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11期 ID: 156264

[ 沈晓萌 文选 ]   

从心理学的角度浅析《三》《百》《千》

◇ 沈晓萌

   内容摘要: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识字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是阅读的基础,是写作的基础。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字是最基本的单位,一直以来传统的语文教学都遵循“字词句段篇”的教学顺序,字的基础作用和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我国传统的蒙学教材,《三》《百》《千》流传最久最广,影响最为深远,使用价值也最高。直到今天,人们一直在研究识字教学的策略和规律,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尤其是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我们对处于幼儿时期和童年时期的识字者的心理特征有了更多的了解,掌握了这些,识字教学可以依靠科学依据获得更好的效果。本文也将据此浅析传统蒙学教材《三》《百》《千》。
   关键词:《三》《百》《千》 识字教学 心理学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文字不仅记载了历史,还延续了未来。对于人类来说,这是一种极其重要的不可缺失的工具。识字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是阅读的基础,是写作的基础。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字是最基本的单位,一直以来传统的语文教学都遵循“字词句段篇”的教学顺序,字的基础作用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初学者一般处于童年期或幼儿期,由于刚接触汉字,缺乏对汉字的理性认识,又没有因长期积累汉字所形成的类比推理能力,因此,对字形的把握相当吃力,而且这个时期的人认知水平也较低,字义更难理解。我国汉字教学的历史源远流长,自古以来,人们就将识字教学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人们也很重视识字建材的编写。识字教材的编写滥觞于西周时期的《史籀篇》。传统蒙学教材中,在教育史上最有地位的当属《三》《百》《千》,即南宋王庆麟编的《三字经》、北宋人编的《百家姓》以及南北朝梁周兴嗣编的《千字文》,它们也是帮助蒙童识字的教材,它们流传最久最广,影响最为深远,使用价值也最高,这是公认的,也是毋庸置疑的。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曾经说过:“无论就内容论,或者就语言论,作为封建社会的一本启蒙教材,应该说确是编得高明的。今天看来,除了内容上某些传播封建思想意识的东西之外,它的编写方法乃至某些具体材料,对我们仍旧是有可借鉴的,乃至可用的。”
   谈到识字,我们可以总结出很多关于识字的教学方法,如注音识字、归类识字、情境识字……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我们也得知了一些字词认知的规律。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如果对当前识字教学法进行分类的话,可以粗略的分为两种,一种是集中识字,一种是分散识字。所谓集中识字法即根据汉字的规律,一般按音、形将汉字进行归类,集中进行教学。“分散识字法是在创设注重生字字义的情景下,提倡在词中、句子中、课文情景中进行生字教学,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章,使生字字义在生动形象的语言环境中凸现出来。”我们也可以把分散识字法叫做“随文识字法”。强调生动形象的语言环境是因为研究发现,儿童的思维发展过程是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在识字的过程中,人们学习具体词比抽象词快,对词义的接受也是从具体到抽象的社会生活经验的意义的维度进行的。这两种方法的侧重点不同,各有优点和不足。集中识字法培养的是识字者的字形的类比推理能力,用字形的字理生成联系。它的识字效率高,但较机械、枯燥,而且它忽视了识字教学中的重难点——字义。与集中识字法不同,分散识字法相对来说不太注重对字理的研究,它注重的是字义的联系,但它对字形的指导较差。这是当前我们基于认知心理学的视角对识字教学做出的分析。那么基于此,我们还可以做一个历时性的研究,反观我们最伟大的蒙学教材——《三》《百》《千》是怎么做的,何以成就它们在语文教育史上如此之高的地位。
