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2期 ID: 148183

  

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 张钰萌 卢静

  摘 要:语文教师专业化对整个教师队伍的健康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语文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历史上许多著名的语文教育家都曾对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本文针对在语文教育现实中出现的几个显著的问题,结合教育家们的思想,试探寻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关键词:语文教师 专业化 历史 现实 发展方向
  
  一、语文教师专业化的必要性
  
  教师的专业化,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把教育看成是一种专业,把教师看成是专业人员。详细说来,就是要求教师以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基础,掌握专门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并且能够有效地、创造性地解决教育教学领域中的问题。
  如何做好一名语文教师,是语文教育史上一直在讨论却从未被解决的一个问题。从以前传统的“教书匠”到现今“教育家”式的语文教师,从以前单纯的应试教育到90年代以来越炒越热的素质教育,这种改变让教师面临着应该如何更好地完成自己的教育使命、完成角色的转换的难题。随着教育的深入发展,学生学情的不断变化,教师必须接受新思想、新方法并且做出新的改变。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而对语文教师的专业化要求就更具必要性。
  
  二、历史上语文教育家对于语文教师专业化问题的探讨
  
  从语文单独设科以来,许多知名的语文教育家逐渐开始关注语文教师的素养,试图从语文教师方面着手改变当时语文教育质量普遍不高的状况。
  (一)蒋伯潜:才思敏捷聪颖耐心的全才教师
  蒋伯潜在《中学国文教学法》的绪论以及余论中都谈到了教师的素养问题。在蒋伯潜看来,国文教师应有的素养有五个方面:学力,技能,头脑,愿力和态度。
  蒋伯潜先生认为,在学力方面,教师首先应该对自己所要教授的教材有很清晰的了解和掌握,吃透教材,在此基础上,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对文学史、文字学、修辞学等各个领域都要有所涉及,要有最起码的常识。
  在教学技能上,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说:第一是要有流利的口才,要能讲会讲;第二是写作方面,教师不仅自己要有好的文笔,会写能写,还要会批改学生的习作,能够找出他们文中的瑕疵弊病,予以添减润饰;第三是写字方面,要求教师能写一手好字,无论在纸上、黑板上行书楷书都要写得既快又好。
  在头脑方面,蒋伯潜先生认为,教授语文的教师必须是“聪明人”,换句话说就是头脑清楚灵活的人。头脑清楚才能明白社会的思潮与要求,才能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别是学习心理;头脑敏捷才能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在愿力方面,教师要愿弘而力毅,要对学生有所希望,并相信他们能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要有诲人不倦的精神。
  在态度方面,要有中和的态度,对同事、对学生都要如此。中和,就是处事的时候要掌握好一个度。教师对待学生不能太过严厉,也不能没有威严,要公平对待,不能有所偏颇;对待同事要和而不同,恭而安。
  做到这五个方面才能称之为合格的语文教师。
  (二)叶圣陶、夏丏尊:乌托邦世界的王仰之先生
  叶圣陶和夏丏尊在《文心》一书中通过塑造王仰之先生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对语文教师的要求和构想。
  王仰之先生学识渊博,对文学和语言的知识掌握熟练;在教学方法上,他善于启发学生,而不是单纯地给学生灌输知识。在《方块字》这篇文章中,王先生解读选文采用学生自动的方式,而他处于指导地位,随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自己再做补充。
  王仰之先生了解学生的情况和心理,在作文写作上,他认为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而是要引导学生发现作文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使学生想写作。同时,王先生注重因材施教,善于发挥每一个学生不同的优势,使他们在学习中获得自信;他时刻留心学生的进步,多鼓励学生,以推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王仰之先生是一个教学灵活的先生,他善于运用身边的丰富资源进行教学。比如《文章病院》中,王先生发现学生们对杂志中一篇文章感兴趣,于是他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对那篇文章进行讨论,并进行总结和延伸;他给学生讲如何写读书笔记时,就把一些历史上名人写的笔记进行分类,然后分发给大家研究讲述,如此将空洞的理论细化为具体实例,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为什么要写,如何去写了。
  王仰之先生对学生也是充满耐心的,带有父亲般的关怀和严厉。对学生殷殷教诲,深受学生的喜爱。在给《文心》一书作的序中,朱自清先生说:“他那慈祥和蔼的态度,教学生不由得勤奋起来,彼此热热烈烈地讨论着,没有一些浮嚣之气。这也许稍稍理想化一点,但并非不可能的。”
  (三)王森然:做有责任心的教师
  王森然在《中学国文教学概要》中指出,教师除了要掌握良好的教学法,必须还要有相当的责任感。有责任感,并不是要求教师做到让学生对于自己的教学无可挑剔,而是要有让学生在一定时期内有所进步的决心。教师有了这种决心,必然会在教学中积极了解学生,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进度,使得教学有效果,而不会“磨洋工”。王森然先生认为做一个负责任的语文教师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去努力。
  在学识上,语文教师不仅要对本学科的学识有很好的掌握,还要对本学科以外的学识有所涉猎,不至于使自己的知识狭窄,眼界受到局限。教师的学识如果不与时俱进,那么对学生的指导就有限,也就难免会有误人子弟的现象发生。所以,为了尽到指导的责任,对于语文这一人文学科的教学,语文教师要尽可能地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不仅对本学科的知识要精通,对其他学科的知识也要知道一些。
  在人格上,王森然先生认为,教国文一科的人,对于人格最要注意,这是由学科性质决定的。因为语文学科的讲授无非就是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如果教师的修养出现了问题,那么对贤哲们在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思想就不能完全理解,讲解起来也没有说服力。
  在对教材的处理上,王森然主张教师教教材要和实际生活挂钩,不能脱离生活,不能刻板,而要和时代共同进步;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对于教材的选择要慎重,尊重学生,贴近学生。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本能,不能禁锢学生的自由发展,用死板的方法去约束他们;要注重实际,推翻死板老套的方法,顾及学生现在及以后的需要,不能和现实脱节;要改变教师的本位思想,不能只把教师自己的思想输入到学生脑中,要重在启发和指导。
  从上面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历史上知名的教育家对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都进行了自己的阐述。归纳起来,他们都是从学识、人格、教学方法、思想的发展等方面对语文教师提出要求,很多地方与现在的新课改不谋而合,可见这些思想在现今社会仍是充满活力的。
  
