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培养大批合格的“四有”新人,达到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根本要求,作为一个班级的组织管理者——班主任,应自觉树立强烈的民主意识,一言一行体现民主精神,班级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必须依照民主的程序和要求,充分体现大多数人的意志和要求,调动大多数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热情。班主任在班务工作中,既要扮演组织者、协调者、指导者的角色,又要扮演积极参与其中成为普通一员的角色,即做好“领头羊”,不做“牧羊人”。传统的班级管理,主要以教条式的制度来制约学生,班主任是管理的核心,学生被动接受管理,教师凭热情一味苦干,缺乏统筹计划和明确的管理思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管理又忙又乱,疲惫不堪而收效甚微。学生的天性是活泼好动的,调皮、捣蛋的背后可能蕴藏着智慧和创造力,可是在班主任的监管下,学生对教师俯首贴耳,循规蹈矩,他们的天性被扼杀了。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班级工作中,班主任应坚持“说服为主,灌输为辅”的原则,变“一言堂”的说教为“群言堂”的辨析,让学生自悟。此外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建立一种自我管理的模式,采用多种方法来管理学生,在管理中,班主任发挥引导作用。我深深感到教育工作不能简单粗暴,而要因势利导,要给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自由空间,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改正缺点,良好的班风得以逐渐形成。
一.树立现代的教育理念
1、教育民主观——以民主的态度与学生协商。在班级建设过程中,教师要建立教育民主观,要做到有民主的教育思想。 教师要真正做到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德育观、人才观和学生观,就要以民主的态度与学生进行协商,不可独断专行,做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关心学生。班内的一切工作都要立足于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放手让学生在班级管理中担任主角、施展才华,努力让学生从“要我做”中解放出来,变成“我要做”,使学生成为班级管理和活动中的真正主人。
2、学生主体观——指在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不仅仅把他们作为管理对象,教师真诚地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青少年学生都有人格尊重的强烈要求,一个有民主意识的班主任就应该真诚地、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人格,不说有辱学生人格的话,不做轻视学生人格的事。不管是平时相处还是批评教育,都应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其人格的尊重。这样,学生自然就会尊敬老师、服从老师,乐于接受老师的指导乃至批评教育。学生对班级工作或班队活动经常会提出批评意见或建议,班主任一旦知晓就应慎重对待,该采纳的则尽快付诸行动;不宜采纳的则及时给以认真的解释,务必让学生感到老师对他本人及其意见或建议是重视的,从而使他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学生心理得到满足和愉悦,便会对集体更有责任感,这种责任感还会进而发展成为社会责任感。
二.实施民主管理
实施民主管理的前提就是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待,既做老师又做朋友,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目前中学生心里话不愿对班主任讲,原因就在于一些老师总是以管理者的面孔出现。班集体是师生共同组成的集体,只有师生共同努力才能把班集体管理好。民主管理的关键是使班集体成员形成主人翁责任感,形成积极性和创造性。要避免让学生感到受制于人,产生被人“管”的消极意识。应避免班主任包办代替,独断专行,事事都唱独角戏的局面。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与学生应该目标一致,行动一致,形成两个积极性。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意识不是班主任“给予”的,而是在主动参与班级管理的活动中形成的。民主管理就要大事由大家说了算,不是班主任一人说了算;重要事情大多数说了算,少数服从多数,不是个别人说了算。在班级管理中,我采用了“民主建制”,就是班级职位不搞“专人制,终身制”。定期竞选班委会、团支部等干部队伍。班内大到班长,小到组长,尽量安排不同的人员,形成班级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好人好事人人夸,不良现象有人抓的局面。在学生的自主管理中,他们都有自己的位置、责任、义务和自己能力的展示,而我则是他们信赖的一名“顾问”和激励者。
1、民主是多数人参与的管理。正如魏书生这所说:民主管理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多数人参与政治,参与决策,参与比较复杂的工作。因此在管理中要想法设法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工作中尊重每个学生的意见,而不重优轻劣,让学生感到他们都是班级的主人。同时还可采取一些措施,如共同制定班级管理制度,实施班组长轮值制等,增强学生班级的主人翁意识。一个班级是否优秀,不是哪一个人的功劳,而是全班同学共同努力的结果。因此,我在班上号召“人人投身到为班争荣誉中来、“人人树立班兴为荣、班衰我耻”的荣誉意识,使班级成为一个能够步调一致,富有凝聚力的集体。我和学生交流最多的是“团结就是力量”,没有团结,没有协作,只能是一盘散沙,通过和学生民主交流,大家统一了思想,步调才能一致。
2、指导学生进行管理。学生是班级的主体,但他们毕竟是学生,是受教育者,要把社会的要求变为其素质,需要班主任的教育和指导。如指导学生正确的管理自己、管理他人,怎样参与班级管理。如果每一件事都交给他们或规定他们按固定的程序完成,就会妨碍他们主动参与、自主发现,束缚他们的手脚,对培养其主观意识绝对没有好处。为了避免教师束缚学生,班干部产生之后,要建立一个监督体制:教师监督班长工作、班长监督各委员工作,各委员监督各位同学工作。每个委员都根据自己的工作设计合适的评比细则,交给班长审查,审查合格后打印出来公示与同学。工作刚开始开展得并不顺利,总是这样或那样有漏洞,但我一点也没着急,因为这不是急的事情,我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就是谁的责任谁来承担,我辅助你工作但决不承担你的工作。如:值日完毕后,我请劳动委员自己看哪的工作不合格,哪的工作有漏洞,如果看不出来,我再告诉他,时间长了,他自己就会评价、管理了。班级课间操不好,我先问体育委员:“你说怎么办?”方法好就用,方法不好就告诉他,“你看我怎么做”,后来体委还养成了总结的好习惯,使管理公开化。
3、放手让学生组织活动,独立开展工作。班会是学生受教育的主要课堂,是能够体现民主的最好形式,也是全体同学表达自己意愿的讲台,所以每位同学必须参加。班会一般每周进行一次,由班委会和团支部联合组织召开,班主任只应当好旁观者和指导者,而不能当包办形式的说教者和支持者。班会应紧紧围绕学校在不同时期的中心工作和班级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组织召开,或以总结性、讨论性、主题性班会等形式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觉悟、疏通感情;或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增长学问;或就一些重大问题进行表决;或总结成绩、找差距、辨是非、添措施。在班会活动中,班干部要引导每个同学把自己的意愿、建议、看法都表露出来,在班会上经民主协商形成集体意志,从而对班委会、团支部联席会议的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这种民主管理方式,有助于营造一个把形成良好班风为己任的积极向上的氛围。班主任仅适时进行点拨,以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通过开展班级活动,尽可能地为全体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现自我的空间,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增强班级意识和班级凝聚力。通过开展班级活动,有利于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取得协调。学生在共同活动中承担了各种任务,同时与班集体和同学个体开展相互交往,从而建立起“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形成“我们是集体”的自我意识。
在班级建设中,班主任要充分发挥每个同学的潜能,调动学生参与的主体性,形成教育的合力,使集体的成员紧紧凝聚在一起,这样才能形成良好和谐的班风。
徐云娟,教师,现居江苏溧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