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博大精深。认真搞好古代诗歌的教学,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锤炼语言的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而且有助于学生审美情操的培养。然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中国古代诗歌教学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只是由于近年来高考试题中出现了诗歌鉴赏题,它才在高中阶段逐步被重视起来。不过,这种重视,大多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还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误区,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点。
一、重背诵轻理解
不少教师信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古训,在古代诗歌教学中重背诵而轻理解。翻开一些名家教案,其设计往往是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教师领读、学生齐读、分组读等,然后是各种形式的背诵。即使有分析讲解,也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诚然,加强背诵是正确的,但把它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显然是错误的。学生通过背诵,也许能够悟出一定的道理,但由于对作者、写作背景等了解较少,生活阅历较浅,其理解往往是肤浅的,甚至是错误的。实际上,阅历深浅与理解力强弱也不是一定成正比的。一个学生在谈及人生意义的话题时,竟然引用了陆游的《示儿》一诗来论证人生无常。这岂不是重背诵轻理解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吗?可见,教师对古代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作适当的点拨,还是非常必要的。而实际上,学生只有透彻地理解了这首诗,才能更加喜欢它;喜欢它,才能更好地去背诵,而在背诵的同时又加深了理解。
二、重内容轻形式
诗歌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其深刻的内容是通过完美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掌握了诗歌的形式有助于更好地背诵和理解。而在古代诗歌教学中,不少教师只是偏重于对诗歌内容的分析,而对形式却很少提及或根本不提。这种处理方式显然是错误的。如掌握了七律的形式(每首8句,每句7字,偶句押韵,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等),显然有助于对七律诗的背诵。又如《燕歌行》中,对比手法运用得十分巧妙和充分。诗中有敌我力量的对比,我方是“摐金伐鼓下榆关”,敌方是“胡骑凭陵杂风雨”,表现出敌人的凶残和抗敌战士的英勇。特别是士兵和将军生活的对比:士兵是“战士军前半死生”,“力尽关山未解围”,浴血奋战,出生入死;而将军则是“美人帐下犹歌舞”,享乐腐化,不恤士卒。对比多么强烈!还有家人的痛苦和征人的思念的对照描写:“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有古代“李将军”和当代“将军”的对比等。对比手法的运用,不但突出了诗人强烈的爱憎感情,而且大大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学生了解了这种手法,显然会更深刻地认识到唐军士卒慷慨赴边、为国立功、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理解他们久战不归、两地相思的苦闷;痛恨军中官兵对立、苦乐悬殊的事实;抨击唐朝将帅的腐败无能。
三、重理性轻情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诗歌是诗人感情的流露,学生若能触摸到诗人感情的脉搏,自然会被诗人的真情所感染而喜欢上这首诗,从而更好地去背诵它,理解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挖掘出诗歌中的情感因素,让其汩汩流淌出来,以感染学生,打动学生。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只重视理性的分析,甚或架空分析,使学生如坠云里雾中,不知所云。这样,学生怎么能感兴趣呢?又怎么会真正地理解呢?学生即使勉强知道了诗歌内容,也是老师硬塞进去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诗人阔大的胸襟,而“劝君更尽一杯洒,西出阳关无故人”则表达了感伤的情调;“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催人奋发向上,而“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却表现了消极颓废的思想。这些感情因素若不挖掘出来,就很难使学生产生共鸣,与作者同哭同笑同喜同悲,也就
很难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重讲析轻板书
板书是微型教案,是引人入胜的“导学图”,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然而在古代诗歌教学中,一些教师并不重视板书设计,或只是让学生背诵,或滔滔不绝的讲析,而黑板上却不著一字,空空如也,即使有,也只是信笔涂鸦,不论行款。这种做法无疑降低了教学效果。
请看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文板书的。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宋)
赤壁奇景 穿 山势险峻 气势 拟人
写景 咏赤壁 拍 巨浪惊险 声音 对偶夸张
大江气势 卷 江水汹涌 色彩 比喻
英雄风采 年轻得意英俊潇洒
抒情 咏史怀周瑜
儒将风度 非凡胆略
抒己感慨 人生如梦壮志未酬
这则板书设计,理清了层次,交代了内容,归纳了手法,显然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背诵课文、理解课文。
总之,要走出这些误区,必须把对诗歌的理解和背诵结合起来,既重内容又重形式,既重理性又重情感,讲析与板书并重,只有这样才能做好中国古代诗歌的教学工作。
(马彦兵 山东省聊城市第三中学 25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