  三、目前语文教师普遍存在的几大问题
  
  (一)优秀教师大多是凭借自己丰富的经验而不是教育思想组织教学,他们的知识构成单一
  现在的优秀教师年龄普遍偏大,很少有年轻的教师。优秀教师在自己长期的教学实践当中,慢慢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教学路子,进而推广,而很少有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去自我进修,自己思考,总结归纳。他们虽是教学能手,但是知识构成单一,知识面只是局限在课本的范围内,没有扩展开来。
  (二)在教学方法上,大多都是替学生做而不是教学生做
  现在的语文教育还是一种告诉学生“是什么”的教学活动。对于文本的解读还是以教师的理解为主,习题的答案单一,并且趋于形式化。在课堂上,教师设置的问题简单,缺乏创造,不能启发学生思考。尤其是在文本的教学上,教师大多只是单纯教文本,而不是教阅读方法,所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只能学一篇知道一篇,而不能触类旁通。
  (三)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教学实践相分离,并没有挂钩
  现今有很多学校、很多地区都组织教师进行专业化培训,但却由于种种原因只是流于形式。另外,还有这样一种情况,就是教师所接受的培训,所学习的方法是一个系统,而到了实际的教学实践当中,教师还是按照自己的套路,自己原先的那一套教案进行教学,所接受的培训只是为了专业化而专业化,这种专业化的培训和学习,只是一种人力和物力的浪费。
  (四)教师对于新课改不能完全理解,对专业化的理解不到位,教学往往走向极端
  新课改需要新型的教师,并且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对多媒体能够熟练运用,要改变原先呆板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活起来,动起来。很多教师为了配合上级的要求,也为了备课的简单省事,在课堂上对多媒体的运用过多,设置的问题也多是开放性的问题,一味地重视学生自己的理解,事后也不加以总结,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并不能学到什么知识,这就是对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理念贯彻得过了头的表现。
  当然还有一些教师依然贯彻应试教育的那一套教学方法,对文本的解读只是讲一些老一套的东西,学生兴趣索然,课堂的套路呆板而缺少变化。这是没有顾及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精神,是另一种极端。
  (五)对于学生的区分度不强,并没有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在一个班级中,学生的语文水平不能一致,必然会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但是现在的语文教师并没有因材施教,而是采取一种齐步走的教学方法,这就导致好的学生并没有再进一步,中等的学生原地踏步,差的学生学起来有些吃力。这种现象的出现一部分是由于现在班容量的超载,但是更大程度上是教师不能做到因材施教的原因。
  另外,很多教师采用的教案并没有根据所教学生的不同,时代的不同而做出相应的改变,于是出现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不吻合的现象,以致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现在的语文教学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其中有几近一半的问题都是因为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不高引起的。语文教师必须要接受专业化的再培训与再学习,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四、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几个方向
  
