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意态由来画不成”,宝黛肖像描画之难使才如曹公下笔时亦不免斟酌再三,多次修改,故《红楼梦》中宝黛初见时的宝黛眉目版本众多。现就各抄本的宝黛肖像,特别是眼睛的描写来比较各抄本文字的优劣,以正宝黛肖像。
关键词:眼似桃瓣 睛若秋波 罥烟眉 含露目
《林黛玉进贾府》为高中语文必修课文,但入选教材的宝黛肖像描写却不是众多《红楼梦》版本中的最佳笔墨,这就不免让人因广大师生不能品读到曹雪芹非凡的文心妙思而感到遗憾。现就宝黛的肖像描写,特别是眼睛的描写来比较各版本的优劣,以期教材编订者能择优选用。
一、宝玉肖像
以苏教版必修二中的《林黛玉进贾府》为例,课文中宝玉的肖像描写有两次,第一次是:“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各版本的差异在于“眉如墨画”一句之后对宝玉眼睛的描写。
甲戌本:“眼似桃瓣,睛若秋波。”
卞藏本:“眼若桃瓣,睛若秋波。”
梦稿本:“眼若桃瓣,睛若秋波。”
己卯本:“眼若桃瓣,睛若秋波。”
庚辰本:“面如桃瓣,目若秋波。”
戚序本:“脸若桃瓣,睛若秋波。”
蒙府本:“脸若桃瓣,睛若秋波。”
列藏本:“脸若桃瓣,睛若秋波。”
甲辰本:“鼻如悬胆,睛若秋波。”
甲戌、卞藏 、梦稿、己卯本是继“眉”之后,用对偶句刻画眼形和眼神,庚辰、戚叙、蒙府、列藏本是在脸、面和眼睛之间两次跳跃,甲辰本则完全不同,写到鼻子上去了。比较这几个版本,应该是甲戌本的文字“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眼似桃瓣,睛若秋波”最好,此六句细致传神地勾勒出了宝玉的“脸形、脸色、鬓、眉、眼形、眼神”。
对于“面若中秋之月”,甲戌有眉批(戚序、蒙府有夹批):“此非套‘满月’,盖人生有面扁而青白色者,则皆可谓之秋月也。用‘满月’者不知此意。”脂批特意点出满月和秋月的区别,满月是取其圆,秋月是取其皎洁,所谓“月到中秋分外明”,是说中秋的月亮特别明亮洁白。可知宝玉的脸形不能按通常对“中秋之月”的理解而定,日常里我们认为中秋的月亮是一年中最圆最大最亮最白的,故有玉镜、圆镜、玉轮、银轮、玉盘、银盘之喻,皆喻其圆而亮白。但此处按脂本的批语,只取其色之皎洁,不取其圆,宝玉的脸应是白而偏扁,非像宝钗丰腴的脸——脸若银盆,是又圆又白。 对于“色如春晓之花”,甲戌有眉批(戚序、蒙府有夹批):“‘少年色嫩不坚牢’,以及‘非夭即贫’之语,余犹在心。今阅至此,放声一哭。”可知除了写宝玉的脸色白里透红,如春日娇嫩的桃花,更有今锦衣纨绔、饫甘餍美而后茅椽蓬牖、瓦灶绳床之叹的深层含义。“鬓若刀裁”,是说鬓角即耳朵边的头发齐整,像刀切割似的整齐干净。“眉如墨画”,即眉毛浓黑,眉形如墨画一线。“眼似桃瓣”,眼形像桃花瓣,那眼睛是又圆又大又长,眼尾稍向上翘,四周略带红晕。“睛若秋波”即言眼神清澈明亮,流转如波,转盼多情,如曹植笔下洛神之明眸善睐,神采飘逸。
这是黛玉眼中初识之宝玉,黛玉对宝玉的打量从服饰到容貌,从脸形、脸色的整体印象到鬓、眉的局部细节,最后落到肖像的核心——眼睛上,写来是一丝不乱。
如按教材选用的庚辰本,描写顺序则是“面、色、鬓、眉、面、目”, 两次描写“面”,则有些重复且混乱,让人搞不清楚宝玉到底是何种脸形,是略显扁平的“中秋之月”还是下巴有点尖的桃瓣形(面如桃瓣)。相比用桃瓣喻脸和眼睛的形状,无疑用桃瓣比喻眼睛要恰当得多,桃瓣眼是温柔而略显妩媚的眼睛,故下文又有“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之语作评定。
