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国黑人文学批评理论是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文学理论流派之一。其中代表人物艾丽丝·沃克(Alice Walker)是美国当代文坛最杰出的黑人女作家之一。沃克在其著名的批评文集《寻找母亲的花园》中第一次提出了妇女主义(womanism)的定义。其著名长篇小说《紫色》又从黑人女权主义的文学创作视角出发,突出体现了黑人女性对双重压迫的反抗和对完整自我及完美生活的渴望与追求,充分体现了沃克的黑人女权主义思想。
关键词:艾丽斯·沃克 《寻找母亲的花园》 女性主义 《紫色》 女权主义文学
一
美国黑人文学批评理论在20世纪初崛起并迅速发展,成为当今美国最重要的文学理论流派之一。从其发展线索来看,美国黑人文学批评理论经历了从激进到内省,从对非洲文化中心论和黑人民族主义的倡导到对人类共同问题的关注,从理论的建构、解构到重构这一逐步成熟的阶段。美国黑人文学理论加深了人们对边缘话语和少数族裔话语的理解与认识。
美国黑人文学批评的真正形成并初具规模是在20世纪初期,以一系列黑人文学批评刊物的出现为标志。到了20年代中期,黑人文学批评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和文化形态,从对种族主义的抵抗中,升级为张扬黑人文化及种族肤色的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始于1964年的黑人文艺运动是美国黑人历史上的又一次文艺复兴,是美国黑色权利运动的具体体现,其规模和影响都超过了 “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这一运动旨在改变黑人在美国的处境和地位,黑人文学艺术家旨在改变黑人在文学艺术中的形象,反映60年代黑人的新精神。由于黑人作家心目中的读者主要是黑人,因此他们更加刻意开拓种族的文化、历史和群体传统。与此相应的是,这一时期的黑人文学批评也主张“广泛的艺术标准和种族融合的诗学,抛弃了源于白人文化的统一的批评标准能够适于阐述和评价黑人文艺的概念”[1]。他们强调黑人文学艺术的独特性,即“黑人性”(Blackness);强调黑人文化的灵魂和传统,寻求黑人文化的自主性,力图建立创作和批评黑人文学艺术的独特模式,从而建立一种黑人美学。作为黑人美学中心范畴的“黑人性”即黑人种族意识,成为衡量美国黑人文学的本体论。黑人美学提供了建立一个自主和连贯的黑人文学批评话语的可能性,黑人文学批评话语力图探寻的是美国黑人文化的根源、主题、结构、术语和象征符号。黑人美学针对黑人文化的素质、种族语境和黑人文化的群体身份,强调了黑人文学的独特性和功能性,反映了黑人大众的审美价值观,在一段时期内表现出较强的理论生命力。
70年代后期,黑人女权主义批评开始以独立的面貌崛起于美国文学批评界。黑人女权主义批评的崛起,是与黑人妇女遭受到种族和性的双重压迫分不开的,“由于黑人女批评家和作家意识到白人男性和女性、黑人男性都在将自己的经验作为标准而视黑人妇女的经验为异端,这就促成了黑人女权主义批评的诞生”[2]。芭芭拉·史密斯可以说是黑人女权主义批评的先驱,她写于1977年的《迈向黑人女权主义批评》一文中,一方面赞同黑人文艺运动的革命精神,另一方面又指出批评家的任务不仅是要反抗白人的种族歧视,更重要的是要反抗白人和黑人男性的性别歧视。史密斯将“种族”概念引入女权主义文学批评乃至整个文学批评领域,为黑人女权主义批评奠定了基础。可以说,她开创的是一种黑人女权主义话语,确立了黑人女权主义批评的原则:探索性别和种族——即黑人和女性双重身份——在黑人女性文学中所形成的明显的文学传统。在这种批评原则指导下,黑人女权主义者必须思考自己的身份,避免采用男性作家的批评方法和美学范畴。在确认黑人妇女具有自己的文学传统之后,黑人女权主义者便要求重新审视并修改美国文学标准和美国文学史。[3]
二
艾丽丝·沃克(Alice Walker)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文坛上最杰出的黑人女作家之一,同时,她还是妇女主义(womanism)的创始人。80年代早期,沃克在其著名的批评文集《寻找母亲的花园》的扉页上详细地给出了妇女主义的定义,这个定义强调了妇女主义的四个特点,即反性别主义、反种族主义、非洲中心主义和人道主义。沃克的“妇女主义”把黑人女性话语从白人女权主义话语、黑人男性传统话语的遮蔽中彰显出来,可以说是“黑人女权主义批评区别于传统黑人文学和白人女权主义的分水岭”[4]。
