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11期 ID: 156272

[ 车军芳 文选 ]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 车军芳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不仅关系到高素质艺术人才的培养,更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然而,情感教育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情感教育。本文以《背影》为例,从四次背影描写中体现的浓浓的父爱,在教学过程中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切入点,让学生学会“感恩”。阐述了情感教育不是单纯的道德说教,而是一种情感共鸣和人文陶冶,它能在对学生提升道德修养,熔铸意志品格教育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尤其是在艺术职业学校,我们更是要注重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关键词:艺术学校 语文教学 情感教育
  
   语文在艺术学校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其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增加文化底蕴,塑造热爱祖国文明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人生态度。并对学生的思想感情进行熏陶感染,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德艺双馨、全面发展的艺术人才”。可以说语文教育是艺校学生成长的源泉动力,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坚实基石。
   我多年来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在与学生接触中,经常发现有许多让我感到无奈的事。这一代学生生活条件优越,没有经历生活的坎坷,他们不懂得珍惜父母的血汗钱,一个月的零花钱要1000元左右,甚至更多。一件新衣服,连一次都没穿就扔掉了。他们是家庭的宠儿,事事以我为中心,不会为他人着想,缺少感恩的心。
   所以在教学中应该贯穿一个主题——感恩,初中课文中有许多渗透德育教育的文章,《背影》更具有现实意义,在教学中和学生实际联系起来,更容易使学生理解父爱,这样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提升自我。
   文章中的父爱是通过四次背影的描写体现出来的,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以背影为线索,感受了父亲对作者深沉的爱,从而使学生体会到作者是怀着丝丝愧疚,以及对父亲的感激之情来写这篇文章的。这也是一种感恩,因此从这里入手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文章中第一次写背影是开篇点题“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我问学生,朱自清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那你们最不能忘记父亲的什么?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有的说:“是爸爸的一双大手”;也有的说:“是爸爸的怀抱”;还有的说:“是爸爸的巴掌和怒骂”等等。我接着又问他们为什么不能忘记?学生们说:“爸爸的手和怀抱给了我们温暖,给了我们幸福。爸爸的巴掌让我尝到了挨打的滋味,让我懂得了以后不能犯这样的错误”。我又让学生思考,不管是爸爸的手、怀抱,还是爸爸的巴掌和怒骂,这些都体现了父亲的什么?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体现了父亲对我们的爱。”那么我们今后应该怎么做呢?大家都纷纷表态说:“不犯错误,不惹爸爸生气,好好学习。”
   我让学生找第二次描写背影的句子,此时学生们默默地在书上仔细地寻找,不一会学生找到了,是父亲买橘时的背影。我问学生,父亲怎样去买橘子的,学生找出描写父亲买橘子时艰难动作的词语如:穿,爬,攀,缩,倾。这些动词体现了什么?学生说:“体现了父亲买橘子的不易”。既然父亲这样不容易为什么还要去买橘子,体现了什么?学生回答:“是怕作者路途口渴,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与爱护。”我接着让学生找出父亲买完橘子后怎样给作者的,又说了什么?学生很快找到那句话:“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问学生为什么父亲心里很轻松,学生说:“父亲认为把儿子安顿好了,自己的任务完成了。所以很轻松”。我接着又问父亲真的很轻松吗?有的回答是,有的回答不是。为什么呢?学生陷入了深深的地思考中。我用缓慢的语气说:“父亲表面看来轻松,可内心却蕴藏着对“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的儿子牵肠挂肚的思念,所以父亲放下橘子说:“到那边来信”。这又体现父亲对儿子的牵挂。当学生沉浸在父亲对儿子浓浓爱意的时候,我问学生你们的父亲送过你们吗?怎样送的,临别时说了些什么?这时一位学生举手要发言,她说:“我爸爸在送我前一个晚上就给我准备好东西,还叮嘱我注意身体,好好学习,有事给家里打电话”。把我送到学校后,爸爸又忙着给我整理房间,铺褥子,叠被子,打水,又把东西摆放好。爸爸临走的时侯,再一次叮嘱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注意身体。我又问其她的学生,你们的家长是这样送你们的吗?学生们回答是。我接着问,父亲忙着整理东西的时候,你们在干什么?学生有的说:“我站着”;有的说:“我和同学说话 ”;还有的说:“我坐着休息”。“你们为什么不打扫房间,不整理东西呢?”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父母不让我们干”,我接着问为什么呢?学生们回答说是怕把我们累着,爱我们呗!我又问学生,父母累不累呢?你们认为父母应该这样,对不对?你们体谅到父母的劳累了吗?父母的艰辛了吗?你们很坦然地接受父母对你们的爱,你们回报父母了吗?回报了什么?我们有的学生花钱如流水,想要什么就要什么,不懂得珍惜父母的血汗钱,还有的跟父母顶嘴,漫骂父母,惹父母伤心,不好好学习。父母对我们的要求并不高,就是要我们努力学习。可我们怎样做的呢?我们对得起父母吗?当我说完话时,学生们都低下了头,这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我今后要好好学习,不再乱花钱,用优异的成绩报答父母”。同学们给她鼓起了掌。
