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2期 ID: 148162

[ 戚德慧 文选 ]   

逃离精神虚无

◇ 戚德慧

  摘 要:《丛林猛兽》的主人公约翰·马丘鄙视利欲熏心的世俗世界,一直提醒自己切戒自私之心,渴望超脱于贪婪的物质世界之上,以求在精神上得到满足,所以他一直在上下求索、苦苦追寻。可是由于认识上的局限,他最终还是没能摆脱自我中心主义的侵蚀。他的结局是可悲的,但是他最终还是顿悟了:他认识到他错过了梅的爱,而唯一的解脱方式就是去爱她,也只有这样,他才能算真正地活过,真正地懂得生活的意义。所以说爱使存在具有意义,爱使人们逃离空虚。
  关键词:《从林猛兽》 约翰·马丘 自我中心主义 逃离空虚
  
  引言
  《丛林猛兽》是亨利·詹姆斯的一篇比较晦涩难懂的中篇小说。它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爱情悲剧:英国青年约翰·马丘与一位年轻女子梅·巴特兰在意大利相遇,十年后他们在伦敦重逢。马丘一直有一种预感,就是自己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遭受某一可怕事件的袭击,如同遭遇丛林中的猛兽一样可怕,所以他请求梅和他一起等待这一可怕事件。梅出于对他的爱,答应与他一同等候“猛兽”的出现。但是很多年过去了,什么事也没发生,梅却渐渐老去,病故。两年后在梅的墓地发生的一件小事使马丘突然领悟到:他错过了梅的爱情,这就是他惶惶等了一辈子的可怕结局。但是他同时也认识到唯一的解脱方式就是去爱她,那时他将摆脱精神上的空虚,他将活得有意义。
  
  一、“林”与“兽”的寓意
  
  “林”字在字典中有很多解释,其中一条就是郊外、野外的意思。人们一般认为“城外为廓,廓外为郊,郊外为牧,牧外为野,野外称林,林外称垌”[1]。如果说每个范围之间相隔有五十里的距离,那么林与城之间就相隔了二百五十里的距离。所以说如果我们把社会看作一个有法制的地方,那么“林”就属于无法制的地方;如果把社会看作有秩序的地方,那么“林”就是无秩序的地方;如果把社会看作和谐之地,那么“林”就是混乱之地。照这样来说《丛林猛兽》中的“林”就是荒芜,未开化的地方,它代表了主人公约翰·马丘精神的荒芜世界。因为他拥有“在政府领导下的小小办公室、有限的遗产、藏书室还有他那在乡间的花园,”[2](P1341)所以说马丘在物质上是富裕的,但是他在精神上却得不到满足。他用假面应酬社交,眼中却流露出与社会格格不入的神情。因为他鄙视利欲熏心的世界,而且还在自己内心时时提醒自己不要有自私之心。“他很重视这种品格,生怕它有所锐减,他自己则是立志要保持高度警惕。”[2](P1339)所以他常常不自觉地为别人着想,不用自己的烦恼去打搅他人。当懂他的知情人巴特兰与他交往后,他对她表示了极大的关怀,经常很关心她的事,时不时还带她到剧院去看歌剧,并且在她生日时总还不忘送上精美的小礼物。在他与巴特兰交谈时“若有个生人听他们说话的话绝不会竖起耳朵;从另一方面来说,那终极真理也会随时浮到表面来,那时那个旁听者就会奇怪他们在讲些什么”[2](P1341-1342)。这些都说明他有别于社会上一般的凡夫俗子。他竭力超脱于贪婪的世界之上,时刻都在提防自我中心主义的侵蚀。巴特兰懂他,他与巴特兰之间的交流是精神上的交流;虽然他最终还是为自我中心主义所毁,但是他一直在为脱离精神上的空虚而上下求索,在想知道答案却又不知道答案的痛苦中挣扎,但是求索的过程也不能说全是痛苦,它也伴随着快乐,而且他的自私也是真诚的,不自觉的,一个真诚的人,自然也就有他可爱的一面。
  至于丛林中的“猛兽”,就是马丘消极等待的可悲命运。几十年来,他错过了梅的爱情,这就是他惶惶等了一辈子的可怕事件。因为“马丘不敢正视现实,害怕那丛林里的猛兽,过于患得患失,对梅热烈而纯真的爱视而不见,最终她的生命之花由于没有得到爱情的滋润而枯萎了”[3](P89)。马丘是一个自我中心主义者,他不懂得爱,不懂得生活的意义,他最大的敌人是精神上的空虚,其实真正让他害怕的是生活本身。在这里詹姆斯也向人们呼吁不要虚度年华,坐失良机,要勇于正视现实,敢于去爱,敢于去追求幸福,这样我们才能逃离空虚,饱满地生活。
  
