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如何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成为真正的主人?语文课堂学习,参与、展示的不应只是学生的身体,不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热闹形式,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思维、智慧与精神;教师不应只是语文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更是语文学习的促进者。语文课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动手,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要让学生动脑,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锻炼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培养他们质疑问难的精神和探索创新的意识,在生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中进行思想的交流与碰撞,点燃学生脑中智慧的火把。
关键词:主体参与 教学相长 学习主人
最近听了几节公开课,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语文课变成了展示课。课前,老师准备好学案,分发给学生;学生根据学案上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课堂上,一组组学生“走马灯”似地展示着自主学习的成果,你方唱罢我登场,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其余学生的眼珠、脑袋、屁股随着这些精英学生的“表演”在飞转……这样教学,整节课都是学生在活动、在展示、在表演,学生仿佛成了学习的主人,老师反倒成了观众、看客。这样的课堂学习,学生真的成为学习的主人了吗?
首先,我们欣喜地看到了语文课堂发生的变化,感受到了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和灵活运用。它改变了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变“教”堂为“学”堂,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是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实现了新课程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再则,教学流程变得更加通畅自如,学生学习的兴趣好像更加浓郁,老师似乎显得更加从容淡定、“清闲自在”……
事实果真如此吗?透过展示课堂表面的“繁荣”,我们不难发现:
1.教师的尴尬位置。曾有一位语文教育专家在全国性语文教研会议上说:“语文教师要封住自己的嘴巴”,“能不多讲的要少讲,能少讲的要不讲”。语文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应是学生学习的园地,这已经成为语文教师们的共识。但是,“封住嘴巴”“不能讲话”的语文教师到底应该站在课堂教学的什么位置?究竟要起到什么作用?怎样起到作用?……学生在课堂上展示的内容都是在教师课前准备的学案规定范围内按部就班进行的,学生表演得再精彩也不过是个提线的木偶,线还是紧紧攥在老师事先准备的学案中——这是一些“高明”教师所采用的遥控式管理,遥控的科学性操纵着表演的人文性。另一种形式是放羊式教学:学案上列举几个问题,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解决。这种教学方式就是把经典课文当作阅读理解来完成,展示的结果只重答案,不问答案从何而来(是独立思考,还是合作讨论的结果?抑或是从学习资料中抄袭而来?);只看结论,不管它的学习过程(思考问题时,有没有遇到困难?遇到困难时怎么办?是与其他同学合作讨论,还是查找学习资料?);只讲知识,不论方法……在课堂展示活动中,学生往往不需要老师的搭台架梯、启发引导,就能把问题讲解得透彻明白、表演得精彩完美。我们在感叹学生的能力非凡、训练有素之时,是否想到:问题都能如此完美地解决,还用学生在课堂上大张旗鼓地进行展示?学生们的能力如此非凡,俨然一个个“小老师”,真正的老师应站在课堂教学的什么位置?学生真的能取代老师的地位?起到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否由一个极端(只有教,没有学——满堂灌)走向另一个极端(没有教,只有“学”——表演展示)?值得我们深思!
2.有了老师精心准备的学案,学生的自主学习有了凭依的蓝本,课堂展示有了活动的规划图;但是正是由于它的出现,课堂教学没有了悬念,没有了激情,没有了智慧的生成和思想的碰撞……我一直以为,语文教学就像写作过程,不同教师上课就是不同风格的作家在写作:有的擅长写小说,悬念丛生,情节曲折,故事生动,引人入胜;有的善于写散文,情真意切,文思泉涌,妙笔生花,行云流水,娓娓而谈;有的专好写议论文,谈古论今,激情澎湃,汪洋恣肆,纵横捭阖,收放自如……文似看山不喜平,语文教学同样如此。如果都是千人一面的自主学习课,都是千篇一律的活动展示课,那么哪里还用苦苦追寻语文教学的恒久魅力?哪里还用孜孜以求去探究语文教学的艺术?如鲁迅《藤野先生》:“(清国留学生)还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对“标致”一词的理解,可以作为一道阅读理解题列在学案中,活动展示时学生都能极其流畅说出正确的答案(查找资料)。但答案如何通过思考得出?很多学生,包括许多老师都不甚了然,不得而知。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是这样处理的:要求学生列举出与“标致”相关的近义词、反义词,学生举出美丽、漂亮、俊俏、丑陋、难看、恶心等等;然后再讨论句中的“标致”作何理解时,学生自然就能轻松理解其意,并能准确体会它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如果不做这样的深究与探讨,即使答案不是由教师灌输而来,是从学生的口中说出,表面上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结果还是一样,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并没有得到进一步的锻炼与提高!
3.这样的“活动展示”教学,教师真的教得如此轻松?学生学得如此快乐?表面上如此,课堂上如此,但平时呢?课前课后呢?据我所知,教师每节课前准备学案就得做足功夫:收集资料,选择习题,打印分发;学生每天得疲于奔命应付每一学科的学案习题、进行没完没了地预习复习;课后,教师要收齐批改,整理反馈,重点评讲,讲完还得收上来,以备学校或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教师平常还得备课、研究学生、批改作业……如果每一节课、每一天都是如此,不论对于学生,还是对于老师,增效减负都是一种奢望!
如何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成为真正的主人?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活动展示,灵魂在场。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不能只是预设学案的静态展示,更要关注语文学习的动态生成。语文课堂教学,不能只倾向于“精英”教育,拽着学生的思路飞跑,而应面向全体,为了一切学生的全面发展!活动展示课,不应只是精英学生表演的舞台,要求每位学生的共同参与和个性展示;参与和展示的不应只是学生的身体,不仅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热闹形式,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思维、智慧与精神,要求灵魂在场,让生命飞扬!
2.对话共生,教学相长。以前的语文教学,不见学生的“学”,只见教师的“教”——满堂灌或满堂问;现在,则只见学生的“学”——表演、展示,不见教师的教。如何做到“教”“学”相长?对话共生!不是老师教、学生学,也不是学生学、老师看,而是老师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提高,一起进步!语文课,不仅要展示学生的个性,也要上出教师的风采:教师不只是语文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更是语文学习的促进者——对话共生,才能教学相长!
3.自主合作,学做主人。语文课堂学习,不仅要让学生动手,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课堂教学表演的舞台让给学生,变“教”堂为“学”堂;更要让学生动脑,锻炼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培养他们质疑问难的精神和探索创新的意识。只有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课堂学习才能“活”起来,课堂教学效果才能“好”起来,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学习更加有效、实效、高效!
4.激发潜能,引燃智慧。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语文课堂教学,既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在生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中,进行思想的交流与碰撞,点燃学生脑中智慧的火把!
陈颂善,教师,现居江苏赣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