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鹅的故事》这篇课文讲述了一群天鹅为了生存,在一只老天鹅的行动感召下,用自己的身体破冰的神奇壮观的场面,赞扬了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下面主要解读老天鹅用身体破冰的场景细节。
课堂描述
(特写镜头:老天鹅)“一只老天鹅腾空而起,像石头似的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这个惊心动魄的特写镜头极大地震撼了猎人的心灵。更应让学生去好好品味,感悟老天鹅勇敢、果断的牺牲精神。
首先,感受老天鹅的用力。
先请学生默读第五自然段,找出最能让你感受到老天鹅在用力破冰的词语,并写下自己的体会。交流时抓住“重重地”“腾空而起”“像石头似的”去感受生命的不屈与伟大力量。如“重重地”学生在读中体会两个“重”字叠在一起,该是怎样的用力。带着自己的理解先读读这个词语,再把它放到句子中读一读!(即时评价)“腾空而起”,先和学生一起来写“腾”字,提醒学生注意它的右下方,猜猜它和什么有关?(学生猜出,即时评价)师进一步解读启发:它原指骏马奔腾跳跃,后引申为上升,想想骏马奔腾是那么有力,老天鹅怎样上升才叫“腾空而起”?这个词该怎么读?学生自然体会出“只有飞得高才能落得重”。(即时评价)请学生把这个词语放到句子中再去读一读。(即时评价)同理“像石头似的”让学生用心去体会老天鹅用力之重与奋不顾身。(即时评价)
我还注意适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你的朗读让我听到一种声音,你听到了吗?把你听到的声音融到它的动作中读一读,让我们也听到。一起来!(即时评价)
其次,想象老天鹅的疼痛,感受它的顽强。
创设情境:同学们把老天鹅用身体撞在冰面上的情景读得那么真切,可是你知道吗,每当我读到这段话时,我都不忍心将这些字眼读得那么重,我都不忍心看到“老天鹅像石头似的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知道为什么吗?想想老天鹅的感受。学生自由说,(即时评价)再请学生也带着这种不忍和心痛去读读这句话,学生的潜意识里就会赋予语言以温度,赋予老天鹅以情感。
然后抓住省略号让学生读中感悟:在冰封的湖面上,在呼啸的北风中,老天鹅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地扑打镜子般的冰面,它的胸脯和翅膀会发生哪些变化?你能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伤痕累累、血迹斑斑等)再这样扑打下去,老天鹅也许会——死,会有生命危险,但它有没有放弃?(没有)这是怎样的一只老天鹅呢?(不达目的不罢休,勇敢、顽强)
教师饱含深情地描述:是的,它不仅仅是在用它的身体破冰,更是在用它顽强的毅力在破冰呀!难怪斯杰潘称它为顽强的——破冰勇士!
再次:结合前文,感悟老天鹅舍己为人的献身精神。
老师引读“只听得‘嚓——嚓——’,冰层裂开了一条小缝,接着又裂开了一条……冰面终于塌陷了,出现了一个小的冰窟窿。”老天鹅终于吃东西了(继续读)。
请学生快速读读前面的3、4自然段,从而体会出它破冰不仅为自己为同伴,它不仅勇敢顽强,还是那样的舍己为人、甘于奉献。
智慧解读
呈现阅读指导的梯度,循序渐进,层层深入。
“以读为本”,在语文教学中一直倍受推崇与重视,《语文课程标准》把“读”提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指出朗读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语感,提高理解、欣赏能力的重要方式。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在默读中与文本对话,抓住“重重地”等关键词体会老天鹅破冰的用力,在此基础上进行交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接着通过创设情境想像老天鹅的疼痛,并在反复朗读中感受它的勇敢顽强。最后在引读中抓住“继续”一词,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感悟老天鹅舍己为人的献身精神。在读中品味才能内化、提升。
注重学法指导,评价中促发展。
重视默读训练,在学生默读时教师渗透边读边思考并写下读书体会的方法。对学生的表现给予个性化的评价,紧扣文本和学生的实际表现多用激励性语言进行评价。评价巧妙自然,不留痕迹,“润物细无声”。
谭萍枝,教师,现居江苏赣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