又或以为“面”释义为“脸”,可指“面颊”,“面如桃瓣”意为两颊红嫩如桃花,但这又和“色如春晓之花”相重,且《红楼梦》的肖像描写中写两颊往往专用“腮”字,并不用古人表示人的整个面部的“面”字,如迎春的肖像“腮凝新荔,鼻腻鹅脂”,贾雨村的肖像“剑眉星眼,直鼻权腮”,二十六回中黛玉刚睡醒“星眼微饧,香腮带赤”,三十四回黛玉题帕“只见腮上通红,自羡压倒桃花”。既然“面如桃瓣”并不能理解为“脸若桃瓣”,何以如此众多的版本在此处作“脸若桃瓣”呢?笔者以为此处的脸实用同“睑”字,即眼睑,如唐白居易《天津桥》诗:“眉目晚生神女浦,脸波春傍窈娘堤。”南唐张泌《江城子》词:“浣花溪上见卿卿。脸波秋水明,黛眉轻。”后蜀欧阳炯《菩萨蛮》词:“晓来中酒和春睡,四支无力云鬟坠,斜卧脸波春,玉郎休恼人。”所引诗词中的“脸波”即眼波。南朝梁武帝《代苏属国妇》诗:“帛上看未终,脸下泪如丝。” 即睑下泪如丝,如丝的泪线从眼中滚落而出。唐白居易《吴宫辞》:“淡红花帔浅檀蛾,睡脸初开似剪波。” 睡脸即睡睑,睡眼。刻画醒后眼睛初睁犹带睡意的神态。后蜀阎选《虞美人》词:“粉融红腻莲房绽,脸动双波慢。” 脸动即眼睑闪动,描写转动眼睛、目光随意游走的神情。由以上诗文可知“脸若桃瓣”实意为“睑若桃瓣”,即眼睑如桃瓣,眼睛的形状像桃瓣,也就是“眼若桃瓣”,除庚辰本、甲辰本外,其他众多版本对宝玉肖像描写的顺序应该是一致的,是按“脸形、脸色、鬓、眉、眼形、眼神”来写。而从对偶角度看“眼似桃瓣,睛若秋波”、“脸若桃瓣,睛若秋波”、“眼若桃瓣,睛若秋波”三句,“眼”对“睛”比“脸”对“睛”更合适也更容易让人了然,两句都用“若”比不上一用“似”一用“若”。
故应是甲戌本的文字“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眼似桃瓣,睛若秋波”最好。再说如按庚辰本的文字,黛玉的视线已由宝玉的鬓角移到眉毛上了,忽又转到整个面部或又转到两颊,再忽又转到眼睛上,如此眼珠乱转,着实唐突了黛玉,非世外仙姝之眼神。
二、黛玉肖像
苏教版必修二《林黛玉进贾府》中黛玉的肖像是:“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对于黛玉的眉目,脂本有夹批:“奇眉妙眉,奇想妙想”“奇目妙目,奇想妙想”。到底是怎样的奇眉妙目,版本众多:
甲戌本:两湾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非□□□□。
列藏本:两湾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
卞藏本:两湾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飘非飘含露目。
己卯本:两湾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笑非笑含露目。
梦稿本:两湾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甲辰本:两湾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戚序本:两湾似蹙非蹙罩烟眉,一双俊目。
蒙府本:两湾似蹙非蹙罩烟眉,一双俊目。
有正本:两湾似蹙非蹙罩烟眉,一双俊目。
庚辰本:两湾半蹙鹅眉,一对多情杏眼。
舒序本:眉湾似蹙而非蹙,目彩欲动而仍留。
甲戌本是现存各抄本中保存脂批数量最多、也最接近曹雪芹原稿真貌的抄本,对于黛玉奇眉描写有涂改痕迹,底本原字似为“罥”,被人描改作“笼”,奇目被抄手打上五个红框,以示有五字虚以待补。正因奇眉被涂改,奇目阙如,故黛玉的眉目众多。眉有罥烟眉、笼烟眉,甚至变成了罩烟眉、冒烟眉等版本。奇目变成了一双似目(己卯本原抄“一双似目”,后在“似目”旁夹补“笑非笑含露”,又有别种墨笔在“笑非笑含露”上添补“对多情杏眼”),一双俊目(蒙府本、戚序本等),还被改成“鹅眉”“杏眼”类的俗眉俗目(庚辰本)。
比较“罥”、“罩”、“冒”三字字形,不难判断“罩”、“冒”为“罥”的误抄。再比较“罥烟眉”、“笼烟眉”两版本,“笼”字是常字,有和“烟”字搭配的现成名句,如杜牧的“烟笼寒水月笼纱”,但“笼”意为笼罩、遮掩,涉及面颇广袤,用“笼烟眉”描黛玉之貌,岂不给人满脸愁云之感?黛玉有愁,但不至于愁眉苦脸,让人见其脸上愁云笼罩而心生抑郁,故“笼烟眉”显愁情过重。
笔者以为此处是用“似蹙非蹙”表黛玉之轻愁,而用“罥烟”表黛玉之眉形。罥有缠绕、悬挂之意,如《文选·鲍照〈芜城赋〉》:“泽葵依井,荒葛罥涂。”吕延济注:“罥,绕。” 唐杜甫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韦应物有《沣上寄幼遐》诗:“罥罣丛榛密,披翫孤花明。”清孔尚任有《桃花扇·归山》:“燕泥沾落絮,蛛网罥飞花。” 荒葛、飞茅、孤花、蛛网、飞花或为细长之物,或为轻盈之物,用“罥”字表其缠绕、悬挂亦显轻灵之态。
