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欣赏缤纷的自然美、温暖淳朴的人情美,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怀。
教学重点:
品味文章自然淡雅、清丽委婉的语言。
教学计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水果蔬菜是家乡的甜,鸡鱼鸭肉是家乡的鲜,风景是家乡的美,月是故乡的明。”“故乡,我们哪一天回去?家乡味,我们哪一天能再尝呢?”这是远在台湾的琦君怀念故乡的肺腑之言。多情而富于表现力的作家总是不能忘情于养育他们的故土,那么,琦君笔下的故乡有着怎样的芬芳和怎样的色彩呢?
琦君,现当代女作家在司法部门工作并任台湾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她的古典诗词修养深厚,文学语言清丽雅洁,她是电视剧《橘子红了》的作者。
二、深情地朗读
读出眷恋而温暖的情怀,语速舒缓,情感深婉。
三、整体把握,划分段落层次
(一)(1—2)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
1.香气袭人的桂花勾起我的乡愁
2.从“色”“香”“味”着笔,描摹桂花朴素的外表和迷人的清香。
比较欣赏:宗璞“我曾迷失在荷花那悠远的清香里,也曾迷失在桂花那浓酽的甜香里。”
(二)具体回忆故乡的桂花雨。
我在收获桂花过程中的盼望、参与和分享的喜悦。我的焦急期待→孩子的天真无邪
母亲忧心忡忡→对家庭的担当
4(三)杭州念中学时吃桂花赏桂花的一段往事
着重展现杭州“桂花栗子羹”的清香和美味,展现摇桂花落花满地的唯美。
四.散文特色探讨
散文的小说化是琦君散文的独创风格,她的散文里常有几个呼之欲出的人物,那么文中究竟描写了父亲和母亲怎样的生活图景,在你的心目中,他们分别是怎样的形象呢?
明确:父亲叫我认识各种各样的花,即兴赋诗,他是一个有书生气质的人,是一个雅致温和有艺术修养的人。
母亲敦厚慈祥,善良,对邻里乡亲温情的挂念,和着桂花的清香打动了每一个读者。作者在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母亲的深深的爱和怜惜。
第二课时
一、默读全文,品味作者的语言,在旁边圈点批注,然后全班交流。
“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梅花是清瘦的、横斜灵秀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姿态。说明作者看中的是桂花迷人的香味和与“摇花乐”相关联的故乡和父母双亲。
“只要不做风水,我可以收几大箩。送一斗给胡宅老爷爷,一斗给毛宅二婶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母亲待人友善温暖,仁慈慷慨,她与邻人相处和睦,令人觉得桂花香里的村庄民风淳朴和乐,真是美极了。
“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透露出作者喜爱桂花与焦急、期待的心情,生动地展现了小孩子天真无邪的赤子之心。
“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篾簟,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落英缤纷,香气袭人,“我”是那样的欣慰满足,快乐之极。
“晒上好几天太阳,晒干了,收在铁罐子里,和在茶叶中泡茶,做桂花卤,过年时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写出了人和年丰的生活景象。
“可是母亲常常说:‘杭州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对故乡如此眷念,即便是风光如画的杭州美味的“桂花栗子羹”也难以匹及。
二、对优美的文字、对喜欢的章节有感情的品读。
三、风格总结
琦君笔下蕴藏着温馨的人情,娓娓写出生命中的喜乐和慈悲。此文人物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将故乡温暖的人情世事沐浴在金色的桂花雨中,包含着作者怀乡思亲的情感。
靳小雨,教师,现居湖北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