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燕赵新时期著名作家关仁山写于90年代末期的《风暴潮》,以自然灾害、市场经济建设、腐败廉政等多重意义上的“风暴潮”为侧重点,塑造了20世纪90年代中共市县级领导干部的形象,作品对身陷90年代社会敏感问题的这些人物的关注,显示了作者试图在复杂性中探寻问题真相的执著,并在与90年代中国文化的密切关系中,彰显出了对饱含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价值观的追求精神。
关键词:燕赵新时期作家 关仁山 《风暴潮》 人物塑造 90年代文化
燕赵新时期著名作家关仁山写于90年代末期的《风暴潮》,由一场自然灾害引起的风暴潮入手,展示了90年代市场经济建设中的腐败与反腐的风暴潮。作品以不同视角的叙述策略,关注了90年代民众普遍关心的社会敏感问题,并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中共市县级不同类型的领导干部形象的塑造,试图展开对90年代文化的批判性反思。而作品也主要以五类人物,集中呈现90年代文化选择下的风暴潮。
作品塑造贪腐官员的方式,更多的是采取把这些人视为“逼老百姓撕破脸皮”的“败类”“历史的罪人”“蛀虫”的“改革者”的视角,这一视角首先指出他们堕落的表现:用人民交给的权力,打着开发和建设的幌子进行权钱交易,用金钱开道,寻找自己的保护伞,为自己谋私利。作品以“老百姓指着后脖梗子骂街”的愤慨,“有钱能买断国法吗”的疑问,告诫“掌握着实权的干部廉洁奉公时”的两个“不要以为”,明确指出他们“凭虚假的热情”骗取了人民信任的危险性和破坏性,从反面回答了90年代干群关系存在问题的原因之一,同时也试着为存在这些问题的干部指出解决问题的方式。
作品在分析贪腐干部堕落的表层和深层原因时,并没有舍弃其在亲情中表现出的善良人性,诸如曾经“纯朴、正派、实在”,一直“孝敬老人,疼爱孩子”等。作品从作为人民的公仆式干部的视角来表现他们的言行,恰当地体现出作者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探索人物复杂性的努力,即力争在人性深处探寻“人变”的原因。对于这些堕落者,作品不惜以“改革者”眼中有关“灵魂的卑劣和高尚”与否的判断,表明蕴含其中的鲜明爱憎。与此相关,对于“改革者”眼中喜欢跑官、以各种方式努力寻找表现机会的官迷典型,作品保留了他们“表现”时有关“考验”的言行和内心“十分清醒地想”到的内容,显示了“改革者”眼中这类人对灾难和喜事、“骨子里”和“做给别人看的”等事情的思考,在以此视角感知了其“可爱的一面”的同时,也以不同领导干部的视角补充了有关对这类人物的猜想和判断。作品以悬置对这类人物的是非曲直的直接表态的方式,表明了作者对90年代文化选择下的风暴潮的反思和关注。
作品保留了“改革者”眼中反贪勇士的自我说明——“喜欢实打实地干”,有关做反贪工作的人与有后台的铁腕人物合拍的内心活动,以与前者对话的方式分析出腐败者“敢铤而走险”和具备“自身的安全感”的根源,以二人有关“魄力”、“责任”、“廉洁”与“犯罪”、“贪官”等关系的辩论,“改革者”对“有手腕”、“有血性”的这类领导干部的内心的明确判断,面对“闲话”和“诋毁”中对“正经事”的“支持”,以及“改革者”言行公开的展示,表达了干部应有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动力的来源。与之相应,“为一方水土喷上一腔良心血”的,还有致力于“使百姓脱贫”的“改革者”眼中的人民的公仆。因此,作品重点以此视角感知这类人物对人民有感情,干工作有一种拼命三郎的精神。而对前者的展示,一方面以与主人公是忘年交的搭档视角来展示主人公的逐步认知,从“不断告诫自己”“希望自己要喜欢”,“将心比心”,到“涌上心头的是复杂而难受的滋味”,“变成敬畏”;另一方面又以其取得“政绩”的原动力展示人物精神魅力与父辈的密切关联,以他对“老百姓用血肉之躯支撑着我们的改革开放大业”的感慨,对“改革者”“魄力”与“对党和人民有益”的教诲,以对“在老百姓不信有为工作累坏的人的年代”的背离,实践着共产党员“张扬着生命的诗意和激情”,让90年代末的读者触摸和怀念着这个“以膜拜的姿势,在天堂与地狱衔接的门槛上匍匐着”的“高尚的灵魂”。作品对这类人物塑造的深刻之处在于它没有回避人物在“市场和科学无情”的背景下退位的遗憾。作品以“改革者”眼中所感知的人物的挣扎,“脸上的庸常、漠然以及随遇而安的神态”,“曾经沧海的英雄慨叹”,有关“台上”、“台下”、“处理”与“教育”的思考,“掩饰不住内心的不满和愤怒”以及“把全部的牢骚一古脑地泼给他们”的愤慨,反衬出党多年培养的这些老干部,都在努力寻求“在风暴里牢牢地站稳脚跟”的救命稻草。
身为“改革者”,他记住了自己的后台——省级高官老丈人有关“官场”的教诲,知道了自己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该如何去做。对于这个核心人物,作品以不同方式侧重展示了他与解决90年代“最敏感的问题”所形成的风暴潮的关系。作品描述他与工人代表谈话到黎明时分,以记录谈话内容时的心理活动描写,取代了“整整记了半本子”的问题,说明了问题的严重性和需要解决的迫切性。作品以更多的笔墨,呈现出了“改革者”感知到反贪勇士看穿自己在官场中伪装时表现出的尴尬和无奈,对自己在欢迎酒会上的“和善”,保持“必要的微笑”和“必要的沉默”,“不动声色地注视”“打量”的表现和改掉喜好喝洋酒的原因,他看不惯甚至招架不了私下里的跑官行为,工作中因为种种复杂情况不能让他事事分明的苦恼,面对腐败大案时良知不容他黑白颠倒的内心斗争过程。在人生和婚恋情感中,作品一方面突出了人物在原则和情债选择中与自己的心魔进行较量的难以言表的愤懑和痛苦,突出表现了主人公交织着怯懦与勇敢的内心;另一方面,出身高官家庭的妻子的生活方式让主人公反思着“整天戴着面具”的“官场”“体制”,使得他带着找不到爱情答案的满怀激愤和痛苦,用男人的方式来化解内心的伤痛。而他又是如何“走出了阴影”,变得“踌躇满志,渴望雷电,渴望风暴,渴望翱翔”的,其精神支柱来自何处?作品回答这些问题的方式也很特别:拿出人民公仆写来的信。这种处理方式的简单化,蕴藏着作者在心与心的碰撞中所产生的价值取向:“从前的一切就忘得干干净净……新的生命将如何在阵痛里诞生。”
应该说,作品运用不同的描述方式,以不同的人物视角,展示了身陷90年代社会敏感问题中的党员干部所做的努力,一方面显示了其试图在复杂的社会中探寻各种问题真相的执著,另一方面又在与90年代中国文化的密切关系中,或者说叙述对90年代文化的批判和反思中,彰显着饱含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价值追求。
(本文为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燕赵新时期以来作家文学与现代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互动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HB10QWX075;河北省邢台学院博士科研启动津贴资助项目阶段性成果。)
(任慧群,崔景秋,陈凤珍,施江斌 河北省邢台学院中文系 05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