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就高职生口语训练中存在的不足加以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策略和方法,让学生从“不敢说、不想说、不会说”到“敢说、想说、会说”,以此增强学生口语表达信心,开拓高职口语训练思路,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养。
关键词:高职生 口语训练
随着社会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各行各业对人才语言沟通能力表现出高度的重视与需求。现实职场情况显示求职过程中,沟通能力比专业知识更重要。正因如此,各高职院校纷纷开设了《演讲与口才》课,旨在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但是,从近几年笔者所执教的《演讲与口才》课程和选修课《实用口才训练》中,却发现学生在口语表达上的不少问题。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笔者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口语表达的不足采取了不同的策略与方法。
一、口语训练中的不足
1.学生“不敢说”
从笔者在语文教学及《演讲与口才》教学中接触的高职学生来看,极大多数的学生在当众演讲时,都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一种恐惧、焦虑的心理。有些学生虽课后与同学交谈得很活跃,可是在课堂上,站在座位上还能讲几句,可如果让他站到讲台前面对大家讲话,他们就会面红耳赤、手足无措、声音颤抖、思维短路。即使是那些活泼调皮的男生也会变得腼腆,更不用说是胆小的女生了。
分析其原因,笔者认为这与学生进高职院校前就存在的“先天不足”有关。从小学到初中,虽然各级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任务中都有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要求,但从开学的第一堂自我介绍中,他们就暴露出实践能力的薄弱。另外,从中学到高职,大部分的学生中考成绩并不理想。在对自身评价平平或略低的情况下,对于表达自身、展示自我的口语表达就会缺乏必要的自信。加之对新环境、新学科感到既陌生又好奇,所以自然形成了这样一种胆怯、羞涩的心理。
2.学生“不想说”
虽然,高职学生在心理上更加成熟,但同时也更加趋于封闭。课堂上愿意主动发言的学生基本没有,反而把兴趣转移到台下和同学聊天、开玩笑。另外,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与教学模式的单一也有一定联系。如果是按照教师的意愿,规定范围,拟定题目,让学生按照布置的题目,写作、背诵,上课逐一上台讲,由于题材单一,见解大同小异,同学们听起来不感兴趣。同时也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说起来东拼西凑,语句不畅,加之刻板的形式,便造成了说者应付,听者无心,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的局面。
3.学生“不会说”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普遍存在重视语文“听、读、写”能力,而轻视“说”能力的现象。但实际上,一个人口语交际能力不仅仅是单纯说话技巧的体现,也是一个人思维能力、知识水平等整体素质的体现。口语能力的提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敏捷性、灵活性和逻辑性。学生“说”的能力直接影响到他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写作能力。刚开始口语训练的时候,许多学生回答问题时寥寥几语,神情紧张,很难完整地说完一句话。虽说讲话人人都会,但要在大众面前作精彩的演讲却并非人人都会。笔者常和学生开玩笑说,演讲就如同女人,既要能“下得厨房”,又能“上得厅堂”。很多学生的演讲还停留在中学时代的死记硬背演讲稿的水平。这离真正的演讲是有距离的。学生不会处理在演讲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状况并由此感到困惑。如突然不知道该怎么讲下去,忘词了;怎么和台下的观众交流;缺乏基本的演讲态势,不知道手脚怎么放,眼神怎样运用等等,这都是缺乏语言表达锻炼的结果。
二、针对口语训练中的不足,采取相对的策略
1.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敢说”
学生不敢说是因为在公众面前讲话有畏惧心理,或是怕自己说不好。针对这种情况,在开始上《演讲与口才》课时,可以先让学生有个心理适应的过程。这时首先要培养学生大胆上台和说话的勇气,以敢说为主要目的。如果一开始就给学生一个题目直接让其发表演讲,这对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所以培养学生敢说,要先从容易的开始,笔者认为达到这一目标的捷径之一便是以朗诵为主,搞技能训练。朗读是把别人已经写好的文章富有感染力地读出来,这是过渡到自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能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的一条行之有效的训练途径。由朗读过渡到说话,说自己深有感触的话语,要发自内心,做到事信、情真、理直,逐渐地摆脱紧张情绪,顺着一定的线索,把握住说话的语脉,围绕一个中心,轻松自然地表情达意。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一定的思想,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情绪,只是很多人往往难以找到一个很好的突破口,抽丝剥茧般用语言传达出来。如果我们让学生循序渐进地不断得到训练,学生可以很好地克服那些心理障碍,从而使口语水平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第二,坚持好课前两人练,搞口头小训练。为了锻炼学生敢说,克服学生“怯、慌、怕”的心理,规定在每天上课前几分钟,按学号排两名学生上讲台,以自我介绍、我的家庭、或是一段见闻趣事一项活动等简短易讲的话题为内容,要学生提前准备,编排提纲,组织语言,进行有声有色的口头表达。这样既锻炼了学生上台的勇气,训练了积极思考的能力,也使学生在一种轻松、自然、有趣的环境之中锻炼说的能力。