“罥烟”为在空中悬挂、缠绕的烟缕,给人一种轻灵缥缈之感,“罥烟眉”写眉如一缕轻烟飘至额际。唐张泌有“浣花溪上见卿卿。脸波秋水明,黛眉轻”之语,卓文君即是以眉轻而著名的古代美女,《西京杂记》卷二云:“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宇文氏《妆台记》还说因受卓文君影响,时人效画远山眉。汉氏伶玄《赵飞燕外传》载,汉成帝妃赵飞燕妹合德,为薄眉,号“远山黛”。将眉喻为远山、春山,取其淡远、细长之形,宛如水墨画里的远山隐隐。韦庄《荷叶杯》词云 :“绝代佳人难得,倾国。花下见无期,一双愁黛远山眉,不忍更思惟。”欧阳修《诉衷情》:“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宋许棐《琴调相思引》:“恐花飞去,无复上芳枝。已恨远山迷望眼,不须更画远山眉”,可见远山眉除眉色轻淡外,往往含有离愁别恨之情。明杨慎《丹铅续录·十眉图》:“唐明皇令画工画十眉图。……二曰小山眉,又名远山眉;……八曰还烟眉,又名涵烟眉;九曰横云眉,又名横烟眉;……”“罥烟眉”应源于“远山眉”“涵烟眉”,但“罥烟”比“远山、涵烟”两词更富有诗意,“罥烟眉”比“远山眉”“涵烟眉”更显轻盈,更具空灵之美。且曹雪芹好友敦敏的《懋斋诗抄》中有一首《晓雨即事》,诗中有“遥看丝丝罥烟柳,坐听细细打窗篷”之句,柳色如烟,柳丝如眉。用这迷蒙细雨中如烟飘挂的初长柳丝来刻画林黛玉的眉毛,新颖别致,清丽脱俗,故“罥烟眉”才是真正的“奇眉妙眉”。
至于眼睛,最佳版本应是“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目为性之灵,林黛玉是为还泪而来的西方灵河岸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前世神瑛侍者的甘露灌溉之情用今生眼泪来还,为玉而泣,以晶莹之泪洗净顽石所蒙之尘,洗出晶莹美玉之本相,为黛玉现世存在的意义,即“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眼为蓄泪而生,眼中含泪是黛玉的品貌特征。故众人眼中的黛玉是“举止言谈不俗”、“有不足之症”,熙凤眼中的黛玉是“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宝玉眼中的黛玉才是真正的黛玉,是风露清愁的世外仙姝。如女儿是水做的骨肉,那黛玉便是泪做的了。泪为水之至尊,露为水之至洁,来时为露,去时为泪,露即泪,泪即露,今日眼中所含之露即为他日洗玉之泪,“含露目”才是黛玉的眼睛。相较之下,“含情目”为寻常之目,只得一“情”字,不如“含露目”既见两汪清澈明净如含露水的美目,又和下文“泪光点点”相照应,兼点黛玉之前世并寓还泪之义。况黛玉此时年纪尚小,就含情脉脉起来?怕是不妥。再从对偶的角度看,“罥烟眉”何等灵秀脱俗,“含情目”则实说落俗,“烟”与“情”,亦非同类,不成工对。
正如“似蹙非蹙”描黛玉含愁之神态,笔者以为“含露目”前四字修饰语作用相同,亦是描黛玉之神态,应以“似泣非泣”四字最为恰当,对仗也最工。
比较“似笑非笑”“似喜非喜”“似飘非飘”“似泣非泣”, 在情态上,“似喜非喜”、“似笑非笑”可为一类,联系黛玉当时的处境和心态,因母丧而抛父进京,初进贾府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说“喜”,怕是没有,说“笑”,倒是她最多,但是是怎样的笑呢?对于长辈垂问、留吃晚饭,黛玉“笑回”;初见熙凤,她“忙陪笑见礼”;舅母嘱咐,她是“陪笑道”。可知这笑是出于礼貌,是不得不笑,是小心谨慎,懂事识礼、细心乖巧的体现。对于宝玉,黛玉除了“吃一大惊”,并未笑过,倒是宝玉一直在笑,可知“似喜非喜”、“似笑非笑”非黛玉之神情。
