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恩和奶牛》,从这篇课文的题目里,你读出了什么?”课堂上,我问孩子们。“我读出了人与动物的平等”,“我读出了温馨”,“我读出了亲密”,这些答案都很契合教参的解读。“你呢?”我转向一个平时很少发言的小男孩。他站起来,垂着眼,小声地说:“我读出了孤独。”孤独?一个十二岁的孩子真的能理解什么是孤独吗?于是我追问到:“为什么会想到孤独这个词呢?”“因为安恩的世界里只有奶牛,奶牛的世界里也只有安恩。”
是啊,在这个故事里,他们各自的世界是如此的荒凉。
熙来攘往的集市上,没有一个人问候安恩。即使是回到村庄里的家,安恩能够相伴的也唯有奶牛。她的身边似乎没有一个亲人,也许是老伴已经去世,孩子们也已长大远走他乡,又或许她从来就只是一个人,年轻过,也爱过,却从没有谁能真正走进她的生活。否则,家人怎么会让一个老太太独自牵着奶牛去集市?她是这个世界的零余者。
虽然,表面上看来,她把自己照顾得很好,衣服洗得干干净净,木屐也擦得锃亮。可是,这一番精心的装扮背后所掩藏的却是一颗极为敏感的心。显然,腼腆羞涩的她很想向别人证明点什么。或许是想证明自己还没有老到风烛残年的地步,可那干瘪的胸,瘦骨嶙峋的双手,灰白的头发却已给她的年龄做了最鲜明的注脚。或许是想证明自己是一个体面的人,可衣服的式样早已老得掉牙,泛白的头巾也有了年头,脚上的木屐连后跟都磨平了,贫穷就这样毫不留情的赖在每一个无须多瞧就能够发现的局促里。在这无法倒流的时光,以及无法摆脱的贫穷面前,安恩用精心的装扮试图乔装成一个胜利者的样子,可却输得如此彻底,所有这些无济于事的努力只能让读者徒增心酸而已。其实,安恩也意识到了这种窘境。所以,她牵着奶牛只是悄悄的站在集市的一边。即便如此,她还是遭到了世俗的围攻,担上了拿大伙寻开心的恶名。最终,不得不选择道歉和逃离,尽管自始至终,她并没有做错过什么,更没有伤害任何人!
安恩是孤独的,集市越热闹,这个单薄的身影就越显突兀。而她的奶牛呢,也同样的孤独。和主人一样,它也没有任何同伴可以交流,因为它是村子里唯一的奶牛。至于它的孩子,连让妈妈看一眼舔一下都没有来得及便被人带走了。命运的细节不必再一一深究,不经意间,上了年纪的安恩和上了年纪的奶牛成了彼此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依靠。
奶牛毛色光亮,健壮而结实,可以想见,平日里,安恩对它是怎样的悉心照料,她一定是喂给它能够找到的最好的草料,一定是时常将它的毛仔细地刷洗,直到累到精疲力竭为止。她甚至为了奶牛不至太孤单,而刻意带它到集市去跟同类聚聚,散散心。集市上,很多人都打起了奶牛的主意,因为它实在很引人注目,哪怕只是静静地和安恩待在集市的角落。买主有的死乞白赖,有的还出了大价钱,价钱高到让人无法拒绝。可安恩还是用非常坚定的口气说:“不!”没有一丝一毫的犹豫。因为,对于安恩来说,这头奶牛不仅仅是一头牲畜,它更是她相伴多年的朋友,陪着她一起熬过漫长而孤寂的岁月。这头奶牛早已成为了她生命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安恩无比清楚的知道,比起贫穷,失去朋友后的孤独是更令人无法承受的心灵折磨。
拒绝高价更说明,正如她自己所说,只是带奶牛来集市散心的。因为唯有孤独的灵魂才能感受到另一个灵魂的孤独。可是,安恩真的理解她的奶牛吗?来到集市的奶牛,面对全然陌生的环境,是如此的不安,它蹭着她的肘,神情厌烦,腿脚僵硬,还要不断得被形形色色的买主上下打量,用棍子敲牛角,用肥手摸皮毛。甚至因为站在角落,它根本就没有机会和同类说上一句话。村子里的它是孤独的,可来到集市只是更加深了这种孤独而已。而安恩呢,竟然没有觉察出它的不安,耐着性子和一个又一个买主周旋。也许,她不是没有察觉,只是,她实在很想在这热闹的集市再多待一会儿,因为太孤单的不只是奶牛啊!
其实,孤独感并不只缘于形式上的孤单,它更多的是一种渴望理解的心灵无法与任何人共鸣而产生的绝望。安恩和奶牛朝夕相处、相依为命,即便如此,它们也无法沟通,无法真正的了解,这才是这个故事最令人伤感的地方。正如麦卡勒斯所说的:“最深切的爱,也改变不了人类最终极的孤独。”最爱你的人听不懂你的语言,最爱你的人为你做的一切却完全不是你想要的,甚至反而造成了你的困扰和伤害,这是一种怎样的绝望!
王红歌,教师,现居江苏淮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