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11期 ID: 156299

[ 赖莉芬 文选 ]   

农村职中朗读教学探讨

◇ 赖莉芬

   内容提要:根据职中学生基础薄弱这一实情,从纠正思想认识出发,根据教材改革,展开多种形式的阅读,以此激发学生朗读兴趣,进行有效的朗读教学。
   关键词:朗读 教学方法 思想认识
  
   古代私塾中的传统语文教育,主要是通过吟哦、朗咏、诵读、背诵,让学生直觉体悟言语规律从而达到语言运用的阶段。在那四书五经的年代里,背诵成风的岁月里,出了千秋瞩目的李白、杜甫……至今犹如珠穆朗玛峰一样,无人超越,足见私塾的魅力、诵读的魅力。
   当前职中生对语文很不重视,抱着一种冷落它的心态,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天天接触、时时见面,没必要在课堂上花过多精力。朗读的声音微若抽丝;朗读的人数寥若晨星。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使职中学生的朗读水平得到提高,进而提升他们的语文能力呢?
   一.破除语文无用的思想障碍,树立科学语文观、朗读论
   大多数职中生认为学语文社会实用性不强,念念读读、抄抄写写的,没多大出息,一味从实用的角度去衡量,因此导致语文课上、朗读时忽视、冷落的心理。那么作为任课老师就必须对这种不正确的思想状态高度重视。如何破除学生语文无用论的思想障碍?
   1、思想宣传
   在新生开学伊始,第一节语文课上,就及时进行思想意识上的“大扫除”,讲清楚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传承着中国上下五千年灿烂的古国文明,有着浓厚丰富的人文性,让学生明白了语文的功能与内涵,才能去学生心中语文的“轻”,树起语文的“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说明注重语文课文的朗读,是我国的语文传统教法、学法,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2、生活实践
   自身得出的经验总是比外界强加的结论要来得深刻。因此,我还布置一道课堂作业——请在生活中找出运用语文因素的三个事例。同学们对这种带有强烈生活色彩的作业挺感兴趣的,他们马上就打开了话匣子。有的说,药品上注明的使用说明就是运用了语文的说明文方法;有的说,过年贴的春联呀,店铺名字呀等等都有语文的因素……通过作业、讨论,同学们充分地意识到语文原来还有着强大的社会实用性,挺有用的呢。
   二.改革教材,注重范文的质音兼美
   古人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好的文章足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所以教材里的文章既要注重思想性,也要注重音律美。试问干巴巴的、教条式的文章,怎能令人赏心悦目呢?2007年8月28号,我拿到了中等职业学校全新的语文第一册教材。翻开目录,看看内容,我傻眼了:好多课文无论是语言还是思想内涵都过于浅白。就连有几十年语文教学经验的教导处钟主任,也不免感慨——不知道怎么教了?!后来学生对哪些课文喜欢,哪些不喜欢,我做了个简单的调查表,在07级财会(2)(3)班展开调查。通过调查知道教材该如何用,如何进行改革。
   三.展开多样的方式,调动学生、激发学生读的兴趣
   职高的学生接触语文基本已九年有余,往日的作者背景、中心思想的模式,题海战役、满堂灌的“填鸭式”,已让他们有烂婆娘的裹脚布之嫌。怎样才能点燃这些已有九年疲劳“抗战”、基础薄弱、激情寥寥的“干苗种”?活动!就是活动!在活动中拨动他们读的心弦。活动的内容与方式尽可能内涵与生动、活泼溶为一炉。下面是我们尝试的几种做法。
   1、展示个人座右铭,激发朗读激情
   座右铭是一个人眼里的指航针、心中的向往。因为座右铭往往是语言的精华、人生的浓缩,它走进了学生的心田。因此当要他们倾诉这种情怀时,自然能较为容易声情并茂地朗读出来了。2005年在所担任的班级05高职(1)班里,我要求学生每人写出自己的座右铭。下面我把部分学生们的座右铭稍加收集一下,请看下表:
  
