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李商隐是唐代后期杰出的、有代表性的诗人。李商隐所抒写的爱情和民歌里所反映的劳动人民的爱情是不同的,他的爱情诗用典深僻,隐晦难解,这和他一生如梦似幻的遭遇以及他的长期、隐秘的爱情生活体验不无关系。本文拟将李商隐的爱情诗与他的身世遭遇和情感体验联系起来,解读李商隐爱情诗的思想意蕴。
关键词:李商隐 爱情诗 思想意蕴
一
灵心善感的诗人李商隐是我国晚唐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一位诗人,与杜牧齐名,世称“小李杜”,他的诗歌以精巧的构思,含蓄的意蕴,华丽的辞藻,登上了唐代抒情艺术的高峰,代表了晚唐的最高成就。
李商隐是一位饱经仕途坎坷和生活磨难的诗人,因此他的诗作内容广博,含义深刻,其中尤以爱情诗最为传诵不绝,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李商隐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专事爱情诗创作的诗人。他的许多描写爱情的佳句,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锦瑟》)等已成为抒发真挚情感的千古绝唱。而且,又因为这些诗句含有多义的特点,使它们远远超出了爱情的界限,成为感悟人生的至理名言。
李商隐有许多诗写的不只是一时一事,乃是整个心境,并且他的心境又非常复杂,对于政治的执着关注,使他的精神境界又通之于人世、宇宙、历史和治乱兴衰等方面的探究,而在实际生活中,各方面的困扰又缠结于心。具体而言,没落的时世,衰败的家世,仕途上、爱情上的失意,妻子王氏的早逝等等,都加重了他的心理负荷。种种情绪互相牵连渗透、难解难分,这种心理状态,以繁复的意象表现出来的时候,便无法明确地用某时、某地、某事诠释清楚。《锦瑟》诗开篇即点出“无端五十弦”,就其所表现的朦胧境界与浓重的迷茫、感伤的情思来看,绝不是作者一时陷入那种心境之中的。追忆往事,百感交集,忆念勾起的心象既重迭出现,怀念的情思又错综纠结,千头万绪,渊深浩淼,诗人表现的是萦绕于心间的一种莫名的愁绪。其来龙去脉自己都未必完全明白。诗也就加不上合适的题目而以“无题”命名之。其中多数篇章只能看作是以爱情体验为中心的整个心境的体现。如《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切为探看。”首联两“难”并提,是括尽所有离情别绪发出的总咏叹,“东风无力百花残”给难堪的离别提供一个黯然销魂的背景,像是离别双方难堪情绪的外化,同时也象征青春与爱情的消逝。颔联春蚕蜡炬,到死成灰,比喻中寓象征,至情至性,历代诗歌中一切悲苦执着的抒情都未能表达到这个境地。颈联于细心体贴关注中见两心之眷眷,两情之依依。末联是近乎无望中的希望,更见情之执着。此诗情境非常亲切可感,但每一联都没有很具体的时间、地点、事件,无意叙事,纯属抒情,它舍弃了生活原型中的大量杂质,提炼、纯化、升华为爱情失意中情感愈益深挚、忠贞的表现。
二
李商隐的纯爱情诗大部分以“无题”为诗题,诗以“无题”命之,是李商隐的创造。这类诗作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多数描写爱情,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于用一个恰当的题目来表现,所以命名为“无题”。李商隐的无题诗写的是一个多情文人对未婚的、已婚的女子(包括他的妻子王氏),诸如女冠、歌妓、妻室的恋情,诗中既有很真诚、执着、感人的一面,同时也不排狎昵的趣味。
在唐诗中,无题一类诗在李商隐之前原是廖若星辰,而且大部分和言情无涉。这些情诗之所以著名除了诗歌本身的魅力之外,背后还有或多或少、或真或幻的有关诗人恋情的故事支撑着这些美丽而凄婉的诗作。与其他一般的代言体爱情诗的作法不同,李商隐在抒写情愫的时候,是把自己整个儿摆了进去,用触及灵魂的自白解剖自己,诉说着属于他的关于爱情的失意与伤痛。诗中没有丝毫隔靴搔痒、隔岸观火的味道。他创作的支点是失意的情感生活,然而,由于对爱情的痴迷和执着,使他不惜作“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精神付出,用自己的生命之哀来强化这个伤感的主题。
一般说来,当爱情受阻隔时,往往更容易激起强烈的情感浪花。李商隐无题诗中像“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无题四首》),“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重过圣女祠》),“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无题二首》)等,它们有一种被外在环境阻挠而不惜苦苦挣扎和力图冲破这些阻隔渴望得到爱情,类似痴迷疯狂的情绪在里面。诗歌抒发的是一份强烈、无望、没有结果的爱情,它包含着希望与迷茫、兴奋与痛苦、痴迷与失落、执着与无奈等种种复杂的矛盾内核,表现的是种种压抑之下难以实现而剪截不断的爱情思念。
