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2期 ID: 148197

  

感悟鲁迅精神

◇ 念艳芳 戚汝义

  笔者自青少年时期,就有幸读了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呐喊》、《彷徨》、《鲁迅杂文选读》、《学习鲁迅革命到底》等名作,对先生怀有一种崇高的敬意。
  应该特别指出,《学习鲁迅革命到底》(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年9月版)一书,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产物,其目的正如此书后记所写:“为适应广大读者学习鲁迅的需要,我们从全国各报刊发表的学习鲁迅的文章中选了一小部分,汇编成册。”“这些文章,结合当前批修整风运动,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鲁迅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我们希望,这本书能对广大读者学习鲁迅有一些帮助。”这反映出了鲁迅精神的重要意义。只是书中充斥的“以阶级斗争为纲”、“斗私批修”等“文革语言”太浓了。
  鲁迅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他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很深;早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回国后,他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他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他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创作出版了小说、论文、散文、杂文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他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被迫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30年起,他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先生一生短暂,但却为中国民主革命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毛泽东曾说:“我们今天纪念鲁迅先生,首先要认识鲁迅先生,要懂得他在中国革命史中所占的地位。我们纪念他,不仅因为他的文章写得好,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而且因为他是一个民族解放的急先锋,给革命以很大的助力。……尤其在他的晚年,表现了更年青的力量。他一贯地不屈不挠地与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作坚决的斗争,在敌人压迫他、摧残他的恶劣的环境里,他忍受着,反抗着……是充满了艰苦斗争的精神的”,“他在黑暗与暴力的进袭中,是一株独立支持的大树,不是向两旁偏倒的小草。他看清了政治的方向,就向着一个目标奋勇地斗争下去,决不中途投降妥协”,“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千夫’在这里就是说敌人,对于无论什么凶恶的敌人我们决不屈服。‘孺子’在这里就是说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学鲁迅的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鲁迅是中国文化的一面旗帜。阅读鲁迅作品的过程,是心灵受到洗礼的过程。鲁迅作品的不同文体有着共同的价值趋向:写小说是为了“利用他的力量,来改良社会”,因此取材“多采自病态的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写杂文是为了“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因此“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是匕首投枪,要唤起人们警惕寄居在“狮子身中的害虫”、混在革命队伍内部的“蛀虫”,“敌人是不惧怕的,最可怕的是自己营垒里的蛀虫,许多事都败在他们的手里”,“丑态而蒙着公正的皮,这才催人呕吐”,“倘有同一营垒中人,化了妆从背后给我一刀,则我的对于他的憎恶和鄙视,是在明显的敌人之上的”。鲁迅的杂文,犹如一把“手术刀”在解剖社会,他将血淋淋的现实和隐藏的黑暗统统挖掘出来,摆在世人面前,以唤醒世人的麻木心灵。
