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新课程标准颁布的内容,成为各科一线教师的风向标。特别是探究式学习的倡导,使广大教师对接受式教学刻意避免,在课堂上尽量把时间都让给学生去自主谈论探究。但是,如果教师只是为了去“问”学生而“问”,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不仅浪费了时间,也会导致教学目标混乱不清,影响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将提出几点建议以期能为教师更有效的教学提供帮助。
关键词:语文新课标 提问艺术 有效性
课堂提问既是任何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手段,又是一门教学艺术。“问”与“答”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思想交流的一个过程,适当的“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对教学内容能够更深刻理解,并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有效地课堂提问,应是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重点、难点以及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找出诱发他们的兴趣点来精心设问,使学生主动的深入思考问题。
一.善于设置疑问,于无疑处生疑
朱熹提出“读书无疑需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在教学大纲指导下有目的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释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而优秀文学作品的伟大之处在于它的多义性,正如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般,每个人对文本的解读都会带着自己的思想。语言的这种“模糊性”和读者的这种“创造性”,才使得枯燥简单的语言变得神奇而富有魅力,这就要求教师善于疑,于无疑处生疑。
例如,鲁迅作品《故乡》中有一句话:“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不够吃。”教师可以提出以下一些问题:闰土最小的孩子几岁了?这么小的孩子应该是上学读书的时候,但却要来做劳动的帮手,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么小的孩子都做劳动的帮手了,可闰土一家还是不够吃,这又是为什么?一连串的问题,拨亮了学生的心灯[1]。
二.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掌握问题的尺度,做到难易适中
有教师在教《雪》这篇课文时就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见过雪吗?雪是什么颜色的啊?下面的同学异口同声回答:见过,白颜色的[2]。这样的提问似乎很符合现在新课改提出的让每个学生参与课堂的要求,能够营造一种形式上的热的氛围,但我们却看不出提出这样问题的意义所在。
另外,有时教师在提出问题后会出现冷堂的局面,原因可能是难度过大,学生答不出来或者不知从何答起。遇到这种情况,老师应想方设法“化难为易”,联系生情,把复杂的问题设计成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以此降低问题的“高度”。例如:在教《孔乙己》时,如果直接问学生“是什么导致了孔乙己的悲惨命运”,由于他们的生活与“那个吃人的社会”年代相去甚远,回答这个问题难度颇大,学生无法将个人命运与社会环境联系起来。为了帮助他们理解,就可以借助多媒体并设计一系列小的问题来启发学生:问题一,电影中孔乙己身边的人是如何对待孔乙己的?问题二,你觉得孔乙己生活在怎样一个社会环境中?问题三,仔细观察孔乙己的外貌、动作、神态等,结合前面两个问题,你觉得孔乙己的结局会如何?学生思维就会被充分激活,积极探索的火花也就得以充分引发。
三.精选问题提出的角度,做到提纲挈领,体现问题的启发性
由于课改后语文课堂教学课时减少,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有所取舍,要讲究一个拈的功夫,变“全盘授予”为“拈精取要”。教师拈得好,拈出一点,带出一个面,这样的课堂才能游刃有余。如学习鲁迅的《孔乙己》,教师可让学生抓住“笑”字去探究——课文几次写到笑,各有什么不同的含义?学生讨论后认为,以“笑”贯穿全文,使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最后在“笑”声中离开生活舞台,既是对孔乙己的性格的批判,也是对社会的冷酷、群众的麻木的批判,更是对罪恶的封建制度的无情鞭挞。
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玩、好强。爱迪生说:“凡是新的不平常的东西都能在想象中引起一种乐趣。”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选准角度,提问方式要新颖别致,能够借一问题,使学生主动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和兴趣,使其能够大胆想象,让智慧的灵感源源不断生发出来[2]。教师也要尽量避免概念化,不能总在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上追究不放,问题要具有启发性,具有趣味性。