  二、不自觉的自我中心主义者
  
  故事一开始,孤独而忧郁的马丘就觉得自己“淹没在人群中”[2](P1330),他预感自己有一天将要遭遇灾难性事件的袭击,如同遭遇丛林中的猛兽,他要求梅关照他,梅出于对他的爱,答应与他一起等候“猛兽”的出现。梅自己也说:“守候本身就永远是一种吸引人的专职。”[2](P1342)其实梅是因为爱他,所以才愿意与他一起等待这一可怕的时刻,因为守候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交流的过程,梅想留在马丘的身边,想与他有更多的交流。而且后来在谈到梅为谁而活时,梅又说:“我并不认为因此我就不是在为你生活着,问题正在我和你的亲密关系。”[2](P1346)其实这些都充分表明梅是深爱着马丘的,但是马丘却一直没有发现这一点。在邀请梅共同等待厄运这件事情上,马丘的出发点就是自私的,他只以自我利益为重,害怕一个人单独遭受命运的打击,“只想到如何把她利用”[2](P1364),使自己度过难关。而且他也不愿与梅结婚,原因是他认为“他的确实信仰,他的预兆感,他那种迷了心窍的顽念,都不是可以邀请一位妇女来共同承担的”,“一个有情操的男子在猎虎时是不能让一位小姐陪着的。”[2](P1340)“貌似高尚的理由却与他的行动相矛盾,如果真如他宣称的那样,他就不会要求梅一直关照他。马丘在为自己的私心披上一层崇高的外衣。”[4](P97)
  马丘在自己的内心时时提醒自己:“即切戒自私之心是最重要的。”[2](P1345)所以他经常不自觉地喜欢替别人着想,不喜欢拿自己的烦恼去打搅他人。而且当梅成了他预感的知情人并与他交往后,他对她的事都表现了极大的热情。其实他这样做,更反映了他的自私之心,以为为梅做点什么,就是对她与他一起等待那未可知的可怕命运的补偿,他想与梅扯平,觉得自己没有欠梅什么,其实他这样做“不过是给良心天平翘起的一段放上自我安慰的砝码。”[3](P90)
  当马丘得知梅病了,他非常害怕失去她,因为“她突然使他深感她对他十分有用”,她知道他所等待的可怕命运是什么,这正是他一直探索所要解决的生活之迷,他已经“把她遭遇的严重危险当作对自己的直接威胁和个人损失”[2](P1347)。在那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四月的黄昏,病重的梅苍白消瘦,但是爱情的火花照得她妩媚动人,但马丘对她的爱却熟视无睹,反而一再追问梅将要发生在他身上的可怕事件到底是什么,并担心梅没有对他说出真相便魂归西天。梅绝望地转身走开了,“马丘的自私和无知残忍地将梅推向了坟墓”[4](P98)。
  在贪婪的毫无掩饰的世界面前,马丘显得清高、自制,他自以为自己是天底下最无私的人,并且在内心时时提醒自己切戒自私之心。他时刻提防自我中心主义的腐蚀,然而最终还是为自我中心主义所毁;他竭力超脱于贪婪的世界之上,所以他一直在努力地上下求索,期望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但还是没能摆脱社会在他身上注入的致命毒素。自我中心主义这一毒素已经渗入他的血液和骨髓,对他的行动和思想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英国社会,人们追求物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知识分子中的一部分明智之士鄙视庸俗贪欲的物质追求,进而以警惕思想上的“自我中心”为荣,渴望寻求精神上的满足。但他们没有敢作敢为的魄力和决断,甚至连追求个人幸福生活的能力都丧失了,所以自然也逃脱不了自我中心主义这个社会意识的大染缸。因此他们虽然在苦苦追寻,但还是感到精神空虚,他们不懂得生活的意义,他们真正害怕的是生活本身。所以马丘的日子就这样在没完没了的盘算和思索中打发掉了,这不仅葬送了他自己的幸福,也殆误了梅善良美丽的生命。但马丘的自私是真诚的、不自觉的,他本身没有出于自私的心理动机,他的可悲结局主要是他在探索的过程中由于认识上的局限性而导致的,所以说他只能是一个真诚的、不自觉的自我中心主义者。
  