   《三》《百》《千》是帮助蒙童集中识字的教材。那么它们在编写的时候有没有自己的原则呢?清人王筠在其《教童子法》一书中就主张:“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先取象形、指事之纯体教之。……纯体既识,乃教以合体字。又需先易讲者,而后及难讲者。……能识二千字,乃可读书。”所谓纯体即独体字,独体字指汉字的一个字只有一个单个的形体,是以笔画为直接构成单位的,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的,是不能分开的。合体字则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个字组成的汉字。根据现代阅读认知研究,在识字过程中存在着笔画数和部件数效应,即与笔画数、部件数多的汉字相比,笔画数少的汉字容易被识别。无论字频的高低如何,都存在着笔画数和部件数效应。这就要求识字教学法在处理汉字时应遵从从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规律,即儿童识字教学应从简单的汉字逐渐向复杂的汉字过渡。“《三字经》中的字,画数最少一画,最多二十四画,其中以八画的字最多。根据统计,十画以下,属于易认易记的字,共736字,占全文64%,十五画以下易于辨认者,共1038字,占全文90%。”由此可见《三字经》中的字难度都不大,适合幼儿时期和童年时期的孩子学习。
   上面是从字形的角度来讲的,我们说我们识字的最终目的是要知道字义,理解字义。字义也往往是学生难以掌握的一方面。注重字义的联系也是分散识字教学法的精髓。我们知道儿童的思维发展的规律是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字词的内容特征的心理贮存是有规律的,或按概念的种属关系进行有层次、有等级的语义网络结构贮存,或按某种内容维度并行等第贮存。”《三字经》中有这样一段: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曰仁义,理智信,此五常,不容紊。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这一段用数字做线索,以介绍概念种属的方式,将字词的内容或者说词义的信息存储到我们的脑中。
   《百家姓》把各种各样的姓搜集起来教儿童识字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它的编写主要的目的就是识字。其中选取的字都来自于儿童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姓,难度不大,即使有的姓不常见,那也只是少数。这些字实用性大,日常生活中巩固的次数也比较多,识记效果好。《百家姓》可能是《三》《百》《千》中字与字之间最没有联系的一本,但它却抓住了儿童长于识记短于理解的特点,让其反复诵读,至少完成了识字的前三个目标:认、读、写。
   《千字文》中主要介绍的是天文、地理、历史、典章制度、名人故事方面的知识和修身齐家、为人处世之道。知识的介绍离不开具体事物的引入,学习具体事物和儿童偏于形象思维的心理特征是吻合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千》中涉及的知识都是日常生活经常提及的或者平常有所听闻的,这些对于识字者来说都不陌生,之前这些知识所饱含的神秘感化身文字展现在识字者的面前,滞留、凝聚在识字者心中的新鲜感瞬间爆发,能促使他们学好这些字,且效果较好,识记较牢。《三》《百》《千》在编写时依据字与字意义之间的联系,采取的是随文识字的方式。
   另外《三》《百》《千》是专门为儿童识字而编写的,它的字数不太多,它创设的情景大多是说教性质的,它的信息量相对来讲不算太冗杂,这样可以减少儿童学习的负担,巩固已有的学习成果。
   《三字经》和《千字文》还抓住了处于婴儿期和儿童期的蒙童爱听故事的特点,听故事,不仅可以学语文,还可以明事理,一举两得。蒙童在学习的过程中,一个个真实可信的故事自然能在他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故事的内容就可以轻松记得。内容明白易懂,轻松活泼,识字者学习起来也不会觉得气氛过于紧张,比较轻松。古人虽没有对婴儿期和童年期的蒙童的认知心理著书立说,但这其中透露的对蒙童的认知心理的把握和当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一拍即合。
   传统蒙学教材对后世的识字教学有很多启示,随着人们对识字教学的经验的积累和其它交叉学科的发展,尤其是心理学的发展和深入,我们对识字教学有了更多、更科学的认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三》《百》《千》虽离现在年代久远,但它的编写富含科学性,对当时蒙童的识字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刘伟:《语文识字教学科学方法建构的心理学依据》,《课程·教材·教法》,2000年第12期。
   [2]蔡若莲:《古代识字教材<三字经>之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年第7期。
   [3]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
   [4]王静:《汉字规律与识字教学》,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年版,第110页。
  
   沈晓萌,女,华中师范大学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研究生

从心理学的角度浅析《三》《百》《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