例如:学习鲁迅先生的《祝福》一课,主人公祥林嫂是必须被分析的人物形象。如果老师总是问学生同一个问题“你认为祥林嫂是怎样的一位女性”,问题的分析肯定是按部就班的,学生的兴趣不会很大。换一个提问方式:“有人说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你赞同这种说法吗?”这是一个富有吸引力的提法。问题一出,学生的兴趣马上就来了,开始认真研读课文,探讨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逐步品读认识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发展过程:1立春之日,丈夫去世——她在春天没了丈夫;2、孟春之日,被迫改嫁——她在新春伊始被婆母抓走;3、暮春之日,痛失爱子——春天快结束了,孩子却没了;4、迎春之日,命归西天——她在新春的鞭炮声中悲惨的死去。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祥林嫂的生命历程,还能意识到造成人物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3]。
四.精心设置一些“虚拟性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设置一些“虚拟性”的问题,给学生创造一个假设的平台,让其充分开阔自己的思维,激发其探究的兴趣,体验创新带来的快乐并充分理解课文主题。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替换式”,给文章换一种表达方式或构思。如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教师可以把“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中的“堆”,用“摆”去代替。让学生思考能不能换用。学生体会到“摆”是一个挨一个地放,而“堆”不仅有摆的意思,而且是一层撂在另一层上面,说明了数量之多。这么多的花圈又说明了什么?说明送花圈的人多。送花圈的人多又说明了什么?说明鲁迅先生得到了许多人的爱戴。通过这样一个“堆”的挖掘,带起了学生对整句话的理解,由对这一句话的理解,体会到了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爱戴和深切怀念的感情,实现了从词到句到文到感情的理解过程。
(二)“延伸式”,让学生续写或补写作品中省略的部分。例如:余光中先生在《乡愁》这篇文章中对乡愁的描写分了小时候、长大后、后来三段,在学习完整篇文章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为本诗续上“未来啊,乡愁是……”,以此来开拓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培养学生写文章的能力。
(三)“删削式”,拿掉文本的一个或几个部分。仍以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为例,他描写“邮票”、“船票”、“坟墓”意象时用了“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修饰语,教师可以把这些意象的修饰语去掉,让学生比较原文还是改写的好并找出原因,以此引出本文运用反衬、回环往复等写作手法。
五.改变问题只作用于部分学生的局面,寻求人人作答的途径
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是要在课堂上尽可能地兼顾到更多的学生,调动更多的学生参与。但我们发现,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各科的课堂上,不论是学生主动举手回答还是教师点名提问,回答教师所设置的问题总是那么几个人的身影。而学生作答与不作答,结果是迥然不同的,如果学生对教师的提问,自己不试图解答,只是当一个旁听者,就不会产生问题情境,不会主动思考问题,也就不利于促进他们智力方面的发展和能力方面的变化。这就像我们学习跳舞、游泳等一些技巧一样,光看不练,永远也学不会。所以,要改进提问法,首先就要千方百计改变只是部分学生回答问题的现象。
具体做法是: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要下达回答的任务;任务要具体落实到每个人头上。采取的对策是:一方面教师要精选问题;另一方面实行小组合作。首先,教师做好问题筛选工作,改变以多取胜、支离破碎现象。其次,按座次前后搭配分组,并确定负责人;组里再结成两对,以先进带后进。这样的组织形式,回答问题天地宽广了,不能在班上作答的都在组上或对上作答,并且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为了避免走过场,要求:(1)不看教材,独立作答;(2)根据学生不同基础,答题率要求分别达到9O%、8O%和7O%,否则重答;(3)教师加强检查、评价,表扬任务完成好的,帮助教育任务完成差的[4]。
参考文献:
[1]李庆丰.浅谈课堂提问的艺术[J].前沿观察.2011,(2)
[2]杨德智.问亦有度——初中语文提问的艺术[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l0,(3)
[3]李英蕾.语文课堂提问有效实施的策略研究[D].延边大学,2010,0529
[4]张富.多题连问连答,人人题题作答——关于语文提问法的实验研究[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0,(2)
岳阳阳,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