  三、主人公马丘的顿悟
  
  促使马丘顿悟的导火线是他在墓地看到了一位丧妻的中年人的表情,他的悲哀之情深深地打动了他:“这个男人曾经拥有过什么,竟使他虽然还活着却在为它的消逝而流血。”“有样什么东西——想到这里他十分伤痛——是他,约翰·马丘所没有的。”那就是感情!“他从来没有为热情所触动……他只看见了他生活的外部,没有识透它的内部,即:一个因为爱慕她本人而被热恋着的女人,她是怎样被悼念着的……他站在那里凝望着的是他的生活的带着颤音的真空。”“至此,他才意识到自己是多么的无情,多么的自私!”[5](P72)他没有珍惜时间没有真诚地爱过,所以也就没有如此深沉地悲痛过。
  他的痛苦,他的凝视,他的沮丧,使他意识到“他错过了的是她。”[2](P1363)在这特定时刻,他的思维突然使他意识到了这一点,她那时已经向他提供了挫败厄运的机会,然而人的厄运从来都是挫败不了的,当她告诉他,他的厄运已经来临的那一天,她看见他只是痴呆地望着她给他指出的逃跑的一线生机。“逃跑的生机将是爱她。那时,他将活得有意义。”[5](P72)但是自私蒙蔽了他的双眼,他不知道能把他从可怕的命运拯救出来的就是梅对他的爱,它一直存在,只是由于认识上的局限他看不到。他这时才醒悟到唯一解脱的方式就是去爱她,也只有这样他才能算真正地活过。梅曾经给过他机会,他却愚蠢地看着机会从眼前溜走了。
  “她曾经生活——谁现在能够说她是带着多大的热情?——因为她曾经为了爱他本人而热爱着;而他却从来没有想到过她,起作用的只是自己冰冷的自我中心,只想到如何把她利用。”[2](P1364)他在中年人的脸上找到了自己命运的答案:他没有珍惜时间真正地爱过,所以也就没有如此深沉地悲痛过。幻觉中的猛兽跳出来了,他终于看清,在他生活的丛林中,猛兽就是他消极等待的可悲命运。同样,人们也不会忘记詹姆斯所描绘的那个四月的傍晚,春意初绽,黄昏未尽,梅消瘦苍白,但是爱情的火花依然照得她美丽动人,如果马丘当时也能像她爱他一样回报以同样的感情,兴许她还可以康复,还可以与他一起共度余年。当马丘醒悟后回想起那个黄昏,那种绝望的悔恨,那种喝得杯底朝天的辛酸,那种震颤心灵的痛苦达到了最高峰。在以毕生代价换取的追悔中,他凄惨地发现自己到头来仍不过是个冷冰冰的自我中心主义者,命运无情地嘲弄了他这个自以为是“天下最无私的人”。这不能不是他最大的悲哀,但也不能不是他最后的觉醒。
  马丘在最后觉醒后,他的痛苦是真诚的,痛苦终于使他领悟到什么是生活:“这痛苦虽然已经迟了,而且带有苦味,却有点生活的味道。”[2](P1364)马丘的盲目自私使他错过了爱情,他生活在他幻想的世界里,徒劳地等待着根本不会发生的事情。但他最大的敌人是空虚,真正让他害怕的是生活本身,他是一个自我中心主义者,不懂得爱,不懂得生活的意义。怎样才能赋予空虚的生活以意义,怎样才能对抗虚无?詹姆斯给出的答案是:爱使存在具有意义,爱使人们逃离空虚。
  所以在此詹姆斯也向人们呼吁不要虚度年华,坐失良机,要珍惜眼前人,他希望人们能够饱满地生活;他劝告人们不要自欺欺人,不要害怕内心的痛苦,要勇于正视现实,敢于去追求幸福,因为什么都不敢做才是最大的失败。同时由于马丘一直认为自己某一天会遭受可怕事件的袭击,所以他的日子都在没完没了的猜想和思虑中打发掉了,才导致了悲惨的结局,所以在此詹姆斯也告诫人们不要相信命运的安排,应向命运挑战,主宰自己。
  
  结语
  约翰·马丘鄙视利欲熏心的世俗世界,一直提醒自己切戒自私之心,渴望超脱于贪婪的世界之上,所以他一直在苦苦追寻、探索,希望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但是马丘最后还是没能逃脱自我中心主义的侵蚀,虽然说由于认识上的局限,他的自私是真诚的、不自觉的。梅去世两年后,在梅的墓地,一位中年人脸上的表情使马丘突然顿悟。遗憾的是他所有的日子都在没完没了的猜测和思虑中打发掉了,不仅葬送了自己的幸福,还殆误了梅的生命。他是一个利己主义者,不懂得爱,不懂得生活的意义。其实他最大的敌人就是空虚,他所害怕的其实是生活本身。马丘的顿悟还不算最晚,如果梅不死的话,他还会像以前一样没完没了惶惶地等下去,可能他到死都不一定能完全顿悟。生命在本质上是确定的,是不容许我们去猜测和等待的,所以我们不应当害怕内心的痛苦,要勇于正视现实,懂得去爱,敢于去追求幸福,这样我们才能最终逃离精神上的空虚,饱满地生活。
  
  注释:
  [1]参见百度百科:“林”的释义,http://baike.baidu.com/view/39221.htm。
  [2]谢泉铭,徐如麒主编:《世界小说传世之作100篇》,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3]王圣思:《同一爱情悲剧的不同变奏—屠格涅夫的<阿霞>与亨利·詹姆斯的<丛林猛兽>比较》,哈尔滨师专学报,2000年,第5期,第88-95页。
  [4]林旭文:《意义的焦虑——<丛林猛兽>与<伤逝>之比较》,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第97-100页。
  [5]王敏琴:《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在詹姆斯作品中的体现》,外语研究,2004年,第5期,第70-73页。
  
  (戚德慧 浙江省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315211)

逃离精神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