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11期 ID: 156295

[ 赵春玲 文选 ]   

如何鉴赏散文中的形象

◇ 赵春玲

   内容摘要:鉴赏散文中的形象是高考现代文阅读中的常见题型。本文从三个方面介绍掌握鉴赏散文形象的答题技巧:概括文中形象的外在特征、把握形象的内在品质、揣摩表现形象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掌握这些技巧有利于准确把握形象的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意图,进一步体验散文所营造的思想境界和所抒发的情感。
   关键词:鉴赏形象 外在特征 内在品质 表现手法
  
   鉴赏散文中的形象,大致可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概括文中形象的外在特征,探究作者写作用意;二是把握形象的内在品质,体会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三是揣摩表现形象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
   一.概括形象外在特点,探究作者写作用意
   散文中的主体形象往往就是作者本人,或者是作者所见所闻的人物、事物、景物。欣赏散文中的形象,前提是要把握形象的外在特征。
   [方法指导]首先,读题干,明区间。根据题干要求,在文章中找出有关形象(人物或景物)描写的对应段落、语句,圈定答题区间。比如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内容,景物描写在声音、形态、气味、动态、静态等方面的内容,为归纳形象特点准备第一手原始素材。
   其次,品语句,析特点。在第一步划定的答题区间内,仔细品味作者描写形象的语句,看主要表现出了形象哪方面的特点。再看描写对象的表达方式是什么,分析景物是独立的主体形象,还是为表现人物形象服务的?在品味形象特点的过程中,要善于捕捉答题范围内反映形象特点的关键句、关键词,然后综合分析,概括形象的特点。
   最后,概括归纳,准确答题。按题干要求,归纳整合,有条理有重点,语言简洁,准确答题。
   [名题精选]从库尔勒出城不久,车子就离开国道,进入油田公路。新修的油田公路,像一支黑亮的箭镞直直地射向前方。前方,是茫茫的戈壁,是黄沙漫漫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举世闻名的西气东送的第一口气井。……偶尔看见一团两团圆圆的草棵,……我们来到这里时,已是深秋时节,灰色,到处是灰色。(雷抒雁《彩色的荒漠》)
   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戈壁滩的哪些特点?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2009年高考全国卷Ⅰ第14题)
   [解题技巧]第一步:读题干,明区间。本题题干明确要求概括“戈壁滩”的“某些”特点和评价“作者这样写的用意”。区间明确,重点找相关的描写语句。第二步:品语句,析特点。找出描写“戈壁滩”的关键词,然后加以分析概括。“茫茫的戈壁”“偶尔看见一团两团圆圆的草棵”,极言其生存环境之恶劣;“灰色,到处是灰色”,作者连用两个灰色,且用“到处”着重强调,“戈壁滩”除了灰色,没有别的颜色,极言其颜色之单调乏味。第二问,要求“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什么用意”。文题是“彩色的荒漠”,作者在第一段却极言“戈壁滩”颜色之单调,与后文“银色、金色、棕色的光芒”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很显然,作者是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通读全文,我们知道,作者的目的是为了颂扬石油工人的丰功伟绩。第三步:概括整合,准确答题。综合上面的分析,“戈壁滩”的特点应从其生存环境及其色调两方面进行概括。作者这样写的用意,可从读者阅读兴趣、色彩对比、表现手法等方面,去分析归纳。
   [参考答案]第一问:①戈壁滩环境的恶劣;②戈壁滩色彩的单调;第二问:①为表现石油工人为祖国人民所做的巨大贡献埋下伏笔;②为下文要描写的彩色的建筑物形成鲜明的对比;③先抑后扬,激发读者兴趣。
   二.品味形象的内在品质,体会形象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品味散文形象的内在品质,指形象的内涵、本质、精神风貌等。
   [方法指导]第一步:圈定答题范围。根据题干要求,找出相对应的答题范围,仔细搜索相关答题信息。找出相对应的能反映形象内在品质的段落和语句。第二步:确定关键词或关键句。比较筛选出最能反映出形象内在特征的关键词语。除了把握形象的外在特征外,还要注意他人的态度、感受等间接描写,以及表现人物个性的内心世界的细节描写。对于景物描写,要仔细推敲是否用景物来烘托人物性格、心情,或用特定的景物来渲染气氛、交代背景。第三步:概括整合,辩证答题。散文中的形象,往往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应以辩证的眼光或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他们。
