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自从苏轼诗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问世以来,抒怀思亲、赏月寄情的诗思气韵,便被人们普遍认同并世代传承。时至当今,中国人足迹神州、天涯比邻,再忙也不忘中秋佳节赏月思亲!即使身处它乡,此夜无眠中眺望善解人意的清辉明月,也能令人“淡出”世事错乱、人生抱憾的情绪况味,让思绪穿越时空的腾挪,从不悦的过去通向现在,抑或涌进生存体验的深层,还原生命的底色,并从“但愿人长久”的希冀中,传承炎黄子孙永远割不断的血脉亲缘!
关键词:赏月诗词 凝思 但愿
在中国文学史上,很少因一首诗词引起人们普遍地产生情感“共鸣”,并世代传承且自觉地信奉为“律己勉人”的文化情致。苏轼引领了这一风光,诗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吸引着古往今来的无数读者乐意地走进艺术天地,从中寻找感同身受的体验,倾听自己情感的历史回声,思索生命真谛的价值与意义!
的确,天地悠悠,流逝的是岁月,留下的却是无尽的思绪!互祝共勉的“但愿”情愫,“以一种审美观照的态度来对待现实生活和人的生命,以富有历史文化积淀的典型的意象和高度概括的艺术手法表现了民族文化心理,使之深合于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结尾处激发人们超越性的美好情感,充满了传统的生生不息的乐观精神”!①其打动人心的艺术力量,憾人心魄而时代传承。当然,其诗词魅力,除自身价值外,也相应地交融着情感共鸣者的自觉参与。“赏月”思亲、感慨抒怀,只所以能够在穿越时空中历久弥新,就在于传承者通过传播媒介(天上圆月、人间离情、伤时感世、情勉天涯)的适时传递,沟通的信息才融和着人们的“生存”体验,并从感应生命的孤独中,永久地促使华夏民族对赏月寄情的倾心!
只是,兴会的人、清辉的月,生机盎然中别一般“禅”意。面对月转星移的自然律动,唯有“淡出”世事无常及人生磋跎的抱憾,倾听或玄思穿越时空的声音,才能从那剪不断、理还乱的心烦思绪中清醒,从而消解不悦的过去,超脱世俗的困扰,别出机杼地疏导现实中诸多的不尽人意。
启人心智的“但愿”情愫,包容着文学与文化的双重魅力。苏轼选择中秋夜晚的明月为“意象”,为叙事主体,为情感交流的“对象性限定”,这就客观上将中国传统的“节日文化”带入诗词的境界,使其引领人们倾情呤诵,随之唤起浪漫遐想!古往今来,人们从儿时就知道“八月十五月儿圆”。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岁月的流逝,不管命运的“造化”如何,这一天怎么也忘不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无论是何种习俗,不管其世俗贫富,都讲究欢度,也在乎相聚。忙碌了一天的人们,非要从此夜的明月中,目睹一年仅此一次不同寻常的月圆。倘若哪一家月圆人未聚,那心酸的牵挂,那摄魂的思念,足以让“断肠人”此夜无眠。
感恩于朗照乾坤的中秋圆月,大自然以惠存的神州灵气,祥和地冲淡着苍生社稷中一切心烦,惟愿皎洁的清辉柔情地抚慰着神州大地上不息的生灵!而世代传承的赏月“情结”,伴随着“但愿”情愫的遐想,仿佛人间的万千黎庶在中秋之夜景仰明月,也能让“天上宫阙”共度齐享。不过,万里高空上那轮明月顺其自然地向地平线旋转,使不测未卜的风云变幻也难以永保它怡人的月圆,这种人与自然的相似悬念,道出了:悲欢离合自古皆然,天工人巧任其自然。只是悲欢离合,阴晴圆缺的随缘,也启承开合地消解着离乡游子的愁思缠绵。
难怪乎,追寻个体生命的心灵呼应与大自然相交融,以及激情释放中领悟人生同宇宙本体之因缘令世人慨叹!这种“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见,到处都能发现美的所在”。②它使人的心情难以平静,思绪万千!那高缈无际的圆月清辉洒向人间的温馨中,“圆月”是意象,又是象征,它激发人们对中国传统哲学以“圆”为中心的认同与阐释:“大一统”、“大团圆”,包容了中国人对哲学、美学和文学的敬仰。因而,诗词中妩媚、柔和的“圆月”,它象征着友情、亲情、爱情,也象征着阖家团圆、亲人团聚。这也是所有中国人抑或远离他乡的炎黄子孙的共识。古往今来,中国人无论走多远,也不论多么忙,总难以忘怀“赏月”寄情中与亲人共勉!
