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2期 ID: 148208

[ 邵长平 文选 ]   

文言文教学怎样才能四两拨千斤

◇ 邵长平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老师都有着引领学生学习成功的方法,可吸取和学习的东西很多。但教学中,也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和学生在文言文的教和学上有着困惑:教师教起来费力,学生学起来畏难,师生均用力了,但收效甚微。
  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推究起来,也不外乎是把文言文教学搞得太繁琐,只注重了文言词语和句式的教学。的确,文言文的教学离不开语文教学的三维达成,而对文言词语和知识的积累,又是最重要维度目标之一,但那种为教而教的、机械的、生硬的、呆板的文言知识灌输是妨害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妨碍教师文言教学成功的大敌。
  试问,怎样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现在又怎样让学生克服在文言文学习上的畏难情绪?有没有文言文教学上的四两拨千斤的手段呢?笔者以为最根本的一条是在文言语感的培养中完成对课文内容与文言词语和知识的积累的处理。
  研究古代文人的语言学习和运用也许能得到这方面的启示。
  首先,古代读书人是要培养文言语感的,否则便写不出文言文。鲁迅先生在《门外文谈》中说:“我的臆测,是以为中国的言文,一向就并不一致的,大原因便是字难写,只好节省些。当时的口语的摘要,是古人的文;古代的口语的摘要,是后人的古文。所以我们的做古文,是在用了已经并不象形的象形字,未必一定谐声的谐声字,在纸上描出今人谁也不说,懂的也不多的,古人的口语的摘要来。你想,这难不难呢?” 他又说:“文字难,文章难,这还都是原来的;这些上面,又加以士大夫故意特制的难,却还想它和大众有缘,怎么办得到。但士大夫们也正愿其如此,如果文字易识,大家都会,文字就不尊严,他也跟着不尊严了。说白话不如文言的人,就从这里出发的……”从他的这些言语里我们不难发现,正是因为有了后来文化人的刻意所为,才有了士大夫们的一篇又一篇的文言文。这是时代的产物,创制这些产物的人没有文言语感是断断写不出那些不为大众普及的文言文的。这不也正表明了鲁迅所说的“古时候言文并不一致”么?当然,鲁迅说这些,是有着促使人们努力使用并推广白话文的目的的。但我们现在依照他的论证,来认定旧时代是言文脱离的也不无道理,所以说古代读书人是要培养文言语感的。说来有趣,笔者领着学生学习文言文,当笔者告诉学生学习文言文是要回到古代充当古代的知识分子去和文本对话时,就曾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你说古人就是这样说话的么?”对此,笔者只能回答“古人有古人的语感,是文人的语感,是知识分子的语感。同学们现在就是知识分子,还是让我们回到古代去,找到这种感觉。”更有意思的是,学生在这种提醒下去读文言文很快就能找到感觉,学起来也感觉轻松多了。由此看来,我们当今教、学文言文大可不必抱怨没有生长在“之、乎、者、也”的时代。
  其次,古代文人也只是把词语和句式当工具。古代文人的情感和思想,都是用我们现在称之为文言的词语和句式表达出来的,但那词语和句式也只是思维、思想的外壳,单靠孤零零的词语和句式是不能表达出这种情感和思想的。正因为它们是工具,对它们的拆分就不能完整地再现文章的情感意义,当然也就难以甚至不能理解其价值,正如我们现在只背会了现代词语和句法的意义却不能完成对每一篇现代文的理解一样。所以,我们学习文言文还是要先把握文章大意、文章情感、文章思想、文中的人文价值。学习现代语文知识讲究将之放到语境中理解,学习文言词语和知识不也是应该这样要求吗?我们学校有一位老师曾经说过:“因为文言文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其语法特征跟我们现在的语言环境相距甚远,学生找不着感觉;另外文章所反映的内容及思想也跟当前社会有很大距离,比如战国七雄的纷争,比如古代的生活习惯、文化礼仪,都是学生感到陌生的。陌生的就难免不够亲切,所以文言文教学要先让学生对那一篇篇文言文感到亲切。”
  怎样让学生感到文言的亲切?笔者认为最好的方法还是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而要想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其妙法只有一个,那就是阅读——感悟——阅读,当然在读上我们要的是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学,在读中悟,在读中揣摩,在读中找到作者的情思与感觉(哪怕是一点点),在读中完成对词语、句式等知识的感悟与积累。而那种单纯的、孤立的、知识训练式的文言词语和句式的积累,那种有“点”无“面”的机械的文言文教学最要不得。
  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是文言文教学的牛鼻子,只有让学生在寻求文言语感的过程中去把握作者的思想脉搏,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理顺文章的结构脉络,才能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爱好,才能使文言文教学变得容易、有生气。
  
  (邵长平 山东省枣庄市第十六中学南校 277103)

文言文教学怎样才能四两拨千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