  很多人觉得“鲁迅杂文难懂”,大概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对文章的历史背景及其中所举的一些历史事例不熟悉。鲁迅自己就说过:“我的文章,未有阅历的人实在不见得看得懂。”因此我们要想读懂鲁迅的杂文,除了需要凭借必要的注释外,还必须要多了解一些相关的社会历史和具体的时代背景。二是鲁迅若干杂文的表现形式比较隐晦曲折,这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毛泽东曾指出:“鲁迅处在黑暗势力统治下面,没有言论自由,所以用冷嘲热讽的杂文形式作战,鲁迅是完全正确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鲁迅把自己的文章比作是“带了镣铐的进军”,因此隐晦的表达形式是有着历史原因的,读者也只有了解了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才能在阅读中真正领悟鲁迅作品所要传达的精神。
  鲁迅的散文,是将“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幻化”为“离奇和芜杂的文章”,更多展现的是自己的内心世界。看似漫无边际,即所谓“任心”而谈,但心有所系,那就是一个潜在的话题“爱”。读鲁迅的散文,如《朝花夕拾》,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冷酷坚毅的外表下隐藏着的无瑕的真诚和汩汩温情,看到的是诚与爱的缓缓流露。
  鲁迅曾对友人发过这样的感慨:“我们民族最缺乏的东西是诚和爱。”在鲁迅的人学思想中,“诚与爱”是互为一体的,“诚”就是真人、真意、真情、真性、真爱,因此“爱”就离不开“诚”,没有“诚”的爱就是虚假伪善的爱,惟有诚心与爱心的有机结合才能成为“真人”。“诚与爱”是健全人格不可或缺的两大支柱,若缺乏了诚与爱,那中华民族就会像《狂人日记》中描述的那样沦为“食人的民族”。马克思说:“我们现在假定人就是人,而人同世界的关系是一种人的关系,那么你就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鲁迅的散文中,随处可见这种爱与爱的交流,人与人的沟通,可以说鲁迅是一个人间至爱者。
  鲁迅的这种“至爱”,还表现在他对青年极力的关切和寄予厚望上。
  鲁迅曾说:“无论如何,不革新,是生存也为难的,而况保古。”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曾有多少腐败没落的代表,企图开历史的倒车,然而他们只能在排空的浪涛中翻滚几下,随即就被历史潮流所淹没。鲁迅从进化论中总结出“将来必胜于现在,青年必胜于老年”的观点,于是他为青年呈上了自己满腔的热忱,关心帮助青年人,积极培养青年作家,将爱倾注到这些他认为是国家的未来的人身上。
  据曾经聆听过鲁迅先生演说的人回忆,鲁迅演讲的场面是非常动人的。“鲁迅先生的苍白冷静的面孔上浮动着慈祥亲切的光辉,像是严冬的太阳”,他“认真地讲,往深处钻,往皮骨里拧……一点也不苟且地在那里剥皮抽筋,挖心取胆”,“他一个音节一个音节的吐字,是那么安详,是那么苍劲”,“那样锋利,那样坚韧”,“真有说不出的一种愉快”,他在青年人面前的演讲,是饱含了激情的,是诚与爱的抛洒,以至于经常使得热血青年拥抱他,有时把他抬起来,抛上去,直至他头昏目眩才罢手。这个在敌人眼里冷酷可怕的人竟能与青年人相处得如此融洽密切。
  鲁迅时常自我怀疑警戒自己并多次表示:自己“在寻求中”,“就怕我未熟的果实偏偏毒死了偏爱我的果实的人”,“我自己,是什么也不怕的,生命是我自己的东西,所以我不妨大步走去,向着我自以为可以走去的路;即使前面是深渊,荆棘,峡谷,火坑,都由我自己负责。如果向青年说话可就难了,如果盲人瞎马,引入危途,我就得谋杀许多人命的罪孽”。这是对青年的一种真正的负责和承担。尽管青年的种种表现让鲁迅失望伤心,但是他这种爱惜后辈,为了国家的未来主动承担起引导青年的责任的精神,至今仍然激励着我们,尤其是作为培养下一代的教育者,更应该从鲁迅身上看到这一闪光点。
  鲁迅逝世时,郁达夫写下这样的话:“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虽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拜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怀鲁迅》原载于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一日《文学》第七卷第五号)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
  五光十色的商品世界,无法代替精神的绿地。追求平面的后现代主义是拒绝深度的,没有深度的思想自然就会失去力量。在市场经济化的今天,人们的思想和精神高度都打了折扣,“唯有读书高”的神话遭到了商业文化的嘲弄。法国伟大的哲学家、被黑格尔称为“现代哲学之父”的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这就证明了思想的重要性。人需要思想,需要精神指引,思想虽不能果腹,不能蔽体,也不能当做日常家什来使用,但是它带给我们的是无法估量的价值。它使我们目标明确,行为合理,方法得当;精神是一面旗帜,它指引我们遵从理性,不致狂妄与无知,不会盲从和盲动,它陶冶我们的血肉之躯,使我们变得优雅和尊贵。
  鲁迅精神是中国的民族魂魄。“惟有民魂是很宝贵的,惟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能真正进步。”让我们感悟鲁迅精神,在人生的旅程中不断汲取鲁迅精神的光和热,以陶冶我们的性灵,少一些颓废和抱怨,多一点坚韧的意志和信念,关怀现实生存,营造精神家园。
  
  (念艳芳 山东省东营市胜利一中 257000;戚汝义 山东省东营市胜利油田教育培训处 257000)

感悟鲁迅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