   [名题精选]③步入老年,我更加喜欢雨了,尤其偏爱在雨天散步。我惬意地打着一把雨伞,在雨中踽踽而行时,倾听着人生四季中的各种音韵旋律;少年时无拘无束的童真,青年时的学海苦渡,中年时在“老君炉”中之修炼,花甲之后的心若静水……
   ⑥……它演出的,是人世间无与伦比的大自然的美丽的乐章。(丛维熙《雨韵》)
   怎样理解“雨韵”的内涵?文章依次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来呈现“雨韵”这一主旨?(2008年高考辽宁卷第17题)
   [解题技巧]第一步:圈定答题范围。文章的题目为“雨韵”,整篇文章都是对雨的描摹,和对雨的内涵进行阐释。纵观全文,筛出“雨”的外在形象描写文字,捕捉“雨”的内在的抽象的意义,这样的描写内容,重点集中在第③⑥段两自然段。第二步:确定关键词或关键句。细细品味,将第③段内容,进行提炼,压缩,可以得出“在雨中,倾听着人生四季中的各种音韵旋律”,而题干问的是“雨韵”的内涵,现在,我们将“雨韵”作主语,放在句首,即可得出:“雨韵是人生四季的旋律”;根据这种方法,由“把记忆带到雨中来燃烧……”一句,我们可以提炼出“雨韵可以增强生命记忆。”在第⑥段,我们可找出“雨韵是大自然的美丽的乐章”。第三步:概括整合,辩证答题。对形象塑造所采用的表达方式的判定,应着眼于全文。纵观全文,文章的前半部分是以议论为主,中间侧重于叙事,结尾则注重于抒情。
   [参考答案]第一问:①雨韵是人生四季的旋律;②雨韵是增强生命记忆的媒介;③雨韵是大自然的美丽乐章。(意思答对即可。)
   第二问:①先议论,谈四季之雨与人生四季;②再叙事,讲了老人与小男孩在雨天的故事;③最后抒情,表现了作者对雨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三.揣摩表现形象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
   作者塑造形象所采用的表现手法,包括烘托、对比、象征、联想和想象以及常用的修辞手法等等。
   [方法指导]揣摩表现形象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答题步骤分三步:第一步,读题干,明要求。扫描全文,感知形象。从修辞的角度去鉴赏,看作者在文中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再结合文章内容恰如其分地理解其含义及作用。第二步,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去分析,看文章是否运用了对比、象征、烘托、欲扬先抑,托物言志以及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第三步,结合文中相对应的内容,联系相关的艺术手法的基本特征及作用,具体分析答题。
   [名题精选]一旦选择了返身向上,桦就变成了岳桦。而今,不管我们把怎样的情感与心愿给予岳桦,岳桦也不可能变成那些明快而轻松的白桦了,如同山下的白桦永远也不能够站到它们这个高度一样,它们再也不可能回到最初的平凡与平淡。因为从白桦到岳桦,作为一种树已经完成了对树本身或者对森林的超越,它们的生命已经发生了某种质变。而今,与山中的那些树相比,岳桦更像一场风;与那些各种形态的物质存在比,它们看起来却更像一种抽象的精神。 (任林举《岳桦》)
   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来表现岳桦?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009年全国卷二第17题)
   [解题技巧]第一步:读题干,要求明了: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来表现“岳桦”,以及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据此,我们直接在最后一段里,寻找目标。第二步:捕捉具有明确修辞特点的语句或词语。如“站到”“不可能回到最初的平凡与平淡”“生命发生质变”……作者笔下的“岳桦”已不只是一种树,它们已具备了人的品质与精神。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描写岳桦,将岳桦从谷底到峰顶、由平凡到卓越的过程描绘得更加形象生动。另外由“岳桦更像一场风”“更像一种抽象的精神”,可知,作者还运用了比喻,将有形的岳桦比作无形之风之精神,强化了其内在气质及品格。第三步:分条概括,恰当表述,准确答题。
   [参考答案]第一问:拟人;②比喻。
   第二问:①通过拟人的手法,可以使岳桦由谷底到峰顶、由平凡到卓越的过程更加生动形象;②通过比喻的手法,可以使岳桦的内在气质得以提示和提升。
   另外需注意的是,鉴赏形象,着眼点在其外部特征,还是内在品质,要不要揭示其社会意义,要根据题目要求或者文章主题来确定。
  
   赵春玲,教师,现居湖北当阳。

如何鉴赏散文中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