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中小学作文教育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变异,学生的作文顺应大流的趋势变得千篇一律,失去了思想性和情感性这一作文本体特征。人本化作文教学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自由写作,表达真情实感,使学生在作文中提升自我。
关键词:异化 人本化作文教学 提升自我
一.作文教育的异化
没有什么比教育更重要,教育的好坏不仅关乎一个人的发展,而且关乎一个民族的兴衰。由于教育的出现,人才称得上万物之灵长,人才从幼稚走向成熟。然而教育,也会发生异化。应试教育愈演愈烈,曾被批判为片面教育、淘汰教育、形式教育等。应试教育的本质就是不把学生当人看,而是像对待机器人一样,给他们输入大量信息,需要这些信息的时候再命令他们准确无误的输出。
作文教育也是如此,在异化中扭曲学生的身心发展。大多数教师“从善如流”,他们适应着应试教育急功近利的需要,教给学生写作拿高分的方法:在作文中要“红心闪闪”。所以,帮老人过马路事件,捡钱交给警察叔叔事件,帮别人推车上坡事件,打破邻居玻璃道歉等事件常常会出现在学生的作文中,千篇一律。他们还教育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教师同时教会学生毫不动情又毫无愧色地编造可笑又伪善的故事。作文与高考中的其它客观题相比,本来可以最自由地表达学生的思想情感,最能体现他们青春灵动的一面,结果随着教育的异化,作文教育的成果也不堪目睹。作文中学生的真诚没有了,善良没有了,朴实没有了,生命活力也没有了,分数和升学率成了聚焦点。作文教学的异化使作为个人自由独立象征的写作行为在中小学变成了束缚人、折磨人、摧残人的行当。学生不能按照他们的意愿表达思想,不能将自己的真实想法诉诸文字,不能与世界做心灵的沟通。他们只按教师为他们预设好的目标、路径、方法、结构去组织文章。
“教育的异化带来的不仅仅是教育自身的危机,也是人的发展的危机,更是民族生存的危机。一个人明天生活的怎样,决定于他今天受的教育如何;一个国家明天的图景决定于这个国家今天的教育状况”可见,只有最大限度地排除教育的异化,中国才能拥有一个辉煌的明天;只有把学生真正放到人的位置上来塑造,中国的教育才能健康长久地发展。
二.人本化作文教学观的构建
(一)概念及其指导思想
人本化的实质就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根本。人本化作文教学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作文教学,即在教学中突出“人”字,其真正意义就是要培养人,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人得到全面发展。人本化作文教学的指导思想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作文先做人
作文与做人有着密切的关系,尽管一个不道德的人也能写出道德的文章。但是一个道德的人却写不出不道德的文章。所以,作为教师,教学生作文,首先教其做人的道理,并且做人的道理远比作文的道理重要。教学生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是最重要的事。
2.以自然为师
走向自然,接触自然,感受自然是使人纯善的最简单的办法,自然会教给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与大自然保持经常的联系,会净化我们的心灵,给我们作文的灵感。所以,教师要让学生走近大自然,接触大自然。
3.感悟生命
作文教学的真正目的不仅仅是语言的训练,不仅仅是为了沟通和自我表达。作文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体验生活的真善美,体验生活的本质,体会生命的意义,寻找真的自我。
(二)人本化作文教学的实质
人本化作文教学重视人的教育。它认为作文教学应对学生整个人产生影响,并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获得作文的知识,而且重视对学生能力和身心健康的培养,也重视健康人格的塑造。作文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人本化作文特别推崇苏格拉底式的教育。他认为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自由的学习空间和思考空间,教师以鼓励者的身份参与教学中,与学生平等的交流和对话。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人本化作文教学以关爱学生,关注学生健康成长为基础。钱理群强调:“作文就是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己对话,发自内心真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在人文化教学中,教师更多关注如何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使他们真正爱上作文,而不是把作文当作负担。怎样使学生做真正的自己,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和思想是人本化作文教学的核心。
三.人本化作文教学的实践
人本化作文教学的实质是在作文教学中开发生命、提升生命。有了写作的欲望,就会有发现生活的眼睛,生活中不是缺少可以写作的事情,而是缺少发现这些事情的眼睛。在人本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周围世界以及自我的内心世界。这是人本化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贯穿学生个人发展的全过程。具体的说就是教学生发现自然、发现自我、发现社会。
(一)发现自然
在小学作文课上,老师教学生站在窗口看风景,引导孩子运用自己的听觉、视觉、味觉去感受大自然、发现大自然,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所见所思,还安排学生到公园去“发现秋天”,引导学生不仅用耳听,更用心去感受秋天。这是一个把外在大自然逐渐内化的过程。初中阶段学生对自然的感受从感性上升到理性阶段。教师可以感到,学生在发现大自然进而描写大自然的过程中,他们自身的精神在成长,在发展。高中阶段,让学生走近自然,他们不仅可以描绘自己所看到的外在景象,还可以领会自然的内在精神,还可以谈自己的主观感受,写出山水对自己灵魂的影响。
人本化作文教学就是通过这样的教学和写作,达到人与自然的交融。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成长和提升学生的生命。
(二)发现自我
贯穿人本化作文教学的另外一种主导思想就是教学生发现自我。“我是谁”,认识自己是从小学到高中永恒的作文主题。在小学时教师就教学生把自己介绍给小朋友,或者写一篇文章说明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到了初中阶段,学生告别童年,进入少年时期,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向自己的内心世界开掘,真诚而自然地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并在这一自我表达过程中,正确地认识自己与分析自己,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情绪,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并学习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现手法。学生在写“自己的故事”时,都是很乐意的。如果觉得这些故事不够精彩,还可以启发他们用想象、虚构写自传体小说。到了高中阶段,学生开始走向独立。教师引导学生“独立自主的写作”,写出自己对事物独特的认识,他们能勇敢地说出自己的观点。
人本化作文教学,就是通过学生认识自我的过程,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写出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的观点,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在成长中发现自我,提升自我。
(三)发现社会
人是社会性动物,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总是存在于某种社会关系之中”。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发现自然、发现自我的同时,还要关注社会生活,从而引导学生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的关系,进而建立起与他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这应该是我们教育的任务,也是作文教学的任务”。小学作文课上教师就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班级,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是大家庭中的一员。初中阶段,学生敏感,教师应该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更广大的世界,扩大他们的胸襟。当然这时候的作文教育也引导他们扩大视野,从写自己,写学校、家庭等小社会,逐步扩展到对大社会的关注。教师鼓励学生要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要学会并善于表达。要有自己的观点,不人云亦云;要言之有理,要有较好的表达形式,抒情、叙述、描写、议论、说明兼用。到了高中阶段,教师鼓励学生想大事,立大志,颇有“少年意气,慷慨文章”的境界。他们开始关注科学、关注人文、关注社会、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并把这种感情上升到对人类命运的关注。他们会关注非洲的饥饿贫苦、关注自然灾难、关注世界和平。教师应正确地引导学生把所思所想写出来。这样的文章应该是有仁爱、有思想、有责任心的文章,而不会是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千篇一律的编造故事或陈词滥调。
人本化作文教学是基于异化作文,提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最终目的的作文教学。人本化作文教学是一种从小学开始的以发现自然、发现自我、发现社会为实践的作文教学方式。学生在走近自然,走近自我、走近社会过程中成长,并提升自我,从而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张伟江.教育教学改革.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9.05
钱理群,孙绍振.对话语文.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蔡伟.新语文教学研究.浙江:浙江出版社,2009
史帅芳,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