《寻找母亲的花园》这个集子凝结了沃克自己作为黑人、女人的亲身经历和她对黑人妇女生活长期细察后的理性分析。在沃克看来,妇女主义深受黑人民族主义和白人女权主义的影响,但又和这两大运动的思想体系有本质上的区别。黑人民族主义是一个以男性为中心的单纯的反种族主义思想体系,它忽视存在于种族内部的性别歧视,极力美化黑人男女之间的关系,同时还严格限制黑人妇女的自我发展以及她们在民族解放事业中的作用。白人女权主义又完全忽略种族问题,其唯一目标是推翻父权制,追求同男性世界的彻底分离。这两种运动并不完全适用于黑人妇女,因为黑人女性既是被压迫种族的一部分,又是性别歧视的对象,她们既不能只讲民族平等不涉及性别歧视,也不能只要求男女平等而舍弃种族问题。
沃克针对黑人妇女的特殊性,提出了“妇女主义”(womanism)这一独特的思想概念。womanism这个词汇来自黑人方言womanish,它的基本含意是孩子尤其指胆大的女孩子们在未成年时喜欢询问些不适合她们的问题。同时womanish在黑人方言里还有“能力”、“责任”、“领导素质”等含义。根据艾丽斯·沃克的解释,妇女主义者包括以下几层含义:首先,妇女主义者特指黑人妇女或有色妇女,她们“欣赏并热爱女性文化、女性情感、女性力量”,尤其是重视、热爱女性本身。不仅如此,妇女主义者还应具有“献身于黑人的民族事业、维护民族的整体性”。“黑人”妇女主义对于“白人”女权主义,就像紫色与淡紫色的关系一样。 [5]艾丽斯·沃克的这一论断修正了白人女权主义话语和黑人解放运动传统话语的先天缺陷。前者虽然探讨性别问题,却忽略了种族、阶级问题;后者强调黑人的特殊性,却无视性别差异。黑人女权主义批评者则力主在批评中将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而沃克的妇女主义把黑人女性话语从白人女权主义话语、黑人男性传统话语的从属地位中独立出来。沃克关于黑人妇女主义的理论确立了她在当代美国黑人女权主义文学批评中的重要地位。
三
艾丽丝·沃克于1982年出版的书信体长篇小说《紫色》充分体现了其妇女主义的思想。这部小说一经出版即刻引起美国评论界的广泛关注,评论家普罗斯科特曾称其为“一部具有永久重要性的美国小说,是一部罕见的作品”[6]。此书于1984年获美国文学的最高奖项普利策奖和国家图书奖,在随后的几年内又不断再版,畅销全美。
在这部小说中,沃克从黑人女权主义的文学创作视角出发,充分描述和展现了黑人女性深受性别和种族双重压迫的政治及生活状况,以女主人公茜丽由麻木到觉醒、由反抗到独立、由自主到获得与男子平等地位的人生奋斗经历为主要线索,突出体现了黑人女性对双重压迫的反抗和对完整自我及完美生活的渴望与追求。为了凸现这一主题,艾丽丝·沃克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富有深意、极具女性文学色彩的象征意象,展现了黑人的文化传统及社会生活的万象景观以及黑人妇女对黑人传统文化和审美情趣的接受与传承,对自己黑皮肤所建立的骄傲与自信,对黑人文化传统的追寻、认同与继承,对自身的能力与价值的肯定和对黑人女性的宗教观及文化观的重构。
《紫色》中最为突出的就是颜色的象征。黑色在其他民族尤其是白人文化传统观念中,被赋予的象征含义是“邪恶”,“恐怖”,“死亡”和“神秘”,正因为黑色被认为是丑陋的颜色,所以有着黑皮肤的黑人也是天生劣等的种族。受这种意识形态的影响,甚至有些黑人也为自己的黑皮肤感到耻辱并甘心忍受压迫;这种意识形态还导致了黑人内部的种族歧视,即黑人中肤色稍浅的人对肤色更黑的人的歧视。然而,艾丽丝在这部小说中却彻底推翻了白人对黑色内涵的传统观念和偏见,将“黑色”视为一种高贵美丽的颜色。茜丽的妹妹聂蒂的非洲之旅,使人们对于黑色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她告诉茜丽,看到非洲的黑人,“仿佛是初次见到黑人”,而且“黑人这么黑,眼睛有点炫耀的神采,而那亮光好象真的是来自月光,实在太令人眼花缭乱了,他们的皮肤在阳光下闪闪发亮”。[7]聂蒂对黑色皮肤的描述充满了羡慕与骄傲,她对于“黑色”中蕴藏的美的发现,建立起了黑人妇女对自己黑人血统的信心,通过了解自己的种族,她们获得了一种对自我的认识和对“成为自己”的权利的理解。因此艾丽丝在这部小说中重新打造的黑色的象征意义,展示了黑人妇女对自己文化传统的寻求和对完整自我的寻求,也展示了黑人妇女为自己是黑人所具有的独特性而产生的自信与自我欣赏,这正是艾丽丝妇女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
