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悬崖边的树》抒发了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表达了深厚微妙的意蕴。文中包含的准确生动的意象,渗透着的理性因素的直觉语言,感发着生命的力量。
关键词:曾卓 《悬崖边的树》
曾卓的《悬崖边的树》是诗人在经历“文革”政治风暴,饱受磨难,历经世事沧桑后写成的,这是一首自况诗。诗歌的主体意象是一棵位于悬崖边的树,诗人通过对这棵处境危险的树的描绘,塑造了一个有着沉重时代感的形象。作者用饱蘸血泪的铁笔,为我们掘开了现实的灾难,塑造了一个令人奋发的悲剧形象,高度概括了一代人的生活遭遇和他们不甘沉沦的感人风姿。下面笔者就谈谈对这首诗的看法:
一、典型深刻的感情
诗是抒情的艺术,抒情性是诗歌最本质的美学特征,只有传达了典型的感情,诗才有美学价值。杜甫就很重视“情”对于诗歌的意义,强调“有情且赋诗”,鲁迅先生也说过:“诗歌是本于抒发自己的热情的。”这都肯定了诗歌抒情的重要性。一首诗,只有写至情、真情、深情,写出自己的肺腑之情,才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曾卓的《悬崖边的树》抒发了作者深刻体验过的感情。正如作者自己所说:“如果是没有为自己的感情所温暖,如果自己的血液没有流贯在诗中,那末无论有着怎样的豪言壮语,无论有着怎样美丽的诗句,那并不是诗。”[1]作为一位七月诗派的老诗人,在“文革”这场政治浩劫中他没能逃脱被折磨的命运 ,所以作者写到:“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平原的尽头/临近深谷的悬崖上。”诗人在抒情时,以自己独特的表达口吻和方式,写出了“奇异的风”使生长得相对平静安逸的“树”只能被迫到“临近深谷的悬崖上” 生存,可以说这棵树是被迫无奈地从广阔和平的空间移到了“悬崖”的夹缝里求生存,这种无奈何止是一位老诗人的感受? 它实际上是我们民族中千千万万个有着这种共同体验的人共同的心声。“那棵树,象是一代人的灵魂的形态”,“它能表现出那一段共同的经历和奋飞的胸襟,是一个鼓舞人的形象。”[2]作者把个人的感情升华为全民族的深沉的感情,而这种感情与广大人民是息息相通的,这首诗可谓是一首坦荡而深沉的心灵之歌。
二、深厚微妙的意蕴
意蕴是诗人的人格、学问、阅历、体验水乳交融流动在诗里的一种深厚的理性状态,是诗人的意识(宇宙观、人生观、美学观)和潜意识在诗中的微妙反映。
曾卓通过这首诗,把意蕴深埋在诗行中,他通过悬崖边的一棵树这一特殊的意象,既表达了自己无法躲避灾难的痛苦无奈,也表达了自己遇挫不折、不被困难折服的倔强,更表达了自己虽深受危难(“即将倾跌进深谷里”)但仍有对理想和美好未来的追求和向往(“要展翅飞翔”),诗中透出的这种意蕴,是只有经历苦难而意志坚强的人才独有的,正如张海迪说的:“没有风浪算什么海洋?没有困难,算什么生活?”正如牛汉先生所说:“他的诗即使是遍体鳞伤,也给人带来温暖和美感……他的诗句是温润的,流动的;像眼泪那样湿润,像血那样流动……他用简洁的手法,塑造出了深远的意境和真挚的形象,写出了让灵魂战栗的那种许多人都有过的时代沉重感……那棵树,像是一代人的灵魂形态。”[3]
三、准确生动的意象
作者通过“悬崖边的一棵树”这一饱含着情感意蕴的形象,抒写了自己对人生的态度。现实生活触发了诗人心胸间涌动的激情,诗人将感情融入于意象之中,使自己的情思由抽象、不可捉摸转换为有灵性的艺术形象。
“它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他似乎将倾跌进深谷里/却又象是要展翅飞翔……”“这是诗人自身的写照,也是一切含冤者壮心不屈的真实写照,它是一棵坚韧不拔的松树,根须牢牢地抓住大地,任风暴袭击,冰雪重压,也决不倒下。弯曲了枝干,也是为了迎着狂风暴雨,跃跃欲飞。”[4]作者既画出了时代风云在树这一意象上留下的印记,也描出了生活灾难给树带来的痛苦,更绘出了自己挫折后的奋起和坚强。“它抒发的是痛苦中的追求,是孤寂中的壮志,是生命之源的浪花和火花。”[5]时代风云的变幻及作者的感触,通过树这一意象,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达到了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一境界。
四、渗透着理性因素的直觉语言
真正的好诗都是渗透着理性因素的直觉创造。诗的语言更集中体现了文学语言的美,是语言中的精华。在诗中,诗人要用超越日常语言的语言创造,给人们打开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曾卓的这首诗,通过语言媒介,给我们展现出一幅时代生活的图画,语言简洁、凝练、质朴、明朗而又含蓄隽永,极富立体感,宛如“绘画和雕塑植入了语言中”,给人美的享受。读这首诗,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联想。作者用语言符号实现了突破灵魂栅栏的诗性联想,表现出了诗人的追求。此点正是这首诗美的集中体现。
五、感发的生命和感发的力量
所谓感发,就是感染生发。一首好诗,要给人以感发的力量,要有振人心魄的魅力,只有这样才能吸引人。
曾卓的这首诗,写出了“树”的屡压不弯,遇挫不馁,不畏风雨。虽孤独,但不哀伤;虽为生活所累,但仍有对理想的向往;虽生活在“悬崖百丈冰”中,但“犹有花枝俏”,仍有自己的乐观豁达,真所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种傲风斗雪的精神,正是诗人自身的写照,这与郭路生“我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的精神一样可贵。
徐志摩说过“受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利”,曾卓确实就是这句话的实践者。作者用寄理想于“树“的方式,将自己的心灵层层展开,给我们铺开了一个执著、深情的诗性世界,作者在动乱的现实与理想的生命之间掀起了感情波涛,激起生命的张力,以诗性的想象渴求生命的永恒,这怎能不激起读者心灵的共鸣?在生活中,即使有再大的风,再大的浪,我们也要满怀对未来的执著追求和信心,也要有“留得枯荷听雨声”的精神,也要像“文革”时打扫厕所的沈从文所说的:“能在臭气中闻到荷花的清香。”
这正是这首诗给我们的感发的力量!
注释:
[1]曾卓:《悬崖边的树·代跋》,《悬崖边的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牛汉:《一个钟情的人——曾卓和他的诗》,文汇月刊,1983年,第3期。
[3][4][5]刘扬烈:《曾卓论》,《诗神·炼狱·白色花——七月诗派论稿》,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夏曼 河南省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47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