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梧云断帝升遐,奇石江边自古夸。莫道薰弦无逸响,鸡鸣寸念亦重华。”每次读南宋虞籍诗人赵汝普的这首《题舜帝庙》,心底总会泛起层层涟漪,眼前恍如浮现出那座矗立在凤凰山麓,张扬着“天人合一,大象无形,原始古朴,大气粗犷”设计理念的大舜庙。
我已记不清有多少次谒拜过大舜庙了。在风和日丽的阳春,在骄阳如火的酷暑,在丹桂飘香的金秋,在银装素裹的隆冬,但我最喜欢去的时间还是在晴朗的仲秋夜晚。独自闲庭信步,悠然自得,聆听秋虫鸣唱,接受送爽金风的摩娑,淡雅桂香的缠绵,仰望一轮或勾檐如瓢,或浑圆似盘的明月高悬在湛蓝的夜空,大舜庙在浩浩清辉下显现出几分静美、神秘和虚幻。此时此刻,纷至沓来的游客的脚步声逐渐远去,善男信女虔诚的祈祷声悄然飘逝,我分明感觉到了有种穿透物象的静直达灵魂,把人间的浮华与藻饰省略殆尽,让人感到心神宁静,回到了原始的朴素,回到了存在的本真。
我曾多少次伫立在凤凰山上,远眺气势雄伟、神韵厚重、端庄大气,庄严中凸现出鲜明两汉风格的大舜庙。我曾多少次漫步在大舜庙内,沉迷于那些粗犷的石雕、古朴的铜雕、精致的木雕,以及简约的挑檐、大气的铺装、精粹的图腾之中,这一切,既显示出一种原始蛮荒时代的古拙,文明曙光的初露,更展现出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使整座大舜庙显得“质”而不“野”,“文”而不“腻”。我曾多少次举目凝视高阁在大舜像左右两侧那两根系着大红绸缎的楠木梁枋,这是上个世纪70年代原大舜庙惨遭“破四旧”的恸难,化为一片废墟时,被一位有心人冒着批斗、挨打,甚至生命危险,保存下来的最完整的历史遗存物,这在当时需要有多么大的勇气、胆量和远见呀。毫无疑问,这从一个侧面成为了上虞人民敬仰大舜,弘扬孝德精神,传承虞舜文化的历史见证。我曾多少次翘首仰望大舜塑像,这座用青铜打造总高9.5米的大舜像,意寓舜帝九五之尊。大舜像坐西向东,神态端庄,神情威严,左手护膝,右手擎天,目光炯炯,面露刚毅,一派仁爱慈祥、深谋远虑之气魄。大舜像没有其他寺庙里供奉的佛像那样黄金塑身,金光闪耀,神乎其神,他更是介于人与神之间,多了一份平和,一份亲近,给人以一个鲜活、血肉丰满、真实存在的形象,显示出勤政爱民、仁慈孝德的内涵。大舜塑像前也没有设置香炉和做法事专用的设施,却在大殿地面当中镶嵌了一幅用青石精雕细琢而成的展现大舜时期疆域的“九州图”。这是设计者的独具匠心,因为,大舜企求和祈望的不是那缕袅袅的香烟,那阵飘渺的梵音,他牵挂的是黎民百姓,惦记的是社稷安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的吟唱,既是他的心声,也是最好的佐证和诠释。
月光下的大舜庙更显静谧、肃穆和安详。大舜如炬的目光,像两道耀眼的光芒,穿透茫茫夜色,俯瞰朗朗乾坤,注视芸芸众生,而我的心里蓦然有了一种叫做畏惧的东西。其实,人的内心需要有所畏惧,这畏惧可以抵御大奸大恶,也可以化解小邪小坏,让人心向善。我屡次朝圣大舜庙,又在寻找些什么呢?每每念及,我总会想起《史记·五帝本记》中的一段话:“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其实,大舜当时还没有治国的权位,事实上也不是靠权力来达到上述成果的。他靠的就是心中的有所畏惧,靠的是自身的德,当“修身”而至于“明德”自照的程度,即可风行其上草偃其下,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了。难怪司马迁曾忍不住写下这样一句感叹:“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真所谓“舜为人子,克谐以孝。舜为人兄,怨怒不藏。舜为人臣,克尽其道。舜为人君,明德光耀。”由此开创了中华道德文化之先河,更何仿最后“舜勤民事而野死”,因而深受历代民众的爱戴和崇敬,也令上苍感动和眷顾。2011年6月18日是大舜庙落成的良辰吉日,可初夏的江南阴霾密布,梅雨连绵,但在举行典礼的当天上午,却是碧空万里,特别是大舜像开光揭幕的瞬间,一束阳光突然照耀在大舜像上,顿时幻化出万道光芒,熠熠生辉,在场人员亲眼目睹,无不惊叹。
晚风清凉,月色清朗,花香氤氲,四周的空气像蒸馏水一样清澈透明。我驻足在大舜庙主殿前方的雀台上,借着柔和如水的月光眺望,兰芎山亦真亦幻,高群楼错落有致,曹娥江如舞银练,曹娥庙翘首昂然,更有那舜耕群雕,气势雄浑,展示着伫立在大象上巍峨的舜帝,手执日月星辰,披星戴月指引着象群排着整齐的队伍耕耘的恢弘场面。依稀间,我仿佛听到了大象急促的呼吸,听到了舜帝会心的笑声。恍然看到一位从社会最底层殚精竭虑一步步走到最高层,一生经历了古代男子所有的历程,“天之历数在尔躬”的千古一人款款向我走来。是呀,我每次走进大舜庙,都有一种走进另一个精神世界的感觉,那种庄严感、神秘感、敬畏感,总令我肃然,给了我参悟生命的启迪。
月光下的大舜庙更加苍遒更加神圣,大舜庙的月光也更加明亮更加幽深了。
张玲玲,吴仲尧,教师,现居浙江上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