  语文教育要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和养分,然后结合现实的教育现状,对未来进行规划和预测,以此促进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从上文列举的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对于合格语文教师的一些看法以及现今语文教育中出现的几个问题中,我们可以发现,教师在历史中汲取精华的同时,再加上自身的努力,就可以使现实中的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并可以确定今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几个方向:
  (一)在学识上要不断地丰富自己,在理论上要不断地武装自己
  现代语文教育对于语文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不仅要在知识上不断充实自己,还要在理论上不断地武装自己。教师只有对本专业的知识掌握熟练,讲起课来才能自信流畅,对学生的指导才能有方向,有条理,否则自己都一知半解,如何指导学生呢?在理论上对自己进行武装,不仅要学习本专业的教育理论,还要对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有较深入地了解和运用,不能单纯地做一名教书匠,而是要逐步向教育家式的教师方向发展。
  (二)在教学方法上,要有度,同时注重因材施教
  对于教学方法的运用,要因人而异,不能做千篇一律的要求。而且,在教学方法上,要把握好一个度,对于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把握好。把课堂交给学生,并不意味着教师无事可做,备课潦草;运用多媒体,使课堂生动活泼,并不意味着把语文课堂变成一场场多媒体的展示;教学要有创新,课堂要新颖,富于吸引力,也并不意味着是对传统的全盘否定。
  对学生要注重因材施教,这一口号已经喊了很多年,但是却一直很少被实践。因材施教,不仅是要挖掘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并进行放大,还要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目的不在于区分,而在于促进全班的整体进步。教师的教案要常改常新,常讲常新,这不仅可以促使教师自己不断进步,也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跟上时代变化的步伐。
  (三)要做一名负责任的语文教师
  负责任的语文教师并不是做到不缺课、批改作业认真就够了,更不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负责任到底“负”的是什么“责”?就是保证学生时刻有所得,在每一时期内都有所进步;要对每一个学生负责,而不是只对好学生负责。只要有一颗责任心,教师就会做出相应的努力,讲课就不会敷衍了事,批改作文就不会只停留在一个分数上,久而久之,学生的语文水平就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四)教师专业化不应该成为一句口号,而应该成为教师教学实践的一个组成部分
  语文教师的专业化不应成为一种形象工程,而应该实实在在地在教学中发挥作用。通过再深造和再学习,教师能够把培训学习所得转化为一种内在的自我的东西,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运用这些理论来检验自己的教学思想,从而慢慢地摸索,然后再学习,最后达到一种较高的专业化水平。教师在自身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要相互交流,自我总结,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专业化水平,这是语文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方向,也是现今教师培训深造应该实现的目标。
  本文结合历史与现实,归纳了语文教师在专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总结出今后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几个方向。在新课改背景下,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积极地投身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大潮中去,不断地发展自己,反省自己,力争做一名优秀合格的语文教师,以推进语文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曹洪顺.语文教学改革与发展[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
  [2]王森然.中学国文教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9.
  [3]叶圣陶,夏丏尊.文心[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
  [4]蒋伯潜.中学国文教学法[M].北京:中华书局印行,1949.
  
  (张钰萌 重庆 西南大学文学院 400715;卢静 山东烟台 鲁东大学文学院 264025)

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