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预设生成性”课堂为当前语文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教学预设决定着教学行为,制约着课堂的动态生成,预设是生成的前提。预设是从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生为本,为学生的思维拓展和生成创造发展空间。
关键词:预设 生成 文本 创造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不断创新、不断多元化的“新课堂”形式,其中“预设生成性”课堂教学即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之一。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预设决定着教学行为,制约着课堂的动态生成,预设是生成的前提。那么这种为“生成”服务的“预设”该如何实现?
一、语文课堂教学中基于“生成”的“预设”策略
1.变传统机械的直线式教学程序为灵活的板块式教学程序
直线式程序难以包容课堂教学的复杂多变,而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就要考虑到可能会出现哪些不确定因素,再根据文本特点和学生特点,结合教学重难点,把教学环节设计成几个大的板块。比如笔者在一次公开教学中执教《伟大的悲剧》一文,由于此文篇幅很长,又很感人,若以传统直线式教学程序设计,那么一节课根本完成不了教学内容,且课堂会显得呆板机械、缺乏趣味和活力;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冷不防冒出一个预设外的问题,整个教学程序就会被打乱。经过反复思考,笔者紧抓课题中两个题眼:“伟大”和“悲剧”,把教学内容分为两大板块,设计了两个大问题:文中哪些语段表现了“悲剧”?为何又说是“伟大”的?以这两大问题来带动两大板块内容的研读和探究,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2.变“碎步式”问题设计为“发散型”探究式问题设计
传统的问题设计虽然逻辑严密、面面俱到、环环相扣,但却只是一根牵着学生鼻子的“牛绳”,它束缚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思维。而生成性的问题预设,应注重学生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用多维的、发散的形式精心设计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促进课堂的精彩生成。比如笔者在上学期执教《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时,试着大胆处理教材,只设计了一个大问题:盲孩子为什么能获得光明?“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问题带动了学生对全文的探究和品读。这样的问题预设是从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生为本,为学生的思维拓展和生成创造发展空间。
3.变重教学设计为重文本研读与学生研究
传统备课重点是写教案,甚至是一字不漏的详案,而上课就是在搬教案。新课程的备课则要从“技术”走向“人文”,不是冥思苦想,在教案设计上下功夫,而是要把更多的时间放在研读文本、研究学生上。只有全面了解学生,尽可能地把握学生的共性与个性,才能真正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更多地为学生个性的生成而预设;也只有教师自己在课前对文本深入解读、体验、感悟,“披文以入情”,课堂上才能“情动而辞发”,以“平等中的首席”带领学生走进文本。
当然,我们不可否认,尽管我们进行了充分的、“以生为本”的人性化预设,但有时课堂上的许多情况还是无法预知的。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的不断碰撞,创造火花的不断迸发,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这才是生成性的课堂教学。所以教师要善于捕捉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瞬间,留意每一个生成点,并及时判断生成扩大的必要性和利用价值,巧妙设计探究的方向和深度,使生成处理得有理、有节、更有效。
二、语文课堂教学“预设”中的“生成”把握
1.把握质疑探究中的“生成”
科学的本质是疑问,质疑是科学创新的起点,也应该是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基点,课堂上必须重视学生的质疑问难。
目前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许多教师开始重视学生的质疑,并把质疑探究作为课堂教学展开的依据,鼓励学生在反复自读文本的基础上质疑问难,比如很多教师常以这样的问题激励学生质疑探究:读了本文,令你最困惑的问题是什么;你认为文中最值得探究的问题是什么等等,这样教师就为学生创设了自由开阔的质疑探究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学生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不断生成自己独特的思维认识与情感体验。
2.把握多元对话中的“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师生、生生、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应是平等、互动的过程,它不同于过去教学中的谈话法,它是对话者之间的一种信息的沟通、情感的交融、思想的碰撞。教师要学会真诚地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发现他们思想和语言的闪光点,及时把握精彩生成的瞬间。
前不久听过一堂《珍珠鸟》,整个课堂行进得相当流畅、相当成功,临近尾声在“拓展体验”环节出了个小小意外:教师出示了一个对话问题——文中的人与鸟是如此地和谐共处、互相依赖,读后,你想说些什么?思考讨论之后,一生举手发言“我想对作者说,请放了这三只珍珠鸟吧,因为鸟儿长有翅膀,它们希望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不想被人关在笼子里受束缚当玩物,这是对鸟儿生命的不尊重。”此言一出,全堂肃静,不是教师预设的结果,怎么办?这青年教师还是挺有课堂教育机智的——一愣之后马上加以肯定、引导:这想法很好,很独特、很深刻,从“尊重生命”的高度来审视笼中养鸟这个问题,那好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在讨论中,学生各抒己见,各执一词,不断撞碰出思维的火花,不断加深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认识与体验。
3.把握拓展体验中的“生成”
语文新课程改革提倡课堂要开放并充满生命的活力。而“课文只是一个例子”,在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的背景之下,语文新课堂不仅要走进文本,而且还要走出文本,由文本走向生活,让学生联系生活,加深体验。比如:笔者在执教《走一步,再走一步》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拓展体验题:文中作者的经验给了你什么启示?这个问题引领学生由文本走向生活,联系自己的实际经历,有的说学习中遇到难题时,不要气馁,要有信心和勇气;有的说只要勇于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勇敢跨出第一步,就是胜利;还有的说面对艰难险阻,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毋庸置疑,学生畅诉的这些心声都是很有价值的生成体验。
当然课堂上生成的资源因素具有方向的不确定性。所以教师在课堂生成中要注意把握好方向,适时适度作出判断和调整。既要有教师的宽容和学生的自主,又要有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律。这样才能真正达成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实现课堂教学无序和有序的统一、预设和生成的有机整合,从而达到在预设中生成,在生成中创造的目的。
(王光阔 山东省青岛胶州市张应镇教育办 266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