2.创造机会,营造氛围,激发学生“想说”
笔者认为“说”的氛围很重要,教学氛围是笼罩在课堂上的特殊气氛和情调,它的创设,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智力陶冶情操,优化教学效果,具有不可估量的潜在价值。情感基调的奠定,教学氛围的引入和设置,必然造成教学双方的共鸣,大家的情绪在共鸣中得到陶冶、升华。因而,首先教师要尽量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说”的环境。也就是说,老师一定要进入角色,要大胆地讲,而且一定要热情洋溢,这会起到很好的感染作用,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其次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优秀主持人的朗读片断,或是“实话实说”、“焦点访谈”、“今日说法”等内容十分贴近生活,表达百姓心声,易使学生产生共鸣而有话可说的节目。再次就是要注意发挥那些有鼓动性的学生的潜力,用他们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气氛。对一些很有表现欲望的人缘不错的学生,要充分给予他们表现的机会,并且对他们的表现以肯定赞扬为主,这样通过他们赢得全班同学的积极性,活跃集体的气氛使大家踊跃发言。
3.多渠道、多手段地培养学生,使学生“会说”
教师要建立一套多渠道、多手段的行之有效的说话训练方法,让学生时刻围绕“说”进行训练。首先是与语文课堂教学紧密结合,随课堂依附读写训练。如朗读、复述、背诵课文、精美的文章或语言片段,课堂谈话、讨论,看图说话,口头作文等。通过对声情并茂的名篇的朗诵指导,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语感,使之发音准确,口齿清楚,语气连贯,表达流畅,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同时,也不断增加自己的语言储备,净化自己的口语,从而丰富、规范口头语言,提高说话能力。另外,朗诵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自然得体的语言态势。一旦朗读成了风气,学生便会自觉深钻材料,若能模仿播音员朗读或朗诵,就会自然使学生加深理解和感受,进而化成自己的思想感情,无形中具备内部语言组织和进行语言编码的能力,以实现有声语言的转换,提高说话能力。
其次是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广泛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第二课堂是进行口头表达能力训练最广阔的天地,只要我们动脑筋想办法,就可以开展起多种形式的练说活动,如果有时间我们可以组织学生举办故事会、诗歌朗诵会、专题演讲会、辩论会等活动。作为教师,一定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积极为学生创造说话的条件,给学生创造语言环境。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练习说话的兴趣,从而收到较好的练习效果。另外,练说的课外活动,大多是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这样的环境不仅给说话练习提供了丰富材料,还为这些练习提供了具体的目的、对象和场合,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练习说话,可以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更能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避免学用脱节的弊病。
再次,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大胆地让学生在社会中进行说话操练。职业学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相对较多,教师要敢于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走上社会,去做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比如我校就开展了“江海志愿者”服务社团,在社会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利用假日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让学生在社会活动中体会生活,学习语言,并根据特定的时空、条件、语言、环境和不同的交际对象,灵活地组织语言来交流感情,旁征博引,以理服人。
以上是笔者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得出的一些粗浅之见,但也收到了一定的成效。通过循序渐进地多渠道、多手段的训练,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将来的工作职场中都能做到敢说、想说、会说。
参考文献:
[1]何霄燕.高职口才训练现状及对策研究[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
[2]许黎英.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口语训练强化策略探讨[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通讯),2009,(7).
[3]蒋正芳.《口才与演讲》:提高职校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J].职业教育研究,2008,(8).
[4]李桂荣,张姝婷.职业学院语文教学提高口语训练能力的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4).
(尹丽 江苏省南通商贸高等职业学校22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