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11期 ID: 156277

[ 张德裕 文选 ]   

课堂教学贵在引导

◇ 张德裕

   内容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要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要搞好这项活动,“教”必须通过“学”而起作用。老师应把功夫放在引导学生的“学”上,达到“教是为了不教”。
   关键词:课堂教学 活动处理 引导
  
   要搞好教学这个双边活动,教师是主导,是这项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学生是这项活动的主体,是受教育的对象。笔者作为一个思想品德课教师,就思想品德课教学,如何引导学生去学,谈一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注重学情,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
   新编思想品德课教材,通俗易懂、可读性强,具有“活泼性”风格。这一特点,为进一步主体教育提供了契机,创造了良好条件。因此,教师在施教过程中,让学生预习教材,养成一个自觉读书的良好习惯,并设计提出一些既新颖又有一定价值的思考题让学生在看书过程中去分析、回答,得出结论。教师检查、引导并点评。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掌握知识的意识就是自我学习意识。
   二.注重过程,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管理者,要积极创造条件让绝大多数学生都有参与机会。大胆处理教材,依据年段目标、单元目标、教材特点、学生情况等选择能让学生终生受益的“核心内容”进行教学,力求“简约”。应少讲精讲,对于学生通过看书可以解决的问题最好不讲,用较多的时间来组织学生读书、讨论、分析、提问并解疑,让课堂的“民主”气氛真正浓起来,使学生主动地接受知识,汲取知识营养,成为学习上的主人,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
   由于每个学生年龄、性格、气质、爱好及心理品质的不同,课堂参与的能力有大有小,有强有弱,因而应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方法。教师眼中不应有差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优点,即闪光点,都有进步的愿望,在教学中,教师要设法满足他们,有区别地塑造他们。因此,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鼓励其个性的发展。应多鼓励,少指责,培养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
   三.注重教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重在“引导”。“引导”就是启发诱导,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而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就要依据教材的内容,善于提出问题。有了问题,学生就能带着问题积极地去求得解决。当然,启发诱导也不能停留在只提出问题,更重要的是诱导学生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地分析问题,逐步地解决问题。通过这样步步设问,层层分析,使学生对问题了解得更加透彻,打开了他们探求知识的心扉,培养了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增长知识的才能。当然“引导”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引导。如比较法,抽象法,讨论法等,都可运用。不过,不能由教师包办代替,不能填鸭式的满堂灌。“教”要起着启迪学生的思维和以学生的“学”为主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不断的、渐进的过程。一方面,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靠教师着意的、积极地培养,否则是达不到应有的目的要求的。另一方面,思维发展本身也有其内在规律,教师“引发”那个外因也只有通过学生这个思维主体的内因发生作用,这样教者就必须从学生的心理基础和认识水平出发,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相应训练,而不可急于求成,超越阶段。与“循序渐进”原则相联系,教学中还要贯彻“面向全体”的原则,不可只注意少数学生,将目光仅盯在优生身上,而要针对学生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重点激发和保护后进生的思维积极性。这样才能取得整体提高的效果,达到提高全体学生素质的目的。
   总之,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是对学生心理教育、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国情教育,最终落脚点是教育学生做负责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学习创新,才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当然,课堂教学要达到这一效果,需要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改进、优化,尽可能将新课程标准理念和教学方法渗透到教学中去,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张德裕,教师,现居甘肃秦安。

课堂教学贵在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