、温馨、祥和的美。尤其是“秀水涨满,桥的两孔像是一对微笑的眼睛”一句,观察细腻,描写传神,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爱国之意。
结果在这种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心灵与心灵的交流,精神与精神的对话中,我们不仅领略了祖国山川的魅力,也感受到了作者那颗拳拳赤子之心,更体会到了一种品味语言,交流思想所带来的诗意的、美的享受。
5.从关键部分入手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的要求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同样,教师也可引导学生从文中的关键部分入手(即从一个自然段,一句话,甚至是一个词入手),前后联系,上下贯通而整体把握全文。
三、与编者对话,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在一册书中,编者为什么把这样几篇文章集中在一个专题中,甚至每一个专题为何这样安排顺序而不那样安排,都与编者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思想紧密相关,而了解了编者的编排意图,也会触发我们对每一篇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四、与各种拓展资料对话,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厚积方能薄发。我们要广泛涉猎一些拓展资料,这样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无论是在广度还是深度上,对文本的独特视角的审视和把握都有我们独到之处。
(张国全 山东枣庄薛城区常庄四十四中学 27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