至于“似飘非飘”,自卞藏本面世,评者甚众,红学专家祝秉权教授可为其代表,祝教授著文称:“她那含有清澈露珠似的泪眼,‘似飃非飃’[1]的目光,正反映了她初至贾府时的清纯、张惶、陌生、探索而又富于灵性的性格和内心世界,也象征着她一生落花飘渺无依的悲剧命运。”但笔者以为以黛玉之灵秀聪慧、自尊谨慎,绝不会是“张惶、陌生、探索”这样没见过世面的小家碧玉似的神态。带着“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心思,黛玉进贾府的表现可以说是可圈可点,“与别家不同”的外祖母家正是借黛玉的一双慧眼才层层铺展在我们面前,“似飘非飘”的眼神终非黛玉之本色。至于“象征着她一生落花飘渺无依的悲剧命运”,虽可成说,但黛玉为还泪而来,泪尽则逝,这凄美缥缈的爱情是预设的,“质本洁来还洁去”,并不能用“落花飘渺无依的悲剧命运”来象征黛玉。故“似飘非飘”虽远比“似喜非喜”“似笑非笑”“多情杏眼”一类为佳,但仍不如“似泣非泣”贴切。
在前有“似蹙非蹙罥烟眉”,后有“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的语境中,只有“似泣非泣含露目”,才使上下文妥贴完整。蹙有屈聚、收拢之意,王观《卜算子》:“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即反用眉如远山,目若秋水之意。黛玉的眉是似蹙非蹙,正因“这妹妹眉尖若蹙”,故宝玉给黛玉取了“颦颦”作表字。比较蹙眉对笑目、喜目、飘目、泣目,孰劣孰工,一目了然,“似泣非泣”正写出黛玉水汪汪的“含露目”里恍若有泪光泪影,却未真有泪流出的神态。
综上所述,列藏本的“两湾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是描写黛玉眉目的最好版本,也无怪乎当年周汝昌老先生在列宁格勒看到此句是“又惊又喜”“以致往下再看别处的异文,简直‘看不见’了”。
最后说说这“两湾”的“湾”字,所有抄本都写作“湾”字,但通行版本都印作“弯”。湾,其一意为水流弯曲处。北周庾信《望渭水》诗:“树似新亭岸,沙如龙尾湾。”宋司马光《和景仁西湖泛舟》:“满船歌吹拂春湾,天外晴霞水底斑。”清丘逢甲《西贡杂诗》之一:“九十九湾春水曲,澜沧江上作花朝。”其二为量词,多用于小水。唐钱起《江行无题》诗之九十:“一湾斜照水,三版顺风船。”《红楼梦》第五回:“后面又画着几缕飞云,一湾逝水。”其三同“弯”,弯曲貌,唐窦弘馀《广谪仙怨》词:“独望天边初月,蛾眉犹自湾湾。”曹公不用“弯”而采用“湾”,使眉目更具女儿是水做的灵秀之气,目如一湾秋水,眉如一湾秋水后迢渺绰约的青烟,眉目相映,真正写尽了黛玉的超尘拔俗的空灵之姿,可知脂本的夹批:“奇眉妙眉,奇想妙想”“奇目妙目,奇想妙想”绝非虚言。
作此小正,是希现行教材能尽早还宝黛的眉目以本真面目,以飨师生,告慰曹公。
注释:
[1]“飃”即“飘”的异体字。
参考文献:
[1]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影印本,2010.
[2]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影印本,2010.
[3]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己卯本[M].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2010.
[4]列宁格勒藏抄本《石头记》[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2003.
[5]卞藏脂本红楼梦[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6]周汝昌.为了林黛玉的眉和眼[A],红楼夺目红[C].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
[7]祝秉权,梅玫.一双似飃非飃含露目——读《卞藏脂本红楼梦》[J].红楼研究,2007,(1).
[8]汉语大词典[Z].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赵安如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黄岩中学 318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