   接着我又让学生齐声朗读课文中第三次及第四次描写背影的句子,这时学生体会到浓浓的父爱。并沉浸在对父母的思念中。然后我有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通过这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们激烈的讨论着,发表自己感想。有的说:“我知道爸爸妈妈挣钱不易,我今后不再和同学比吃比穿,要好好学习”。还有的说:“我懂得了父爱的伟大,我也爱他们,将来要好好地照顾他们”。还有的说:“我要感恩父母,是他们给了我生命,给我创造良好的物资条件,让我在好的环境中学习”。还有的说:“我们要有责任感,对父母要负责任,对别人也要负责任,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要学会关心别人,爱护别人,要有一颗感恩的心”。还有的说:“我现在要更加努力学习,认真完成作业,这是对父母最好的感恩”。此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在黑板上写道:“爸爸妈妈,谢谢您,我爱您!我一定努力学习,不辜负您对我的期望”。学生们齐声朗读了这句话。我高兴地给学生们鼓起了掌,最后布置了特别的家庭作业——回家给父母洗脚,向父母表达感恩之情。
   学习这篇文章后,我发现学生在逐渐地改变,他们懂得了如何与别人相处,学会了节约,学会了感恩,优点在他们身上越来越多。如:“学生的零花钱减少了,班级里出现了很多的好人好事”。这些让我感到十分欣慰,使我感受到做一个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要告诉学生如何做人,做一个学会感恩,有责任心的人。我也体会到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文章中学会发现美,在文章中教会他们懂得爱。《背影》全文没有一个“爱”字,但把千古情事表现得催人泪下,全文没有过多的语言描写,但把父子亲情表现得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真可谓:抒一片“背影”,传万般柔情。这也许是《背影》传诵至今的缘故吧。正如靳凡所说:“艺术如果没有震撼人们心灵的力量,引起人们感情深处共鸣的感染力,它就没有了生命了”。借助传万般柔情的《背影》送学子满腔爱的教育,该是最好的机会了。
   所以通过对《背影》的教学,我深深体会到感恩教育在教学工作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其实感恩教育也是一种情感教育,也具备审美特性,所以,从广泛意义上说,一切文学艺术都是情感的艺术,没有情感也没有艺术。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始终起重要作用的心理要素就是情感。古今中外的艺术理论家们,都十分看中情感的作用和地位。《毛诗序》认为,诗歌、音乐、舞蹈等艺术都是来自情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歌咏之,歌咏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1]罗丹也曾说过:“艺术就是情感。”[2]西方当代美学也同样重视情感在艺术中意义,如符号论美学的代表苏珊·朗格就把艺术定义为“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她说:“一切艺术都是创出来的表现人类情感的知觉形式。”[3]情感在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语文教学就是丰富学生情感、使之获得精神享受、提高生命质量的过程。审美特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之一,教材中的文学作品蕴涵着丰富的审美因素,文学作品是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哪怕现实生活中最悲惨的故事,最忧伤的感情,最丑恶的人物,经过作家、艺术家的审美转换,也变成了可以给人带来审美快感、可供精神享受的对象。文学作品在具体、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中,还孕育着高尚的人文精神和博大真挚的情感;除了《背影》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表达了深沉真挚的父子之情;还有《故都的秋》以对北平秋天景物的描写,赞美、热爱故都之情溢于言中;《离骚》以奇特的想象、优美的诗句流露出屈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感;《再别康桥》以不俗的构思、富有韵味的意境表达了对康桥的依依深情……教师若充分挖掘这些审美因素,通过引导学生对审美对象的鉴赏,就会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享受,更使学生在审美愉悦中丰富情感、健全人格。
   语文教学的过程也是体验情感、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是感悟自由精神的过程。语文教材中的作品是作者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意义,体验文本生活,来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最终形成学生自己丰富的情感世界。车尔尼雪夫斯基曾指出:“诗人,这是指导人们对于生活抱着高贵的观念,抱着高尚的感觉方式的领袖:在阅读他们的作品时,我们就养成了厌恶一切虚伪的和恶劣的东西,了解一切善和美的事物的魅惑力,爱好一切高贵的习惯;读了它们以后,我们自己也变得更好起来、善良起来、高尚起来。”[4]语文既是知识、技能的教授,更是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生命的对话。当语文教师把语文教学变成了体验情感、体验生命价值的活动,变成了展现自由精神舞台的时候,学生在这种教育氛围中便获得了丰富的情感,获得了对人生价值的感悟,获得了精神的自由,获得了人文情怀。可以说在语文教师人格和真情的引导下,便能如春风细雨般滋润着学生的心田,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为学生进步世界观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从《背影》的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在教学的过程中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切入点,继而渗透情感教育,让情感教育应寓教于课文讲读之中,真正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情感教育不是单纯的道德说教,而是一种情感共鸣和人文陶冶,它能在对学生提升道德修养,熔铸意志品格教育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所以,尤其是在艺术职业学校,我们更是要注重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注释:
   [1][2][3]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4]魏饴,刘海涛.文艺鉴赏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参考文献:
   1、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2、魏饴,刘海涛.文艺鉴赏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车军芳,女,北京百汇演艺学校教师。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