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如何既充满活力又有实效呢?我认为应该处理好几种关系。
首先是处理好师生互动关系。语文教学中实施师生互动教学,就是要保证课堂上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和课堂资源的互动,着力创造一个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学会思考,变成学习的主体。
如何才能实现积极的课堂互动呢?关键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实施教学中要分为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为教学互动提供保障,分为两个环节:
1.教师准备。在备课中,教师要先对教学进度教学得失进行分析,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在此基础上,确定各课时的教学方案。这一环节是教学的关键,教师应针对不同情况,准备不同的应对方法。
2.学生准备。学生要提前完成学案,与此同时,可让学生收集相关的学习资料,把握文章的相关背景等。教师要督促指导学生,使其养成自觉备课的习惯,并最终实现课堂上师生间的良好互动。这一阶段是实施互动教学的前提。
二.导学阶段
这一阶段共包括三大环节:
1. 出示目标。目标的出示可采用多种形式,如小黑板、多媒体等,教师在出示目标时应具体、明确,把握整体,突出重点。
2. 自主学习,互教互学。出示目标后,教师应提出自学的具体要求或设置自学思考题。设题要精炼,富有启发性,问题之间要有层次性、关联性。如,在教学《祝福》一文时可这样设计:(1)课文写什么事?(2)这些事是按什么线索串起来的?(3)作者笔下的祥林嫂是个什么样的人?(4)文中的几次肖像描写有何作用?这几个问题既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又能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
在学生自学的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小组探究的作用,让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拿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形成小组意见,以备集体交流。
3. 讲解点拨,重点辅导。学生在自学和讨论后,教师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如自学完《祝福》后,大部分学生会有一个疑问:这一形象有何意义?这时,教师就要有目的、有针对性的疑问进行释疑,点拨,学生带着疑问学,教学的有效性定然不错。
三.应用反馈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设施当堂训练,训练题的形式采取综合训练、达标测试等均可,目的就是摸清学生的学习情况,找到盲点尽可能当堂解决,使教与学达到优化状态。
其次,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这一关系在阅读教学中尤为重要。阅读课前,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预先设计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一定要随时掌握学生在课堂上的动态,及时调整教学方式,使学生爱读爱学。
再次,处理好方法与效果的关系。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语文素养是一个综合概念,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内涵十分丰富。语文学习则以听说读写为核心,而阅读能力的提升又是获得语文素养的有力保障。所以,我们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三种学习环境:一是课堂演示环境,主要是将教学重点、难点用适宜的信息(如图像、图形或动画、视频)表现出来,以易于学生学习掌握。二是资料收集环境。阅读课文需要一些辅助资料,如时代背景、作者生平、相关评论、科学知识等。学生可以借助计算机和网络、图书馆等。收集资料进行拓展阅读。三是对话交流环境。在课堂上,我们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空间,有针对性地让学生交流。需要提醒的是,给学生充分的交流空间不等于在课堂上放任自流,教师要注意控制学习节奏,不能让学生偏离方向。
总之,不论是哪个环节,不论是采取什么方法,让学生动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根本。方法固然重要,但是如何调动学生更为重要,我相信,只要能将学生的内驱力调动起来,再加之以方法点拨,我们的语文课堂一定能大放异彩,学生的语文素养一定会大大提高,我们的语文成绩也一定会再上一个新台阶。
唐忠,教师,现居江苏东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