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学习的过程是解决一个个问题的过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有效的“问题情境”,以问题引路,充分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的热情,这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更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大有裨益。
关键词:问题情境 语文课堂 教学效率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个体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又不知如何达到这一目的的心理困境,也就是说学生现在接触的内容用原有的知识不能解决时的一种心理状态。创设问题情境实质是引起学生内心的冲突,动摇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平衡状态,以激起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愿望和兴趣。
问题情境教学法又称问题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需要,从教材入手提出一定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通过问题解决以达到理解和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体系。它以问题作为主线展开教学,并通过解决问题来串联知识、技能和方法,因而创设问题情境是实施问题教学法的关键。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吸引学生的身心,让学生主动关注学习的内容,唤起学生的学习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大有裨益。
那么,如何去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几点做法:
一.问题要有直观性——利用背景材料来创设问题情境
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要求学生利用所给定的材料,主动地进行学习,强调要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而不应消极地去接受知识,它应是围绕问题而进行的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如何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问题情境?注意向学生提供相关的知识背景,加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
课文《内蒙访古》“一段最古的长城”一节中有这样一句话:“甚至解放以后,还有人把万里长城作为‘炮弹’攻击秦始皇。”这句话是作者对有些人把修万里长城作为秦始皇罪状的反驳。可是学生不理解,因为在他们脑海里秦始皇仅仅是一个暴君,并且有“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为证。如果学生没有弄懂这句话的含义,也就是说不了解有关秦始皇的知识背景,自然就会影响他们对文章主旨的把握。这给我的启示是:如果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向学生提供相关的知识背景,创设问题情境,就会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于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就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又如我教《梦和泪》这篇课文时,就让学生观看影片《甲午海战》,再现当时时代背景,从而让学生去感受冰心“豪恸大哭”所坦露的爱国情愫。这样,学生感性材料多了,对课文的理解深入了,课堂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总之,在备课的时候教师应该深思熟虑,力求从学生这个主体的角度思考问题,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知识状况,更多地向他们提供相关的知识背景。而学生有相关显性、直观的知识背景搭桥铺路,就不仅易于理解教师授课内容,还会渴望了解新知,并不断提出自己感兴趣的各种各样问题。
二.问题要有可比性——利用所学旧知来创设问题情景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一切思维的基础,比较是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好方法。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把相似、相关的知识进行比较并顺势提出自己的问题加以研究,从而培养学生求同、求异的思维品质。
我在教学中主要通过文本的比较阅读来设置问题情境,当学生对某一知识提出质疑后,通常是提供给学生丰富的、与课文内容类似的材料,拓展课文内容的横向联系,让学生在比较——质疑——释疑这样一个过程中来理解内容。如在学习《世间最美的坟墓》一文时,学生误认为文中将托尔斯泰墓(小土丘)与拿破仑的墓穴、歌德的灵寝、莎士比亚的石棺的比较,是为了衬托托尔斯泰的伟大。对学生的错误认识我没有直接指正,而是提供了另外一篇文章《邓稼先》中有关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比较内容。通过类似材料的比较来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两段内容比较的侧重点,结果有学生就提出了问题:如果说前文比较的目的是为了衬托托尔斯泰的伟大,那不同样也可以推断出后文是为了衬托邓稼先更伟大?这显然是不成立的,大家因此而释疑。
我在教课文《城南旧事》时,有位学生对文中宋妈与林家那种真挚情谊提出了质疑,认为林家与宋妈之间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我引导学生探究并自主地寻找正确答案。并多角度引导学生思考宋妈的境遇:林家对待宋妈如何?宋妈是不能离开林家还是舍不得离开?从主题思想分析看,课文要揭示的是什么?我还设下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另一篇课文《包身工》中的“芦柴棒”与“宋妈”的处境是否一样?通过两个人物的比较,学生对课文人物和主题的理解更加透彻了。
可见,语文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善于运用所学课文中具有共性的文本内容,通过比较,积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质疑、释疑。
三.问题要有思考性——利用课文的“矛盾”来创设问题情景
创设问题情境的核心是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设计的问题必须要有思考性,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常发现在一篇课文里,往往会出现两个相反或相对的意思,构成一对矛盾。这对矛盾往往是作者有意为之,有着特殊用意。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矛盾”提出问题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与深刻性。例如: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徐志摩《再别康桥》);《采莲赋》里说得好:于是妖童嫒女……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朱自清《荷塘月色》)。“笙箫”“悄悄”“夏虫”“沉默”“夏始春余,叶嫩花初”去采莲?这一系列与现实生活的矛盾立刻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作者弄错了吗?应该不是,那么,为什么这样写呢?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吗?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不断思考,从而理解和把握作者的写作意旨。
又如,孙犁的《荷花淀》,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白洋淀地区的一次水上伏击战。而这样一篇以抗日武装斗争为题材的短篇小说,在开头描写景物的时候,并没有描绘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场景,却写出了白洋淀地区的一派富饶、美丽、恬静的水乡风光。这样写景不是和抗日武装斗争相矛盾吗?这样学生带着问题通过阅读、思考,感悟,从而逐步理解理解到作者的特殊用意:如此美丽、富饶的国土,岂能允许日寇进犯?如此美好、恬静的家园,岂能容忍敌人残踏?经过这样一番思考、释疑的过程,学生对于课文中的这段写景就有了更深入更本质地认识,也就更能够理解作家的特殊的用意。
四.问题要有挑战性——让学生的思维经受来自问题的挑战
我们知道:儿童与生俱来就有一种探索的欲望,他们常常把自己当作或者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而富有挑战性、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的这些角色得到充分的发挥,促使他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在上课时有时可以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开放性的话题来形成问题情境。如在讲授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我要求学生讨论了一个问题:《再别康桥》到底是离别诗还是爱情诗?学生很快便分成了两派,而且互不相让,一节课完了,仍然没有统一的结论。课后,大家都通过各种手段获取论据,力图在争辩中获胜,不管结论如何,教学的目的已达到。在讲授《项链》时,我提出了“假设项链没有丢,那从此以后玛蒂尔德的生活会变得怎样”的问题;在讲授《装在套子里的人》时,我要求学生讨论了“假如别里科夫生活在当代社会,他的结局会怎样”的话题;在讲《故都的秋》时,我让学生围绕文章的文眼“清、静、悲凉”来讨论文章到底是在“悲秋”还是在“颂秋”这一问题。这些类似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都能引起了学生的争辩,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灵活地处理教材,给学生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总之,问题情境的创设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对同样的教学内容可以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但是无论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得服从于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本质的探究和思维的发展;都要讲究合理性和有效性;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韦志成:《语文教学情境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2。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第一版。
3.詹丽娜:《语文教学中的问题意识》《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5。
4.钟启泉:《学科教学论基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
5.董菊初:《问题意识:新课程施教的关键》《语文建设》2007.10。
李春桃,教师,现居江苏张家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