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11期 ID: 156265

[ 侯圆圆 文选 ]   

高职文学鉴赏教学片论

◇ 侯圆圆

   内容摘要:文学鉴赏是文学发挥和实现基础社会作用的重要环节,是文学创作的积极反馈。搞好文学鉴赏能够能动地促进文学创作发展,是文学活动进行的基础,也有利于提高读者艺术修养和思想情操。高职文学鉴赏教学是高职语文教学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老师必须在教学中进行积极有效地探索。
   关键词:高职语文 文学鉴赏 教学探索
  
   江苏省五年制高职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并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中提出了如下的具体要求:“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这一要求,给高职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由于不用参加高考,也就没了应试教育的阴影,高职语文教材不再追求学科自身的完备性和知识的覆盖面,而是把学生的发展和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作为根本理念,即把教材的中心价值转移到学生怎样使用教材上,变教材为学材,而且赋予教材中的知识内容以更多的价值观。在文学鉴赏教学中,由于不用“戴着镣铐跳舞”,使得语文教师能够在素质教育的音乐节拍下翩翩起舞,舞姿婀娜。根据“教无定法”的道理,文学鉴赏教学的具体方法不是一成不变,而是灵活多样的。
   一.创设学习情景,找到最好的切入点
   不要说中外古典小说,即使是现当代小说,其着力刻画的内容与读者的生活也或多或少地有些距离,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我并不急于介绍作者及背景,而是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并根据林黛玉进贾府的线索,画出贾府大院平面示意图,然后我问学生,在那个时代,什么人才有资格住?那个时代的普通人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两相比较,学生自然明白了《红楼梦》中的典型环境。在这种背景之下,再来分析人物形象就容易多了。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我先让一个同学上讲台表演林冲这个形象。林冲这一形象家喻户晓又常在银屏上出现,学生的表演很到位也很轻松,引来了阵阵欢笑。我又问,林冲既是豹子头,他为什么会委曲求全、忍辱负重呢?《水浒传》写的是官逼民反,林冲是小官吏,他算是被压迫者吗,属于民吗?为什么安排在风雪之夜?同学们一下子陷入沉思之中,接着展开了充分的讨论,从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句话,对新教材以启发优先,激励优先。
   二.多边互动交流,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一不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文学作品的这种真实性和典型性能够使读者在审美享受的同时,了解和认识到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从而领悟昔往,透视现实,预测未来,获得由文学形态所提供的人生经验与认识。根据接受美学的观点,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了作品。因此,必须强调文学鉴赏活动中师生共同参与,强调双边及多边的互动交流。这一过程是多向对话的过程:老师与作家作品的对话,学生与作家作品的对话,老师与学生就作家作品的对话。一句话,是老师、学生、作家作品三方的对话。由于各自的经验、情感、生活理念的差异,各自的视点可能大同小异,也可能迥然相异,因此,这一鉴赏过程必然是多姿多彩的。但要特别强调的是作者与读者的视点相交融。作者的目的就在于要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告诉读者以期唤起共鸣,而读者正是在进入作者所虚拟的规定情境后,直接看见人物的行动和遭遇,从而激发感情和想象活动,而作者在作品中留下的空白,只有让读者在想象和联想中去体察、揣度和补充了。也就是说,对新教材的教法上要打破重教师不重学生的做法,鼓励学生积极探索。
   例如,在学习《诗经·卫风·氓》时,在疏通文意后,我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进行意象加工,启发他们运用合理的联想和想象,用500字描写“女主人公与氓从热恋结婚到婚变直至决绝”的场景,要求刻画出人物的外貌、动作、心理和语言,体现人物的个性特征。通过这个活动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感情脉络,与诗人发生感情交流。同学们运用丰富的联想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营造深邃的意境,准确表达了诗中的复杂情感,不仅训练了他们的联想想象能力,也提升了其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培养了他们对诗歌学习的兴趣。
   三.变换阅读视角,进行个性化解读
   文学作品往往不只具有唯一的意义,这就提供了创新思维的最广阔空间,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理解力,各式各样的理解都应当允许,只要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就应当给予肯定。鲁迅曾经谈到人们对《红楼梦》理解的分歧:“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同时,要尽量摆脱千篇一律的公式和套话,用自己的经验和情感去理解,用自己的语言去概括。再创造的过程表现为读者以文学作品的内容为基础,带着被艺术形象所唤起的全部激情和想象,结合自己的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积累和审美经验,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和发掘蕴含于形象之中的深层含义。就是说,在教材的文学鉴赏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白居易的《琵琶行》,从诗前的小序我们了解到这是作者一段真实的遭遇。在聆听琵琶女动人的演奏之后,作者把自己的遭遇和琵琶女的身世结合起来,有了深刻的漂泊、沦落之感,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叙述自己的感慨,而是把自己的思想赋予作品。作品既展现了琵琶女演奏的绝妙如神的音乐形象,也描述了琵琶女悲惨的人生遭遇,通过琵琶女的身世联及自己的人生遭遇。因而主题之说就有了“爱情说”、“同情说”、“讽刺说”、“惋惜说”、“感慨说”、“自伤说”、“长恨说”、“双重主题说”、“矛盾主题说”等不同说法,与其说是作品多义性的客观存在,毋宁说是鉴赏者的阅读创造。我们在鉴赏文学作品主题时,不断地变换视角,进行个性化的分析解读,就能使我们对作品主题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会更加完整和准确的解释作品。
   一般而言,阅读有三个层次:表象感受,触文生情,得意入境。阅读文学作品最先接触到的是作者用语言描绘出来的人物、事件、生活场景,然后在想象和联想的作用下把它们综合起来,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幅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生活画面。表象感受是文学鉴赏的基础,但表象未必都反映文学的本质,只停留在文学作品的表层去作出判断,就很有可能良莠不辨,误把低级庸俗、声色犬马的作品视作佳作。这一点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阅读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在老人与大自然的搏斗中,明白了自己在这个充满险恶风暴的世界上,面临着严峻的人生历程的考验,一个朴素的真理呈现在面前:胜利的欢乐、失败的苦恼都是暂时的,无限的追求才是永恒的。读者在阅读作品过程中不断地获得这种心灵上的飞跃,就会不停地创造新的自我。
   要注意的是,个性化解读不是任意化解读,要有一定的解读依据。如依循文本或作品,依循作者和时代,依循他人解说,依循自己客观健康的判断。应是:创新与循规一色,创造性思维与规范性思维齐飞。
   当然,文学鉴赏面广量大,虽然有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进入教材,但由于课时的限制,一般无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地进行文学鉴赏,也不宜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对一部分文学爱好者,甚至于将来要从事文学事业的同学来说,就难以得到更大程度上的满足和发展,故可以通过开设文学鉴赏选修课的渠道解决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1、《浅论对高职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孟玉婷《现代情报》2006第3期
   2、《论高职高专教育中“应用写作课”和“文学鉴赏课”的定位与实施》,曾丽明 吕慕务《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第B08期
   3、《高职院校经典文学作品教学探究》,康淑芬 陈业桃《卫生职业教育》 2008第9期
   4、《文学鉴赏课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李欣 陈丽艳《吉林教育》2004 第1期
   5、《试论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王筱霞《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3第1期
  
   侯圆圆,江苏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

高职文学鉴赏教学片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