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课堂”是一个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地方,是一个产生思想光芒的地方,是一个展示才华与自信的地方。高效的活跃的语文课堂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梦想与追求。但是传统的语文课堂往往是枯燥与沉闷的,学生游离于课堂,没有真实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学效率十分低下。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探索了一些让语文快乐起来,让课堂灵动起来的方法。
关键词:音乐元素 表演艺术 影视作品
课堂,承载着师生的生命律动。它不是教堂,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地方,是学生生活的中心地带,动感地带。在这里,他们体味到的应是生活的情趣,生命的意义,激情的迸发,而不该是压抑、无聊和厌倦,应是老师快乐地教,学生快乐地学。让课堂洋溢欢乐,让学生充满灵动,应该成为师生共同的追求。然而,纵观当前的课堂,严肃和紧张太多,规矩和要求时时抑制着思维的拓展和表达的灵动。
在现实的教学中,由于语文本身博大精深的特点,学习效果的体现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与潜移默化的熏陶而不能立竿见影,因此造成许多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失去兴趣,语文课堂变得死气与沉闷。鉴于这些情况,如何活跃语文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将从教学的点滴收获中探索快乐语文课堂的一些方法与大家分享。
一.设置音乐情境让学生快乐学习
圣人孔子闻韶乐而“三月不知肉味”,“高山流水”成就了一段知音的佳话,“好一朵茉莉花”代表中华形象飞向世界……这一曲曲动听的音乐像甘泉一样滋润着我们的心田,陶冶着我们的情操,可以说,音乐的魅力是巨大无穷的。中学生都是十六七岁的花季少年,对于音乐的喜爱是他们的天性使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入适合文章情感基调的或能更好深化文章情感的音乐作品,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尽快走入文本,又可以深入学生内心与他们产生情感共鸣。
例如在教学《唐诗宋词选读》中岳飞的《满江红》这首词时,由于岳飞是满怀抗金复国远大志向的民族英雄,是备受后人敬仰的爱国志士,而这首词运用了铿锵有力的语言,气势磅礴的情感传递出词人那种深厚的爱国热情。所以,结合本词的内容、词人的身份及情感基调,在教学时播放著名歌手屠洪纲的《精忠报国》,那壮阔的MTV画面、浑厚的歌声以及铿锵有力的歌词让学生深受感染,有些学生情不自禁的唱和起来,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人的情感、理解爱国的内涵。在学习完本词后,绝大部分学生当堂课即能够满含激情的背诵下这首爱国词,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音乐的设置让课堂灵动起来。
音乐元素引入课堂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作为导入创设学习氛围,可以作为背景音乐成为朗诵伴奏。在学习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播放古筝曲《春江花月夜》,那种柔软的曼妙的乐调在教室内缓缓流淌时,学生很快陶醉于那“水天一色无纤尘”的优美意境中。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用《人间四月天》中的插曲《再别康桥》,可以使同学们在黄磊忧郁而优雅的歌声中,去寻找康河的美景,探寻志摩的心思。在讲现代诗《雨巷》,时播放同名歌曲《雨巷》让学生跟着乐曲节奏朗诵,充分体悟到江南水乡青石板小路和那丁香一样的姑娘所形成的意境美。还有《我与地坛》,范读第一部分“我与地坛”时,使用盲艺人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作为配音,曲作者与文作者的身世经历何等相似,情感又何其相通!课文第二部分“我与母亲”,字里行间蕴含着一个伟大母亲对孩子浓浓的关爱与呵护,朗读时,背景音乐阎维文的《母亲》,悠扬、真挚、深情的歌声深深地打动着学生们的心,这样通过文字与乐曲的双重刺激,学生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怎能领会不到那份多年来想倾吐而无法说明白的情感!
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曾说:“只有音乐才能唤醒人的艺术感觉。”如果教师适时的把音乐恰当的引入语文教学之中,让它走进语文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语文知识,我想,它定会对语文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引入表演艺术让课堂快乐起来
有人说,学校教育像工厂生产产品一样,只需按照程序加工而已,对此我却不敢苟同。学校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中学生更是一群拥有美妙的幻想与极强表现欲的朝气蓬勃的青少年,他们都希望自己被别人重视,都希望获得鲜花与掌声,希望有一个舞台来展示自己的特长。况且,表演与语文教学更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它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这种强烈的展示自我的欲望,设计课本剧让学生参与表演,从而让学生快乐学习,让课堂动起来。实践证明:只要给学生表演的舞台和机会,就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正如曹禺老先生所说:“学生参加演戏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演戏里的人,就必须理解他们的思想与感情,要具备活泼生动的想象,也要有一定的表演能力”,“课本剧可以启发学生的潜在的智力,使他们对听课、读书发生兴趣……”
在教学必修二《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对王熙凤出场这一小说情节,为了让学生能够通过文本全面把握王熙凤的奸诈狡猾、善于逢迎且八面玲珑的多样性的性格,于是我安排班级中几个特别活跃且极具表演天赋的学生通过揣摩人物语言与心理来当众表演这一情节,当扮演王熙凤的女生那种泼辣的笑声从教室外面传来时,学生已充分体会到了这种“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出场方式的先声夺人的效果,随着表演学生的精彩对白,惟妙惟肖地表演,全班学生都很好地把握了王熙凤这一人物性格,这是单纯的静态的文本所达不到的效果。这一场景的演出不仅展示了学生特长,使他们获得自信,更加深了学生们对文本中人物性格的理解,较好的活跃了课堂,使得气氛活跃,双边活动充分。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重点、难点,以学生为主体,精心设计和引导,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才能使课堂表演发挥更大的作用,才能让学生在读中演,在演中悟,在悟中获,在轻轻松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语文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三.引进影视作品使课堂活跃起来
学生的青春期几乎都是在漫漫求学路上度过,他们每天都将自己埋在书本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但是他们毕竟是有思想有个性的年轻人,对于音乐、电影等娱乐活动的喜欢是理所当然的。另外,随着电影、电视的普及,厚重的经典名著改编成了电视剧、电影。影视作品以其生动具体的银幕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面貌、本质,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鉴于此种情况,在我们教学中,为了缓解学生学习压力,提高学习兴趣,同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适当引进与课本相关的电影与电视剧作品,利用影视作品的优势为教学服务,也是很好的活跃课堂的方法。
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较多的中外名著节选。比如小说节选《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空城计》《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林黛玉进贾府》等,戏剧节选如《茶馆》《罗密欧与朱丽叶》《雷雨》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影视作品的欣赏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在教学戏剧《雷雨》时,由于学生对于戏剧方面的知识了解很少,不能很好把握戏剧中尖锐的矛盾冲突,不能通过人物语言来分析人物性格及其潜台词中丰富的涵义,所以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先播放电影《雷雨》,给学生以立体直观的感受,给他们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再让他们结合影片与文本一起分析人物性格时,学生们就很活跃,都能够畅所欲言,较好地把握了人物性格且分析也很深刻,这样就不至于整堂课只有老师在唱“独角戏”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作为语文教师必须研究影视作品对语文教学的积极意义,合理引进,使之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是这门艺术尽情展示的舞台。语文是一门学科,更是一处资源丰富的宝藏,蕴藏了古今中外的文化奇葩,师生饱含激情地快乐学习,共同去探索宝藏,欣赏奇葩,是所有中学语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梦想。那么,让课堂像一湖溪水那样灵动,让学生像鱼儿在水中嬉戏那样快乐。充分活跃课堂,我们就能够让学生快乐地度过每一节语文课,并在快乐中收获知识获得素养。
吴平,教师,现居江苏邳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