紫色向来被视为一种高贵的颜色,是帝王才能穿戴的颜色,它象征着主权和尊贵的地位。在小说刚开始,茜丽想扯自己喜欢的紫色的布料做衣服却找不到,这表明她还没有等到获得尊严的合适时机。而到小说的结尾,茜丽在独立自主之后,把自己的屋子全部用紫色和红色来装饰,展示了她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也象征着她作为奴隶的社会地位的改变和提高以及她美丽完整人生的开始。因此,艾丽丝大胆借用“紫色”为书名,“把跪着的黑人妇女拉起来,把她们提到了王权的高度”,[8]让黑人妇女也享有帝王般的尊严和社会地位,的确是气魄不凡,匠心独具。
这部小说还体现了沃克希望黑人妇女获得“生存完美”的黑人女权主义思想。沃克曾经说:“我会致力于我的人民的精神的存在和生存完美的事业,但除此之外,我还致力于揭示探索黑人妇女所受的压迫。”[9]在沃克看来,“黑人”这是一个传统悠久、精神顽强的群体,同时它的自身又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弊病,因此,一个黑人作家就应该全力以赴地去发掘并保留这种传统和精神,同时去医治这种使自身肌体逐渐腐烂的疾病,以达到健康、完美。因而,只是去抱怨和抗议白人,在某种程度上无济于事。本着这一基本信条,沃克毫不留情地揭露了黑人内部的黑暗,暴露了黑人自身的压迫。这种黑暗和自身压迫主要体现在男女关系上——黑人男人对黑人妇女的压迫以及黑人妇女对这种压迫的接受和默认。作为一名杰出的左翼女权主义者,沃克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国社会上白人的价值观及其对黑人男人的消极影响,增加了黑人妇女的精神压力,使她们蒙受沉重的“双重”压迫,即社会上的种族歧视和家庭中的夫权专制。因此,沃克在为黑人妇女抱不平时,她决心帮助同族姐妹推翻压在她们身上的这两座大山。正如她给自己的女权主义定义的那样,沃克的妇女解放观念不是狭隘的,她认识到黑人妇女不但是黑人,更是女人,是人。黑人妇女解放意味着男人思想的解放,乃至全人类的解放。
《紫色》整部小说处处充满奇丽的色彩和发人深省的哲理。通过对其文本及其社会哲理背景的深入解读,我们不难发现,每一处寓意深刻的象征意象和社会伦理都折射着作者艾丽丝·沃克主张男女平等、实现黑人女性生存完美的黑人女权主义思想内涵。对这些饱含女性主义哲学思想的象征意象的解读,必将大大加深我们对于黑人女权主义及其文学批评理论的认识。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指导项目——《从西方女性文学看女权主义法律观的嬗变》的系列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6SJD880049。)
注释:
[1]程锡麟:《一种新崛起的理论批评:美国黑人美学》,外国文学,1993年,第6期。
[2]WinstonNapier,ed:《AfricanAmericanLiteraryTheory》,NewYorkUniversityPress,2000,P11.
[3]罗婷:《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批评简论》,湘潭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
[4]嵇敏:《美国黑人女权主义批评概观》,外国文学研究,2000年,第4期。
[5]黄晖:《20世纪美国黑人文学批评理论》,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3期。
[6]Peter S. Prescott:《A Long Road to Liberation》, News Week,1982,Vol.XCIX,No.25.P67.
[7][美]艾丽丝·沃克著,杨敬仁译:《紫色》,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第132页。
[8]Bettye J. Parker Smith:《“Alice Walker’s women:In Search of some Peace of Mind”》in Black Women Writers (1950-1980):《A Critical Education》.Mari Evans,Anchou Press/Doubledy,1984,P478.
[9]Olga Kenyon:《Writing Women:Contemporary Women Novelist》, London:Plato Press,1991,P80.
(桂萍 南京 江苏警官学院管理系 21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