   按照规定时间收集好他们的座右铭之后,我指定一名写字好的同学,在黑板的左角或右角用醒目、美观的字体展示出来,并署上学生的名字,两天更换一次,可以按学号或座位表(最好开始时老师与几名语文爱好者有所示范),然后在每节语文课上课前几分钟让该生大声深情地朗诵自己的座右铭,若能稍作简单的诠释更好。这种方法能很好地唤起学生心中的情感,正如一名学生说道“我的座右铭是我不可解的情结,我要用我激情的浪花去再现它,演绎它,这样才不会对它有所亵渎和辜负”。的确,事实证明,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也锻炼了学生的开口胆量(职中学生基础差,平时上课时总是不敢回答问题或微若虫鸣,担心他人取笑)与开口的习惯。而且,令人惊喜的是,同学们在写作时也不时地引用这些座右铭(名言名语),还提高了写作水平呢。
   2、创建朗读兴趣小组,实现以点带面
   众所周知,兴趣是做好的老师。关于这点,我的做法通常是:创建语文兴趣小组——组织参加朗读比赛——以点带面,敦促后进。
   在05级高职(1)班我组建了语文兴趣小组,成员有叶淑君、何贵芳、叶雪玲、黄应弟、陈小霞等8名同学。平日里有意识锻炼小组成员,如特别辅导以及让他们组织班里语文知识竞赛等。等他们有了一定基础后,就开始把她们推向学校、镇上的各式比赛舞台。她们都取得骄人的成绩,勇夺校朗诵一等奖,镇演讲三等奖,收益颇多。如叶雪玲同学,原本对自己的朗读水平很不自信,早读时总是有时大声投入,有时就了无兴味、甚至走神发呆,自从参加了学校举办的朗读比赛,并在老师的指点下,获得了全校二等奖的好成绩。有了成功的体验和甜头以后,她现在变了,变得上语文课时、朗读时非常积极、热情高涨,对朗读有了一个质的认识与飞跃。
   另外还让兴趣小组成员带动周围的同学,以先进带后进,以点带面,共同提高。后来该班平时的朗读和语文课都有了很大的改善。
   3、角色体验,模拟演员,感知语言魅力
   大部分职中生疲劳于老师理论的分析、成堆的练习,他们需要鲜活的因素,简单而不古板,有趣而有内蕰。戏剧表演是动作性强、需要调动丰富情感与文学功底的一门艺术,同时也深受学生的欢迎。在语文课、朗读教学时恰当地引入戏剧表演能大大激活学生的表演欲、活跃课堂。学生在排演的过程里,必然要进行角色、人物的分析,推敲如何再现语言、对白的表现力,在人物的扮演、角色的体验里,不知不觉中完成了教学目标,同时也提高了朗读水平。
   例如在教《雷雨》时,我让学生分别扮演周朴园和鲁侍萍。授《鸿门宴》时,分配好刘邦(陈德辉同学饰)、项羽(吴衬好同学饰)、张良(钟伟平同学饰)等人的角色人选。学生在接到这个学习任务时非常兴奋,热情高涨,排演中也相当用心努力,其用功程度是让学生死读,教师喋喋不休、苦口婆心的讲析时所无法比拟的,虽然后来他们的表演还非常幼嫩、不少地方不到位,道具也很简陋,但同学们却在欢笑声中感受到语言的可亲可爱、文学艺术的无穷魅力。
   4、配乐朗读,提升审美情操
   “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终于感情的。”特别对那些抒情性极浓的散文,教师可以借助音乐作为朗读背景,指导学生配乐朗诵,把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沟通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使文中所描绘的景和物,所倾吐的情和意,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中提升审美情操。
   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了让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情景交融、境与情、人与景合一的完美境界,预先准备《荷塘月色》乐曲作为音乐背景,要求学生用心去听,然后深情朗诵,通过音乐的感染力来唤醒学生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使学生通过对节奏、旋律、音响等听觉表现,进行分解和综合等心智加工活动,培养学生的朗读审美想象。
  结 语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在教学中还需要声情并茂的范读、热情洋溢的鼓励,另外不妨借鉴李阳疯狂朗读法。朗读是借助语音形式生动、形象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语言活动,是一项十分复杂的语言艺术,也是一种最基本的不可废弃的教学手段。
  
   赖莉芬,广东东莞市大朗职业中学教师。

农村职中朗读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