李商隐是一个严正的诗人,他的爱情诗所表现的爱情境界在古典诗歌中实属罕见,男女主人公爱得真挚、深婉。真正的爱情要求是多方面的,更多的是人生内在的精神需要。相爱的双方是一种感同身受的关系,更有一种奇妙的情节传染性,例如“东风无力百花残”,既是男女双方离别情绪的共振,又是看到对方伤别加剧痛楚的结果。这种感同身受的情景,就是爱的进一步升华,就成为彼此精神的高度沟通,这才是真正的爱情。李商隐所表现的爱情境界正是这样的。
李商隐是政治上颇有抱负而遭遇不幸的诗人。仕途的不得意,党争夹缝中不被理解的痛苦,使李商隐把爱情诗作为整个人生的象征。在追求真挚爱情的过程中,求得人与人的理解,在爱情中体验人生,在人生中体验爱情,爱与生活相始终。在他的爱情中,相爱双方彼此心心相印,互相体贴,彼此宽慰。虽然现实使他们之间咫尺隔若天涯,而他们心灵距离却近在咫尺,达到了高度默契。例如“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无题二首》)。星光闪烁,夜风习习,如此良辰美景,他们却一个在画楼西畔,一个在桂堂之东,因种种阻隔,咫尺若隔天涯,无法一同倾诉相恋之情,只能默默相望。但心却是相通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彼此的心意一手一足一眼一神就能领会,所以“隔座送钩春酒暖”,彼此相对瞬间足矣,即使相隔万里,他们也心相通,意相定。
诗中男女主人公相恋相知很深,自然希望长相厮守,但出于种种原因,他们的恋情不被时代接纳和认同。因此,愿望与现实之间是矛盾的,矛盾解决的唯一出路是爱情的消亡,而这种刻骨铭心的爱不但不消亡,反而愈烧愈旺,生命之烛不熄,爱情之火不灭。现状与企图超越现实的欲望之间尖锐的矛盾冲突,是男女主人公悲剧的起因,明知希望渺茫,他们仍在执着追求。在长别的相思中苦苦挣扎、煎熬,充满绝望和无限哀伤,这就构成了李商隐爱情诗中男女恋情的主旋律——无望和哀痛,也构成了诗歌缠绵悱恻的悲剧美,因而其情感人至深,其诗催人泪下。
三
中国古代诗歌早有借香草美人男女之情寄托政治遭遇的传统,许多诗人,如曹植、陈子昂、李白等也都有这类作品。李商隐自己也说:“为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联系作者的身世遭遇和大量借题抒怀、咏物寄慨之作,可以看出无题诗中确有一部分寄托情感的痕迹比较明显,寓意也比较清楚。
李商隐之所以为李商隐,其最为独特的创造与贡献,在于他那些为数不多的意境迷离、含义曲奥、构思微妙、寄寓深遥的“七律”、“无题”诗,如《锦瑟》、《春雨》等。
中国古代的一些大诗人,认真严肃地把自己摆进去写爱情诗的极少。《长恨歌》也好,各式的“怀春”、“闺怨”也好,他们多是以一种或多或少的玩赏态度来写爱情特别是女人的爱情生活的。李商隐的爱情生活则更隐蔽,他的诗绝不直言其人其事,连“错、错、错”,“莫、莫、莫”这样含蓄而抒其胸臆的语言也没有,他总是用一些形象,用一些典故,用一些似比兴、似赋、似咏物、咏景、咏情、咏事的语言来塑造一种特殊的意境,塑造深不可测的内心体验的某种外观。“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仿佛什么都没有说,又仿佛把什么都表达了。深刻地、敏锐地、痛苦地却又是相当隐晦地抒写自己的内心世界,把感情写得如此切肤、如此彻骨、如此温柔又如此美丽,既表达着男性的苍凉,又体贴着女性的哀怨,这就是爱情也只能是爱情,才有这样的品格和力量。
这种悲剧性的爱情和爱情心理,又总是隐隐约约地和诗人的悲剧身世及人生体验有着某种联系。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作者曾经刻骨铭心地爱过,深刻的体验方能化作发自肺腑的诗句,方能唱出一曲曲痛苦而执着的恋歌。
古今中外抒写爱情的名篇佳作汗牛充栋,但像李商隐一样把爱情抒写得超越生死,惊神泣鬼的诗,恐怕廖若星辰。用一种美好情感的毁灭来展示现实中的悲剧,这既是李商隐对人世间诸多美好事物的不幸命运的概括,也是对自己人生经历的形象比喻,更是诗人自身一生美好精神追求惨遭打击的深远寄托。
参考文献:
[1]刘琦.李商隐诗选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
[2]刘开扬.论李商隐的爱情诗[A].唐诗论文集[C],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3]王蒙.对李商隐及其诗作的一些理解[J].文学遗产,1991,(1).
[4]高利华.义山无题诗和放翁沈园诗绎说[J].文学遗产,2002,(3).
(朱肖琼 甘肃省兰州职业技术学院汽车机电系 73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