当今世界,华夏民族的崛起举世瞩目,中国经济的腾飞,使那种“月是它乡圆”的神话,无疑成为“过去时”。昔日苏轼诗词中仰天长叹、发问苍穹、感慨离别、心傲宇宙的情愫已被现代科技和信息所充实。“但愿人长久”的深情厚意也赋予着新时代的审美内涵。与时俱进的中国人,极力响应创建“和谐”的共识。谋求发展的理念,体现着中华民族内敛、进取的个性。中国“不称霸”的对外政策,以及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所作的努力,向世人眺示了一个发展中大国对人类亲善、负责的心襟与气魄!可以说,中国形象获得国际社会的赞同和支持,一定意义上受益于中华文明与文化素养,也相对程度上受惠于“但愿人长久”的生存寓意。
只是,如同任何事象都有其因果。随着二十一世纪社会历史的进程,赋予思辨意味的“但愿”情愫,在促进发展的人生使命中,也蕴含一个“预设”前提,它从穿越时空的回响中醒世人们:人生无常,未知方休。倘若忽视了人生初衷,生命的困惑就濒临危机,对个体生命而言,“警钟长鸣”不可轻视!
负面于社会进步的不安定因素,使一些忘乎所以的时代“新贵”,陷入“欲望”之壑不能自拔,为了私利得失,忽略做人本份,一步步陷入精神“错位”的怪圈。为防患于未然,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谨慎看待权力、金钱、美色、亲情之关系!切忌得势无道,以免东窗事发,后悔无着。人活着就要把“饭碗”端稳,这是中国人最古老的训诫,细水长流,一切从长计议,生活的哲理丰富而简单,但愿不出问题,也就是“但愿人长久”的理性升华。它提醒人们彻悟:人生苦短且又长!只有困惑自消解,智者当自强!才能淡出心灵的孤独,让生命重放异彩。
相对于生活中大众而言,何尝不希望人生风光?只是如何看待人生观的标准因人而异,以至于众生万象无奇不有。人们时而感叹:“现代人活得太‘执着’了,大多忙于追逐物质财富,疲于认识外部自然,这既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带来生存的负面效应,使个体很难保持胸心的虚静,很难以审美的态度看待人生。”③事实上,寻求人生的发展就看谁在合乎情理上有创意。怎样在善待自我上策划生存,再从整合有利资源上开拓创新,人生价值的实现才会产生内在的动力。当然,外因是变化的条件也不可忽视。开创有利的外部环境,前提因素应该时刻切记“但愿”情愫!只有超越虚伪、假象、狡黠等非正常言行,以诚信、务实的态度思虑“但愿人长久”意味!人生价值的“长久”生机与活力才会永葆,生存的真谛才富有意义!
尽管现实中还存在那么多不尽如意,但辩证哲学告诉人们,事物发展的“必然性”也有个“过程”,它需要以个体的生命来直面人生,靠自己独特的体验和独特的心声接受生活的严峻考验。在今天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大转型时代,只要认真地感受扑面而来的生活,就会折射出灵魂深处爆发的强烈欲望和冲突。倘若游离于时代的主流文化制约,任凭个人心灵深处的感受撕扯成碎片,困惑地对应感觉不同的碎片心理,继而随心所欲地映照社会现实中“错位”意识的碎片世界,那样的话,个体生命的孤独和悲哀,就会执迷不悟地背离“但愿”情愫旨意的初衷,人也会因此失却自信,失去精神境界和文化意义上自由。
唯有文化自觉意识的加强,人才能从“得”、“失”无常中“淡出”,也只有胸怀淡定的心境面对苍穹上那轮明月,寻常人生的真谛才无愧于“但愿”情愫的互勉!只要人们在力求务实中淡出急功近利,以热烈与平静的心态感应“但愿人长久”的审美新意,自觉地提升文化创新能力,华夏民族的腾飞必然能获得使中国走向世界的强大凝聚力!
注释:
1.冷成金著:《唐诗宋词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8页。
2.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68页。
3.胡家祥著:《心灵哲学与文艺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79页。
徐张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教师。